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鑫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音乐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音乐治疗也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因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和学业问题亟待关注。音乐教育虽不在具体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专业与就业提供直接帮助,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积极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将音乐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探索音乐课程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不同类型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的影响。
古典音乐是一种源远流长、充满历史文化积淀的音乐流派,通常以管弦乐队演奏为主。这种音乐风格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复杂的音乐结构,其创作和演奏方式受到严格的规范。古典音乐的曲目广泛,涵盖了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曲等多种类型。流行音乐是一种广泛传播、受众范围广泛的音乐流派,涵盖了多种音乐类型,如流行歌曲、摇滚乐、流行舞曲等。流行音乐通常以其易于接受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而受人们喜爱,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一部分。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生活、爱情、社会问题,反映了当下的时代和文化。它常常与大众文化、时尚和社会变革紧密相关,成为年轻一代表达自我、情感和观点的重要途径。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演奏方式和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音乐教育中,尤其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讨论中,则鲜有对不同音乐类型影响心理健康的研究。本研究一方面希望通过教育实验论证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到在音乐教育中的不同音乐类型与心理健康不同维度的关系,以便于后续教育实践者更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类型音乐进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某高职校全校SCL-90 心理普查结果为依据,随机抽取人数相同的四个班级,并随机分成实验组班级和控制组班级进行音乐课程教育实验。选取班级均为高职一年级学生,实验前通过与教师沟通,排除个体差异较大的心理问题学生,最终保留实验组班级两个班共80 人,对照组班级两个班共80 人,被试人数总共160 人。
使用SCL-90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进行测量,测量分数结果即学生自评分数,作为实验研究的自变量。调查采用纸笔团体测验形式,根据研究需要,也会将测验结果进行回访和确认,以保证测试效度。
通过甄别和筛选,得到有效问卷共143 份,运用SPSS(18.0)软件来分析数据。观察组内前后变化比较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观察组间比较时,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当P<0.05 时,表明差异显著。
实验共持续30 天,共有4 次音乐课程,其中每周课上30 分钟对实验班级进行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实验组A班级进行古典音乐鉴赏教育,实验组B 班级开展流行音乐鉴赏教育。对照组正常授课,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结束后立即对被试进行问卷测验,并与入学时控制组、实验组学生的全校心理普查数据进行对比。
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音乐鉴赏。挑选一些经典美妙、富有情感疗愈效果的音乐,供学生欣赏和体验。②节奏练习。在干预活动中,借助奥尔夫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肢体活动和节奏练习。③乐器演奏。构建特定情境并安排任务,激励学生进行个人和团体乐器练习及表演。④歌唱培训及演练。引导学生参与歌唱训练,同时在小范围内鼓励他们展现自我表现。对实验组A 班的学生采用以古典乐为主的音乐素材,并且除了上述内容外,增加30 分钟的古典乐鉴赏环节,即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增强对古典乐鉴赏方式的认识。实验组B 班则使用流行乐为音乐素材。实验组内两种音乐类型的教学方法保持一致。
接受干预后的实验组被试在所有因子得分上均有所降低,且在所有维度及总均分上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未进行干预的控制组,在所有因子分上也均有所降低,且在人际敏感、敌对、其他症状及总均分上差异明显,这可能是校内已使用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心理干预所造成的结果。从数据上看,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显著,尤其体现在强迫、抑郁、敌对、恐惧、偏执等方面,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控制组SCL-90 量表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实验组A、B 组总分差异不显著,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A 班相比B 班在敌对、偏执维度上显著下降,B 班相比A 班在躯体化和人际敏感维度上显著下降,详见表2。
表2 实验组SCL-90 量表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和作用。研究表明,参与音乐课程教育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减轻负面情绪。演奏、欣赏或创作音乐都可成为学生情绪管理的途径,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次,音乐教育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种自我表达能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增强自信心,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提升。再次,音乐还能帮助学生放松身心,降低压力水平,促进内心平静。音乐教育中的合奏、合唱,需要与他人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建立友谊,减轻孤独感,提升社交支持网络。最后,欣赏美妙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愉悦感和幸福感。美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不仅学习了音乐技能,还培养了坚持、耐心和自律等品质,这些品质对心理健康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两种音乐类型在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心理健康的维度中,不同音乐类型显示出不同的效果。具体而言,相对于实验组B,实验组A 在敌对和偏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下降。表明古典音乐的音乐鉴赏活动对于降低学生的敌对和偏执情绪具有积极的影响。古典音乐往往以其优雅和平静的特点被赋予情感疗愈的能力,这可能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减少了敌对和偏执情绪的表现。此外,实验组B 在躯体化和人际敏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下降,表明流行音乐的音乐鉴赏活动在降低学生的躯体化和人际敏感情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流行音乐通常充满活力和积极情感,可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信心,从而减少了躯体化和人际敏感的体验。
不同类型的音乐鉴赏活动可能在特定心理维度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情感、情绪传达和情感调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它们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时可能呈现出差异。故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探讨不同音乐类型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潜在的机制。此外,我们还应考虑个体差异、音乐偏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适宜的音乐课程教育干预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成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益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维护中具备卓越功能。通过开设音乐教育课程、营造音乐欣赏环境、组织音乐实践等举措,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引导消极情绪的宣泄、促进人际交流、打破内心封闭,从而增强交往能力、推动人际和谐、提升意志品质和自我效能。
结合前人研究和本研究结果,学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创设优美的音乐环境,鼓励学生参与乐器练习和表演,同时搭建平台以分享音乐成果和体验。必要时引用音乐疗法技巧,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干预,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对比实验来探究音乐教育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效果,未来,后续研究将运用多因素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及效果。同时,本研究中的音乐教育干预措施标准化和系统性仍有提升空间,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