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臻臻,马梦瑾,李 娟,张运梅,李贺琴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比较常见,属于神经发育异常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多动、容易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语言及运动等轻度发育迟缓[1-2]。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男性儿童及青少年患病风险高于女性,很多患儿在幼儿园期间症状或体征已经比较明显,若未能及时获得有效干预或治疗效果不佳,则病情可能延续至成年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对患儿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3-4]。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可通过精神药物治疗,部分家长认为药物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会对患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上首选非药物干预[5]。前馈控制护理是一种经积极控制变量方式达成某种控制目标,形成良好防控效果的护理模式。互动式游戏通过营造轻松环境,促使患儿在不同游戏中锻炼社交技巧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强其认知及社交能力。本研究旨在分析前馈控制护理结合互动式游戏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90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相关诊断标准[6];年龄6~14岁;具备一定的认知及阅读能力,能够正常沟通;首诊。排除标准:颅内器质性病变;其他精神障碍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等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合并癫痫。将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37例、女8例,年龄6~12(9.56±1.81)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13±0.26)年;临床类型:多动冲动型10例,注意缺陷型11例,混合型24例。观察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7~14(10.01±1.94)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1.19±0.24)岁;临床类型:多动冲动型11例,注意缺陷型13例,混合型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嘱患儿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交流,态度耐心亲切,开展常规健康教育,纠正其错误认知,强调错误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使其日常行为更加规范,做好饮食指导,嘱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为患儿创造安全、温馨的环境,使患儿能够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鼓励其进行跑步、游泳等运动,改善患儿执行力和认知功能,通过拼音阅读训练提升患儿阅读能力。患儿出现学习困难时,会影响信心和自尊心,易出现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通过鼓励性语言或行为,加上家庭及社会作用,能够激发患儿潜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缓解负性情绪。利用简单或固定的词句作为自我命令用语,患儿能够学会行为控制及自我放松方法。持续干预3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实施前馈控制护理结合互动式游戏。
1.2.2.1 建立护理小组,加强培训 护士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及统筹,责任护士负责查找资料库、既往病历、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邀请科室主任及心理门诊医生作为顾问,制订培训方案,包含前馈控制理论、互动式游戏、社交技巧等内容,科室内开展培训。培训后考核采取百分制,≥90分为考核通过,未通过者继续学习,直至通过周期性考核为止。
1.2.2.2 前馈护理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讲解当前先进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患儿性格及兴趣爱好、家庭及学校环境等信息,纠正家属错误养育方法。告知其如何保持良好亲子关系,对待患儿应以情绪心理及行为的正确引导为主。告知多进食铁、锌含量丰富的食物。嘱患儿出院回归家庭后,需为其营造良好、轻松的环境,多陪伴患儿等。向家属发放健康资料,邀请其加入病友群,定期推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由护理人员轮流值班病友群,回答群内问题。周五19:00~20:00为主题线上讲座时间,其中19:00~19:40为讲座时间,19:41~20:00为在线答疑时间,每隔2周举行1次。
1.2.2.3 互动游戏护理 在互动游戏护理干预前,护理人员保持耐心和蔼的态度与患儿主动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通过温柔坚定的语言制止患儿不良行为或过度活动。将45例患儿分成9组,每组5例,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互动式游戏。互动性游戏选在面积足够宽敞的亲子活动室内进行。互动游戏音乐风格欢快、明朗,结合合适的动作,促使患儿感受到音乐节奏、音调高低及变化。让患儿用语言描述对音乐的感受、想象中的音乐环境以及自定义在该环境中的角色。让患儿表演,自行安排舞蹈动作,通过表演获得鼓励,培养其信心,每次40 min,每周2次。让患儿通过仔细观察数字或图形,阅读文字后以图形或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穿针引线或串珠游戏提升患儿精细动作能力。通过推球、滑滑梯、玩滑板等动作强化患儿平衡能力,每次60 min,每周1次。介绍沙盘游戏相关材料以及限制时间,告知患儿依据喜好随意建造沙盘作品,待其完成后由在旁安静陪伴的护理人员围绕沙盘作品与患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对沙盘作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获取新的体验,护理人员可在拍照留档后与患儿共同拆除沙盘作品,每次60 min,每周1次。持续干预3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PSQ)评分。采用PSQ评估患儿行为及情绪,包括品行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冲动多动、学习问题、多动指数6个维度,共48个条目,单个条目0~3分,分值越低表示患儿行为及情绪更好。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联合型瑞文测验(CRT)评分。采用CRT评估患儿认知能力,包括智商数、知觉辨别力、类同比较能力、比较推理能力、系列关系能力、抽象推理能力6个维度,共72个条目,单个条目0~1分。该分数为原始评分,依据患儿年龄转化为量表评分,计算智商数,分值越高提示患儿观察力及清晰思维能力越好。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整合视听持续性操作测试(IVA-CPT)结果。采用IVA-CPT评估患儿的行为及注意力,包括听觉反应时间、听觉正确反应数、视觉反应时间及视觉正确反应数。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注意力测试结果。利用罗学荣等编制的持续性操作测试软件测试患儿视觉、听觉、持续注意力,测试时间12 min,软件自动统计反应时间、错报数及漏报数。
2.1 两组干预前后PSQ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SQ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CRT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RT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IVA-CPT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IVA-CPT结果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注意力测试结果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注意力测试结果比较
近年来,国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患病率逐渐上升,该病多表现为行为不自控、情绪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伴认知障碍或学习问题,往往迁延难愈,对患儿正常学习及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伴随患儿终身[7-8]。目前尚不清楚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具体发病机制,该病患儿执行功能以及社会技能方面均存在缺陷,且缺陷程度越严重,多动障碍病情及同伴关系可能越差,而且包含家庭及学校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均对该病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目前普遍采取药物及心理行为干预方案进行治疗,但常规心理干预方法对改善该病患儿行为及心理能力的临床效果比较有限[9-10]。有研究发现,在常规措施基础上联合先进的干预措施,能够优化干预方案,提升临床效果、改善预后[11-12]。
前馈控制是指利用预先查阅、收集相关信息,总结规律,结合具体情况,预估某些可能出现的风险性事件,采取预防性手段将相关风险尽可能降低的防范措施,其重点在于“防范于未然”。前馈护理是引入前馈控制理念,分析患儿在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不利事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隐患,避免对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13-14]。趣味游戏能够提升患儿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使其愿意体验快乐情绪,提升其对外积极表达意愿及能力。在舒畅、轻松的音乐环境中,让患儿想象其在音乐中的角色,配以合适动作,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及曲调变化;以小组团队模式进行表演,获得肯定和赞许,能够培养患儿自信心,加之沙盘游戏、推球等游戏,有助于提升患儿社交能力,帮助其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减轻心理压力[15-16]。护理前先查询资料,编写培训资料,开展相应培训工作;与家属做好沟通,加强健康教育,纠正家属的错误养育方法及态度,指导其维系良好亲子关系,营造温馨轻松的养育环境;定期在线开展主题讲座,能够提升家属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在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与家属密切配合,纠正患儿错误行为,促使其感受到被关爱与重视;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患儿进入角色,能够加强患儿对情绪及行为的控制能力,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前馈控制护理与互动式游戏相结合,可有效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行为及视听能力,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患儿自我情绪的控制水平,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