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策略

2023-11-21 09:20夏林林徐小琴陆燕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2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机体下肢

夏林林,徐小琴,王 霞,陆燕华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226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较常见的疾病,多因外界力量直接作用,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而向外突出,临床以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腰痛等症状为主[1]。近年来,随着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日益成熟,半椎板切除术通过将突出的椎间盘与黄韧带切除,改善患者局部压迫症状,促使其功能恢复,具有安全性高、损伤小等优势,成为临床外科治疗首选[2]。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黏附、沉积,导致血液回流障碍[3]。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切除术后DVT发生率为39%~75%,由此引发的肺栓塞是脊柱外科术后患者主要致死病因[4]。依此得出,术后下肢DVT的防控康复护理在缩短患者术后机体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恢复中意义重大[5]。本研究对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切除术治疗患者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7月1日~2023年2月28日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6];②符合切除术适应证;③年龄>18岁;④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自身免疫性、传染性疾病者;②合并心、脑、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③近期有腹腔、胸腔、颅脑等大型手术史者;④视听力、沟通能力等障碍者。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69例(57.50%)、女51例(42.50%),年龄:>60岁72例(60.00%),≤60岁48例(40.00%);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66例(55.00%),中专或大专41例(34.17%),本科及以上13例(10.83%);DVT:有31例(25.83%),无89例(74.17%)。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使用横断面研究法,责任护士于患者术后进行相关调查。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BMI)、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恐动评分、麻醉方式、术后疼痛评分、术肢肿胀。②恐动评分:采用恐动症评分量表(TSK),共17项条目,使用Likert 4级评分法,每项条目满分为4分,总得分0~68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运动恐惧信念感越严重,Cronbach′s α为0.933[7]。③疼痛: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满分为0~1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敏感程度越高,Cronbach′s α为0.912[8]。

2 结果

2.1 患者下肢DVT单因素分析 见表1。

2.2 患者下肢DVT独立影响因素变量赋值表 见表2。

表2 患者下肢DVT独立影响因素变量赋值表

2.3 患者下肢DVT相关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见表3。

表3 患者下肢DVT相关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切除术治疗后卧床时间>5d患者DVT发生率为83.87%(P<0.05)[9]。切除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四肢、躯体等活动量下降,静脉瓣膜功能呈衰退趋势,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呈大量簇状聚集,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液呈瘀滞状态[10]。加之长期卧床,对髂静脉、下腔静脉、股静脉等产生压迫,增加了DVT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术后应鼓励患者早期行床上被动、主动及下床活动[11]。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将其床头调高40°~60°,协助进行膝关节屈曲、伸直;踝关节跖屈、背伸;髋关节外扩、内旋等被动活动,根据由远及近的按摩原则,以适当力度对患者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下肢肌肉群进行渐进式放松按摩,协助患者进行双足向外、向内等翻转,每次15~20min,每天2次康复活动。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群组放松(5s)、收紧(5s)主动放松运动,每次10min。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减压弹力袜的正确穿戴,5d更换1次,持续干预2周。穿戴过程中,密切关注下肢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肢肿胀患者发生DVT风险高于未发生肿胀患者(P<0.01)。患者腰椎间处骨骼受手术有创刺激,神经系统应激作用,增加了下丘脑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致使机体水分含量骤增,而机体对水分的吸收与代谢功能出现乏力,大量纤维蛋白于创口周围蓄积,加重了机体内氨基酸氧化程度,术侧患肢易发生不同程度肿胀,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机体感知觉功能迟钝,增加了肌肉萎缩、粘连及DVT发生风险。护理人员手术结束48h后,于肿胀患肢的中心点向四周,以适宜力度进行按摩揉搓,每天2次,每次20~30min,连续3d[12]。待患者术肢运动功能恢复后,使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轻患者肿胀程度。无菌软毛巾包裹冰袋,置于创口周围肿胀处,3次/d,每次持续冰敷10~15min,避开腹部、足底、心前区等,避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等继发性冷冻伤,连续冰敷2d。第3天,给予50~60 ℃的热水袋进行局部热敷,热敷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皮肤颜色、状态,避免发生烫伤,每次热敷时间控制在10~15min,3次/d,连续2~3d。遵医嘱给予患者红外线局部肿胀部位照射治疗,照射灯头距离创面20~30cm,避免过近发生灼伤,每次照射时间预设为30min,3次/d。通过术后早期按摩、冰敷、冷敷及红外线照射等干预,加速患肢局部血液循环,促使患肢迅速消肿,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与负担,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偏高(P<0.05)。与青壮年患者比较,老年患者因血管腔壁呈老化状态,机体内多系统、多器官易发生器质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降低了心脏血液输出量,回心血量缓慢或受阻,对静脉壁产生损伤,促使血小板中活性物质释放分泌增多,触动凝血系统,致使静脉墙壁上方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过多附着沉积,增加下肢DVT发生风险。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其凝血功能、血压、血糖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针对性处理[13]。动态监测患者呼吸、心动图、体温等生命体征情况,及时给予相应改善措施。关注患者下肢外表皮肤温度、颜色、肿胀及有无酸痛感知,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期对局部皮肤压迫。告知患者家属采用正确的手法对患者受压下肢、臀部等位置进行按摩,预防腘静脉长期受压。

