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涛,胡青霞,马 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是临床常用心脏左室辅助装置,经股动脉将气囊置入降主动脉,通过气囊吸气、放气达到吸引效果,可提高患者心搏出量,缓解心脏负荷,多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患者[1]。但IABP术后恢复期间患者需保持卧床休息,维持术肢伸直,因此不利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导致其术后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发生风险增加,严重者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实施适当干预,改善患者术后下肢血液循环[2]。健康教育可帮助IABP置入患者了解术后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原因及危害,提高重视程度及康复锻炼依从性,但常规健康教育为护理人员全程向患者讲解传授健康知识,缺乏双向沟通及反馈,导致健康效果并不理想。常规康复锻炼强度及频率较低,患者康复所需时间较长[3]。快速康复外科是在患者身体状况耐受条件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加快其康复速度的护理方式[4]。Teach-back教育是“教育-反馈-再教育-再反馈”的教育方式,可增加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提高健康教育效果[5]。本研究以我院102例IABP置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1日~2021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IABP置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实施IABP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注: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有血栓疾病史;合并其他疾病无法实施下肢康复训练;合并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将纳入研究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教育组各61例。常规组男31例、女30例,年龄46~67(56.81±3.39)岁;置管部位:左侧32例,右侧29例;疾病类型:心源性休克23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其他13例。教育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45~68(56.53±3.45)岁;置管部位:左侧30例,右侧31例;疾病类型:心源性休克22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其他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实施常规康复下健康教育干预。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IABP治疗原理等,并强调IABP对其下肢血液循环的影响,说明适当下肢运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如下肢踝泵运动、非置管肢体足跟滑移运动等,并嘱家属记录患者运动时间和项目。
1.2.2 教育组 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干预。
1.2.2.1 传递信息 护理人员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动画等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IABP使用目的、注意事项,并向患者讲解IABP治疗期间运动康复的原因、方法及内容。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快速康复:①呼吸锻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式呼吸等,适当使用气球等工具帮助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要求每日进行呼吸锻炼20~30次。②早期活动。护理人员可适当调整床头高度,指导家属为患者实施四肢按摩及四肢被动活动,并逐渐向主动活动过渡,进行踝泵运动及非置管肢体足跟滑移运动,要求患者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0~25 min为宜,护理人员嘱家属监督患者完成每日康复运动,并真实记录活动时间及项目。
1.2.2.2 复述信息 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内容,制成提问清单模式,其中包含健康教育所有信息内容,对IABP置入患者进行提问,如“下肢置入的管道作用是什么”“置管期间可以随意进行翻身、坐起等活动吗”“置管期间下肢需要活动吗”“下肢活动包含哪些活动项目呢”“每日最佳活动时长是多久”“您能示范踝泵运动吗”等,记录患者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内容,并在最后询问患者“除了提问的内容您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您还有其他问题想了解吗”,引导患者按照自己的记忆及理解复述或演示健康知识,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知识未掌握部分。护理人员提问时需注意眼神、语气,需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避免对患者造成压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1.2.2.3 再次传授 护理人员根据IABP治疗患者复述信息情况,了解其未完全掌握的健康知识,以查漏补缺方式,再次进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相关内容,并简要讲述患者已掌握的健康知识。
