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方法探析

2023-11-21 18:47李廷星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李廷星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育中学生的辩证思考技巧是提升其整体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关键环节,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识别事物背后的真谛,并以清晰、精准和有序的方式阐述自身的见解和立场。文章主要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研究现行情况下高中生辩证思维技巧的培育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在语文教学中能进一步强化高中学生的辩证思考技巧。

关键词:辩证思维;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辩证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高考试题以前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现在侧重于对学生思维的考察。但是,有的教师仍然停留于过去的认知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够重视,而认识和掌握辩证思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对辩证思维的概念及方法做了简单的概括,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辩证思维的概念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是一种关键、高级的思维方式,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利剑,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思维模式。

辩证思维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最早体现在《易经》中,其中囊括了“变易”“简易”“不易”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而后道家更是继承发展了这种哲学思想,并体现在许多作品中,例如,成语“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大智若愚”等,都体现了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论说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思维方式。其要义为理性、深刻是对待问题和阐述道理应持有的态度,应客观和全面地对待每个事物,学会借助成长性和关联性的观察方式审视问题,自始至终、由表及里地推敲问题,直达其真正的核心,避免用绝对的观点看待事物,不应以孤立和静止的方式来理解和分析问题。

二、辩证思维在语文评价体系中的阐释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是这样阐述的:“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通过整合、迁移、比较、推断等各种思维技巧,集结并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的各类问题。”语文学科的核心技能也主要涵盖了四个方面,即“语言的掌握和应用”“思维能力的增长和提升”“审美评价及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增长和提升”指的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形象、逻辑、辩证以及创新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考的深度、敏锐度、灵活度以及增强其批判力和创新性等。

三、辩证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体现

(一)全面法

全面法的含义是采用全方位的原则来研究思考问题的一种策略,也就是从宏观角度全面地探讨思考问题的相关性和垂直方向的演变。简单而言,这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方向审查的观察方法。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整体性,从而从整体看待问题,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归去来兮辞》时,一般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是当时官场黑暗,所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教师需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陶潜辞官的其他原因。第一,他在文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说明辞官是他的性格使然;第二,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在文中写道“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见他归心似箭,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深;第三,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也促使他产生了归隐山林、以求自保的想法。

再比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时,常常责备项羽不杀刘邦,因为他有“妇人之仁”,这种说法合理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原因,原因之一,项羽和刘邦之前有一个约定,谁先破秦入关者,谁就做大王,结果刘邦先入秦破关,如果这时杀了刘邦,六国诸侯会责备项羽不顾信义,不遵守约定,以后难以取信于民,对他的霸王之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原因之二,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胸怀坦荡之人,虽然粗獷暴烈,但不失憨厚,他与刘邦共同作战多年,在个人感情上也不愿杀掉刘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全面地了解项羽这个人物,进而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

(二)联系法

联系法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原则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考察思维对象横向联系的一种方法。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一种普遍、广泛的联系中。在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时,不能将事物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更不能独立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应该始终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

例如,教师在教授《屈原列传》时,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屈原为什么跳入汨罗江?他隐忍苟活下来,寻找机会,难道不是会更好地为楚国做贡献吗?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屈原当时所处的环境,举世混浊而他独醒,楚王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屈原也看到了楚国的最终结局是亡国。他想用自己圣洁的生命来告诫楚王,希望楚王能改变做法。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挖掘《离骚》这首诗歌。诗歌里面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和“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均清晰地表明了屈原与世界尘俗隔绝的政治观点,以及他坚定的毫无后悔的信念。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于国家和民众深厚的忧心,以及他为理想努力倾尽全力的爱国之情。屈原只有选择用生命去劝谏楚怀王,也以此向世人表达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

再比如,在学习完必修下第三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喜剧和悲剧的异同。《窦娥冤》《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尾,表现了悲剧人物身上的价值,令读者警醒。《西厢记》《救风尘》等喜剧大团圆式的结局,使人满足。鲁迅先生也有质疑,他认为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的懦弱心态。中国的戏曲、小说大都沾染乐观的气息,从悲痛开始最终以喜乐结束,从分离开始最后以和解完结,从困境开始终于达到顺利,针对这样的艺术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用联系的方法比较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意义,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发展法

