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骞
(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济南 271126)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均属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见病。FNH 是发生在肝脏的良性占位病变,病灶发展极为缓慢,因此,在通过药物治疗和膳食调整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渐恢复,病灶逐渐减小,不需要进行手术。HCC 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死亡率较高,且早期即可发生转移,肝内有实性团块状病变,预后较差,但若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控制其发展,则可延长患者生存期。然而,FNH 和HCC 在临床表现上十分相似,两者均为肝实质病变,但其预后差别很大,良恶性质也不同,在一般CT 扫描中也表现出重叠,在临床早期时难以明确诊断[1]。手术病理可以作为诊断金标准,但仍然没有具体方法能在术前对疾病进行鉴别,使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受到限制[2]。随着CT 技术不断进步,增强CT 多期扫描能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优化图像质量,反映病变区血流供应情况,且能准确判断病灶范围和分期情况,具备多参数分析的特点,安全性高[3]。本研究分析增强CT 多期扫描鉴别FNH与HCC 的效能,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2 月—2023 年2 月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接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0 例,其中FNH 患者48 例设为FNH 组,HCC 患者32 例设为HCC 组。FNH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龄28~63 岁,平均年龄(52.78±7.13)岁;HCC 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30~64 岁,平均年龄(53.26±7.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未经过放、化疗治疗;③属于单发病灶;④病理活检确诊;⑤无增强扫描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存在远处器官转移患者;②资料缺失患者;③先天肝脏畸形患者;④存在其他脏器恶性肿瘤;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1 扫描方法 在扫描前,禁食6~8 h,嘱患者在半刻钟前饮用清水保持胃肠道充盈,做好三查八对,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相关不适症状并做好碘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证明患者无过敏情况后,消毒,扫描前扎静脉留置针用于注射造影剂,根据不同部位调整患者呼吸,应用GE Bright Speed16 排螺旋CT,首先进行全肝平扫,扫描层厚为5 mm,扫描部位包括膈顶部到肝脏下缘,造影剂的注射速率为3 mL/s,注射总量根据1.2 mg/kg 的标准计算,造影剂为300 mg/mL 的碘海醇,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分别在注射开始后各个时间点完成动脉期(20~30 s)、门静脉期(50~60 s)、延迟期(180 s)的扫描处理,每次完成肝脏全扫花费时间为5.52~6.38 s。
1.2.2 图像分析及后处理 采集原始图像后,通过影像科的血流动力学软件集中处理相关图像,必要时,呼吸运动也可用于图像校准。首先,设定肝门层面的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主干为感兴趣区域(ROI),快速获取全肝动脉增强分数(AEF)的定量彩图,然后将肝实质与肝脏边缘保持至少1 cm 后确定肝实质,过程中避开胆管及肝内大血管,防止容积效应影响诊断结果,然后根据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灶实质部分计算ROI,最后获得AEF 值。
①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通过增强CT 图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②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包括中心瘢痕、快进快出强化、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肿大及肝硬化。③病灶与正常组织AEF 值:比较两组患者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灶实质部分AEF 值差异。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确定增强CT 多期扫描在FNH 和HCC 中的鉴别效能。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NH 组和HCC 组左叶分布、右叶分布、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H 组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比例占52.08%,显著高于HCC 组的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FNH 组和HCC 组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比较
