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真真,孙鲁琨,彭霈,谢倩,李博,钟萍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济南 250031;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南 250031)
非器质性失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睡眠与觉醒障碍,患者无器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等症状[1]。现阶段,临床多采用镇静类药物治疗该病,具有方便、起效快等特点,但长期用药易造成依赖性、成瘾性、戒断综合征等,甚至可能引起呼吸抑制,难以治愈失眠[2]。因此,寻找一款操作简单、对大脑无不良影响的失眠治疗仪器具有重要意义。低频电刺激治疗属于非侵入式超低频微电流调制波脉冲波治疗技术,可采用与人体生物电荷睡眠波频率相一致的刺激频率和低能量导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不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3—8 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的60 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为对象,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的60 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30 例。 研究组: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54.30±12.50)岁。 对照组:男性13 例,女性17例; 年龄27~66 岁,平均年龄(49.80±11.20)岁。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3]中编码51.0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症的诊断标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16 分;年龄≥18 岁;能够与研究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排除标准:继发性失眠;安有心脏起搏器等体内埋藏型医疗器械或体内存在金属植入物;使用人工心脏等维持生命医用电子仪器或随身佩戴心电测量设备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肺、肾、血液或其他疾病;因精神障碍不能充分知情同意;妊娠期、哺乳期妇女;3 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不耐受相应治疗;依从性差;研究者认为因其他原因不宜参加本研究。
研究组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嘱患者静躺在治疗室的床上,用酒精擦拭其耳垂皮肤,待皮肤干燥后,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北京华星康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京械注准20202090029,型号:HXND-A)进行低频电刺激。将滴有导电液的耳夹电极置于患者两耳垂偏高位置,靠近颌骨,设定刺激频率为0.1~0.5 Hz,刺激强度为70~400 uA,治疗2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10 d。
对照组采用伪刺激干预。干预前准备工作同研究组,同样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配合伪电极夹,该电极夹的外形、放置位置、与耳垂接触面积均与研究组相同,仪器治疗参数亦与研究组相同,但不产生电刺激,干预2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10 d。
(1)睡眠质量。 采用PSQI[4-5]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括19 个自评条目和5 个他评条目,总分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2)治疗效果。治疗后,PSQI 评分降低到5 分以内为显效;PSQI 评分降低到10 分以内为有效;PSQI 评分降低到15 分以内为进步;PSQI 评分仍不低于16 分为无效[6]。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PSQI评分等计量资料用(x依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治疗后,两组的PSQ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后PSQI 评分比较[(x依s)袁分]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非器质性失眠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使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需引起重视[7]。 目前,临床多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慢性病、食物药物刺激、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8]。
有研究显示, 低频电刺激可通过加速血液循环,发挥镇静与催眠作用[9]。治疗过程中,电流频率随着输出波形的变化而变换,从而产生易使人接受的舒适刺激,并形成信息控制系统,从而发挥疗效。另有研究指出,因治疗电极具有发热功能,能产生温热效应,可在设备自身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低频电刺激改善血液循环、镇痛消炎、放松肌肉的作用,使治疗者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10]。 相关脑电图研究显示,安静闭目时的α 波频率为8~13 Hz/s,困倦时的θ 波频率为4~7 Hz/s,睡眠时的δ 波频率为0.5~3 Hz/s[11]。 因此,利用生物电和脑电图原理,选择适当的频率进行刺激,有助于改善生理性睡眠。 本研究中, 研究组低频电刺激的刺激强度为70~400 uA,刺激频率为0.1~0.5 Hz,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提高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以此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而刺激过程中产生的轻微温热效应,可通过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可通过调节外周神经、血管,影响中枢神经活动,产生具有镇静作用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 达到助眠的作用[12-13]。 低频脉冲电治疗仪具有正负极,负极传出抑制性刺激,正极传出兴奋性刺激,皮肤或皮下深层组织内接收器接收到刺激后,会向脑干网状结构传递信号,调节睡眠与觉醒周期,即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和信息控制系统的共同调节改善失眠症。 本研究中将电极夹置于患者双侧耳垂,正负电极发出的刺激信号可通过耳部的接收器将刺激信号传导至脑干网状结构, 起到调节睡眠节律的作用,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本研究所用的低频电刺激治疗仪是专门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精密医疗仪器,可通过微电子技术产生一种改良双相调节方波, 每秒发出0.5 Hz 脉冲, 占空比50%,10~500 uA 电刺激。 该治疗属非侵入式低能量调制波脉冲电治疗技术,可通过耳夹电极导入与人体生物电流极为接近的一种特殊电流来达到治疗效果。该治疗仪不会对大脑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尤其对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可避免长期依赖药物对其身体产生毒副作用,尤其能够避免由于有意、无意或自杀性地服用过量药物而产生的危险及毒副作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后患者仍活动自如,可正常工作,不影响其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 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改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提高其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