本研究结果表明,切除术后TSK评分越高患者DVT发生率越高(P<0.01)。运动恐惧指患者在疼痛伤害应激刺激下,机体易感性增强,对躯体活动产生抵抗心理的特殊情况。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对疾病、术后康复锻炼重要性与必要性等知识了解较少,担心运动或抻拉会导致患处症状恶化或加剧,影响术后恢复效果,进而对医护人员的临床干预与功能康复锻炼的配合依从度削弱,不仅容易错过术后最佳训练恢复时期,延长术后机体康复时间,还会增加下肢DVT、消化系统等并发症[14]。提示护理人员需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成因、并发症、切除术目的、步骤、危害性、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等相关疾病健康知识,以PPT、有声视频等形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讲解,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纠正患者对术后康复活动的错误认知。同时,护理人员在心理科医生的协助下,以热情亲和的态度,主动与患者进行谈话,引导其阐述干扰自身心理状态的不良因素。在其表达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站在患者角度思考相关问题,适当给予言语安慰与支持,指导其通过聆听音乐、观看娱乐视频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协助患者宣泄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提高临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可借助以往术后康复护理成功病例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分析讲解,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运动恐惧感,提高患者对术后康复活动积极与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康复锻炼效能。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高敏感度的疼痛导致DVT发生率提高(P<0.01)。疼痛是机体在神经调节物质和神经递质共同作用下,传导通路和中枢敏感度提升,从而发生多种复杂反应的过程。切除术后创伤应激刺激下,患者多伴随疼痛,不仅造成机体多种不适反应,还会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对患者免疫抵抗及新陈代谢等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创口愈合与肢体活动,导致下肢DVT。术后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将患侧肢体摆放至功能位,预防二次伤害或污染,避免因局部肿胀与缺血等诱因造成的疼痛。询问患者疼痛感知情况,对存在疼痛但仍在承受范围内者,告知其属于正常现象,无需采取干预措施,2~3d可自行消失。指导患者通过聆听音乐、病友间交流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对疼痛超过自身承受范围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吗啡、阿片类镇痛解痉药物,有效控制患者术后对疼痛的感知,提高其舒适度,降低对运动的抵抗心理,预防下肢DVT。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切除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卧床时间、术肢肿胀、年龄、运动恐惧及疼痛等为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被动、主动康复活动,借助冷、热敷等手段减轻术肢红肿、水肿,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肢外表皮肤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强化患者对于疾病知识与术后康复锻炼认知度,减轻其对康复活动的抗拒感,积极采取术后疼痛管理措施,提高舒适度,预防术后下肢DVT。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机体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