1.2.2.4 确认掌握 再次传授后,护理人员再次对患者进行提问,并在提问前告知患者完全掌握健康知识的必要性及对存在困惑及时提问的重要性,并以温柔耐心的语气表示有健康知识未掌握属于正常情况,及时提问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全面掌握健康知识。提问后对患者仍未掌握的内容再次进行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拆分知识点,逐步询问患者是否理解,理解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讲解。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IABP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②下肢运动依从性: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干预期间下肢运动依从性进行评价。完全依从患者的运动时间为41~50 min/d;部分依从的患者运动时间为15~40 min/d;不依从的患者运动时间<15 min/d。③下肢循环指标:记录并比较患者干预前后下肢皮温、小腿围、大腿围、趾端血氧饱和度(SpO2)、皮肤颜色、踝肱指数(ABI)。下肢皮温,使用温度探头测量患者下肢腘窝体表温度;小腿围,使用统一皮尺测量患者髌骨下缘10 cm处的小腿周长;大腿围,使用统一皮尺测量患者经臀股沟点的大腿水平周长;趾端SpO2,使用末梢血氧饱和度探头检测SpO2水平;皮肤颜色,使用皮肤比色卡对比,以基础皮肤颜色为基准,以正常、轻度变浅、明显变浅、苍白、青紫划分皮肤颜色,分别计4~0分,4分表示正常、0分表示青紫;ABI,踝部动脉收缩压高值与肱动脉收缩压高值的比值。④下肢缺血症状总发生率:比较干预期间患者皮温异常、肤色苍白、下肢动脉搏动消失总发生率。
2.1 两组治疗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时间比较
2.2 两组下肢运动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运动依从性比较[例(%)]
2.3 两组下肢循环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下肢循环指标比较
2.4 两组下肢缺血症状总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下肢缺血症状总发生率比较[例(%)]
IABP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疾病,IABP置入后,虽然通过气泵能加强患者心排出血量,但置入的管道对患者穿刺远端肢体的血流灌注造成影响,严重者会引发下肢缺血及血栓形成,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需采取适当干预帮助患者进行早期下肢康复运动锻炼[6-7]。
依从性是患者遵从医嘱和护理建议的程度,依从性低可能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相关,临床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常规康复下健康教育虽然帮助IABP置入患者了解治疗后注意事项及下肢康复锻炼运动的重要性,但其为被动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单方面向IABP置入患者传授健康知识,而由于患者年龄偏大,其中部分老年患者理解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其健康知识难以一次性全部理解掌握[8]。而常规健康教育缺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反馈,导致护理人员难以评估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而患者没有认知到遵从医嘱、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依从性不高,导致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康复运动依从性不够,对治疗护理实施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延长治疗时间[9-10]。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可帮助患者尽快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11]。Teach-back教育可通过反复教育及回馈,全面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效果[12]。本次研究结果中,教育组IABP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下肢运动依从性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干预IABP置入患者可提高其下肢运动依从性,促进其康复,缩短治疗时间。究其原因: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首先全面对IABP置入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然后对患者进行提问,获取患者反馈信息,了解其未掌握的知识内容,并进行针对性查漏补缺,通过反复教育-反馈-再教育-再反馈-再教育的方式,建立护理人员与患者双向沟通的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程度[13-14]。患者认知到IABP置入后早期康复锻炼及下肢康复锻炼的原因及必要性,了解不完成锻炼导致的严重后果,可提高警惕性及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运动康复促进肺功能等早期康复,有利于转归,缩短治疗时间[15]。
IABP患者置管后其远端肢体血流受到影响,易出现下肢血流不通畅导致的水肿、体表温度降低等下肢缺血症状[16]。常规康复模式下健康教育难以保障患者下肢运动依从性,导致其下肢血流状态不理想[17-18]。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两组小腿围、大腿围均大于干预前(P<0.05),但教育组小于常规组(P<0.05);下肢皮温、趾端SpO2、皮肤颜色、ABI低于干预前(P<0.05),但教育组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期间教育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干预IABP置入患者可改善其下肢血流循环情况,降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发生风险。因为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通过双向交流反馈,护理人员明确IABP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反复多次知识讲解,提高其健康知识理解度、记忆度,帮助患者认识到依从治疗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进而提高患者下肢运动锻炼依从性,通过适当运动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其下肢血流循环指标,并减少下肢血流障碍引起的下肢缺血症状发生风险[19-20]。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Teach-back教育干预IABP置入患者可有效提高下肢运动依从性,改善下肢循环指标,降低患者下肢缺血发生风险,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治疗耗时,具有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