平扫特征:FNH 组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其中心显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 组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等或略低密度,内部可显示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高密度出血。
动态增强扫描特征:FNH 组于动脉期(18 s)肿块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180 s)强化程度逐渐降低,最终呈等密度或相对低密度,中央星状纤维瘢痕组织动脉期不强化,但随着增强时间的延长,其低密度区逐渐强化而呈现等密度或高密度;HCC组于动脉期(18 s)肿块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180 s)强化程度逐渐降低,最终呈等密度或相对低密度,总体呈现流出性强化特征。病灶周边显示假包膜。
FNH 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 组,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比例低于HC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FNH 组病灶实质AEF(AEFL)值和AEFL/AEFN(正常组织AEF)值均高于HC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FNH 组和HCC 组病灶与正常组织AEF 值比较()
表3 FNH 组和HCC 组病灶与正常组织AEF 值比较()
增强CT 多期扫描AEFL/AEFN 值鉴别诊断HCC 和FNH 的AUC 值为0.760,95%CI为0.649~0.871(P<0.05),见图1。
图1 增强CT 多期扫描AEFL/AEFN 值鉴别诊断HCC 和FNH 的ROC 曲线
FNH 是肝内少见的良性病变,病因暂时不明,常见于女性,也可见于儿童。该病发病机理不明确,但不少病例无药物治疗史且无明显自觉症状,认为可能与血管功能不全、先天畸形、错构过程或局灶性损伤有关,各种原因影响血液循环状态,进而导致周围正常肝组织细胞呈现出过度缺氧或者动脉对局部肝实质灌注过多,使继发性肝细胞增生而引发系列增生反应,通常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定期复查即可[4]。但HCC 不同,其属于恶性肝脏肿瘤疾病,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早期临床特征不明显不易发现,但病情发展迅速,若早期未发现并及时治疗,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5]。
由于肝脏具有双重血液供应,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血供十分丰富,FNH 和HCC 的影像学表现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因此临床上难以区分开来[6]。增强CT 是在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继续进行多期扫描,扫描过程中,不仅能看到病变的平扫密度,还能观察到增强以后的病灶血供灌注情况,由于大部分肿瘤都存在富血供现象,增强CT 可以从功能、形态多方面对病灶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鉴别FNH 和HCC[7]。
本研究采取增强CT 对研究对象进行扫描,探究增强CT 多期扫描鉴别FNH 与HCC 的效能,结果显示,FNH 位于肝包膜下25 例,占52.08%,显著高于HCC 组的21.88%;FNH 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 组,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比例低于HC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病灶细胞成分,包括枯否细胞、增生的胆管细胞以及肝细胞等,这些细胞成分的改变造成FNH 的病灶表现出强化程度降低,呈现略低密度,而由于增生的结缔组织发生水肿,胆管增生等的出现,多数病理部位出现更低密度的中央瘢痕,使CT 值降低[8]。HCC 强化特征为“早进早出”,早期强化在门静脉及延迟期为低密度,界限较为清楚;FNH 病灶于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高,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内造影剂迅速廓清,强化程度逐渐降低,最终呈等密度或相对低密度,中央星状纤维瘢痕组织动脉期不强化,但随着增强时间的延长,其低密度区逐渐强化而呈现等密度或高密度,界限往往不清或欠清,这与病灶细胞结构及供血特征有关[9]。较大的HCC 病灶由于中心往往发生坏死,强化程度通常相对不均匀,而FNH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FNH 除中心星芒状瘢痕外,病灶强化程度均匀,中心瘢痕增强早期及中期呈相对低密度,是由于这个时期没有明显的造影剂进入,而延迟期呈现出高密度状态,是由于慢血窦内造影剂浓度逐渐升高。
HCC 动脉期扫描时有时可见到供血动脉,多位于周边,且较为细小[10]。HCC 患者癌细胞多存在于所在肝叶沿门静脉分支向主干方面生长方向,脱落更易形成栓子,随着血液循环在门静脉种植形成门静脉癌栓,结果提示HCC 更易发生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FNH 组AEFL值和AEFL/AEFN 值高于HC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HCC 的病灶部位存在着粗细不均的增粗肝动脉在其周围,走行不规则,并朝着病灶方向深入供血;而在FNH 的病理部位中部,存在一条甚至数条畸形且异常粗大的血管,且肝动脉供血异常,因此周围增生结节肝实质细胞能被供应纤维分隔开来,其内无门静脉和中央静脉[11]。增强CT 多期扫描AEFL/AEFN值鉴别诊断HCC和FNH的AUC值为0.760,95%CI为0.649~0.871(P<0.05),提示增强CT 多期扫描对鉴别FNH 和HCC 效能较好。
综上所述,增强CT 多期扫描鉴别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细胞肝癌的效能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