发展法即采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视角去分析思考对象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从时间维度来观察思考对象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历程的观察方法。学生在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时,不能使用僵化的思维,要运用发展的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用辩证思维分析课文、句子或事物,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授《陈情表》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李密的申诉成功,他运用了发展的思维,请同学们找出并加以说明。”学生会在文章中发现如下的叙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抱养刘之日短也。”李密使用了发展的观点来说服司马炎,使自己的“辞不付命”有情可依。

再比如,教师在讲授《项链》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续写文章的结尾。某些学生写道:马蒂尔德在明白真相之后,无法承受这一巨大的打击,变得神经错乱,最终抑郁而逝。一些同学描述了马蒂尔德在了解到实情后,未接受朋友返还的真实项链,因为在过去的十年中,她放弃了虚荣,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我的情况,这比项链的价值还要宝贵。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虚拟论敌法

虚拟论敌是指在对主要观点进行证明的过程中,设想可能存在的缺陷或疑问,并设想别人对自己的论证可能会提出的种种反驳或批评。然后,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疑问或责难,进行详细的回应和解释。在《六国论》中,苏洵设疑“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为了巩固自己的论点,使论点无懈可击,就采用了设问的修辞,主动地提出这个争议的问题: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后用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句与句之间,意思连接严密,文章论证有力。同样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了“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的问题,作者这样回答“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起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学生在写作中采用的“假想反驳者”的方式能完善其论证链条。当需要佐证某项理论时,设想一个存在的反对者,并把他称作“假想反驳者”。被“假想反驳者”可能会挑出作者观点的反例或者引发出谬误,也可能会对证据产生质疑,或者指出论证中的逻辑漏洞。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观点更加精确。运用“假想反驳者”可以提升观点的精确度,使得论据更为可信,也使论证过程更为严密。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主题,教师可以从高中必修语文统编教材上册的第六单元中,选择包括《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在内的六篇充满思辨性的篇章进行教学。在教学文本时,要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我与地坛》中对“生”与“死”进行了思辨论证,教师应启发学生在思辨中去思考“生”与“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正确的生死观,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然后教师再根据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要求学生写一篇与“生与死”相关的文学短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理解、分析、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转化为语言表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再比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选取了《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阿房宫赋》四篇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梳理和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证、推理、批判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严密而深刻,从而进一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辩证思维训练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曾说:“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作文应该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所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技巧,促进他们将知识全面应用的能力,应成为未来高考改革的目标。2022年全国八套高考试卷中,有四套作文是关系型思辨类。例如,全国甲卷的选段来自《红楼梦》中众人为大观园匾额命名的一段,其中有的人直接照搬原名,有的人学习借鉴后再加以改动,有的人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韵味。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写出一篇文章。在这里,“照搬”只是最基础的层次,即直接复制使用;“学习借鉴”则比“照搬”更高一层,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借”字的基礎上进行探究和吸收;“创新”则是居于高位,要求知识的获得、转移和转化,需要创新性的发挥与运用。从“移”“鉴”到“创”,是一个逐步发挥直至升华的过程。三者是递进层次的,直用、化用、创造是一个梯级上升层次,三者构成了三元的辩证关系。

再比如,在2022年的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中,要求以围棋中的三个术语“本手、俗手、妙手”为灵感,创作出一篇文章。这依然是一个三元关系:“本手”是达到“妙手”目标的基础,“妙手”则是“本手”的进阶阶段。如果“本手”做不好,就会成为“俗手”。“本手”常常是形容中规中矩的棋手,介于“俗手”和“妙手”之间。作文材料里还强调了“正规”二字,也就是“本手”不走捷径,不走歪门邪道。“妙手”是精妙的高手,“妙手”在对弈中,时常能打破俗规,出奇制胜。他们不会过分拘泥于局部,而是能够通观全局,最后妙招制胜。教师通过布置这篇作文训练,可以锤炼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平时写作训练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特定的写作训练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指导议论文的写作时,要精心指导和培养,使学生观点明确、论据丰富、论证有力。这样一来,会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从多元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清晰、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推动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杨杨. 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2021(25):120-122.

[2]林阳胜. 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2022(21):83-85.

[3]刘春方.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5):87-88.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