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芳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幼儿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幼儿的人格发展、能力养成、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效落实幼儿教育十分必要且重要。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师枯燥的讲解无助于幼儿理解,利用主题活动开展幼儿教育是当前常见的教育手段,能帮助幼儿理解未知事物,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但是一直以来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发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影响了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成效。
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意愿常会受自身主观情绪的影响,加之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新颖的主题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反之则会降低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参与度,甚至还会因为幼儿情绪问题影响主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所以幼儿园主题活动必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新鲜感与趣味性,以吸引幼儿探索欲为主旨。但现阶段幼儿园主题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一个或几个活动为中心,活动形式统一且活动内容相近,缺乏新意,导致幼儿对主题活动的抵触情绪大,参与欲望低,无法发挥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不利于促进幼儿的综合成长。
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观念等发展情况确定培养方案,通过完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手段提高主题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但现阶段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缺乏全面性,只关注幼儿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没有综合考虑幼儿多方面发展需求,如开展体育运动时只注意提升幼儿的身体素养,开展积木活动时只关注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并未通过一个主题活动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活动所达成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多会关注幼儿园的办学特色。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突出幼儿园的特色和优势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幼儿园所开展的主题活动类型、内容、方式同质化严重,各园没有结合自身所处地区、环境以及幼儿园的客观物质条件开展适合本园客观条件的主题活动,使幼儿园主题活动缺乏特色;同时也因主题活动内容、流程形式的选择过程中忽略了客观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主题活动的实践效果不理想,影响了主题活动的顺利推进。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会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而幼儿园主题活动形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多样,需要幼儿园投入大量成本,这无疑会增加幼儿园的经济负担,而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应用本土资源不仅可以丰富主题活动内容,还可以节省物资成本。教师利用本土民间艺术、本土自然资源、本土文化资源,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处着手,挖掘更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创新主题活动形式,扩展主题活动内容,可以降低主题活动开展中专业道具购买所需的成本。
主题活动形式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活动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不断探索分析中发展能力、思维、情感、人格。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引入本土资源可以更好地丰富活动形式,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创设更多特色活动,借助幼儿熟悉的本地资源,开展他们未接触过的特色主题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得到综合发展。
首先,合理运用本土资源优化主题活动,拓宽主题内容,可以让幼儿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扩充幼儿的知识储备;其次,合理运用本土优势资源可以提高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幼儿的心中播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同时引入更多集体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可以形成集体意识,塑造道德意识与劳动价值观,促进人格发展;最后,合理运用本土优势资源,丰富活动形式,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总之,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引入本土资源可以丰富主题活动资源,让主题活动的综合性更强,便于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特征、发展需求作出科学选择,用更短的时间帮助幼儿实现更多维度的成长、进步和发展[1],提高主题活动的开展质量,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以笔者学校所在吉林省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本土资源优势。
从宏观角度看,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供幼儿园挖掘利用的文化资源较多,例如民俗类文化资源包含东北大秧歌、踩高跷,饮食类文化资源有炝拌菜、蘸酱菜等,戏曲文化资源包含吉剧,如《江姐》《买菜卖菜》《包公赶驴》等;同时吉林省还有长白山、伪满皇宫博物馆、松花湖等著名景点,这些都可以应用于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发中,丰富主题活动资源,优化主题活动形式。
从微观角度看,吉林省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200 多万人,其中以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人口居多。而这些民族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习俗,这些都可以融入主题活动中以形成特色主题活动。此外,幼儿园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土环境出发,开发本土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开展不必局限于幼儿园内,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同样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可以更好地利用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调动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拓展幼儿活动空间,优化主题活动。
首先,可以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吉林省第一产业发达,据统计,2022 年吉林省种植面积达578.51 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4080.78 万吨,除此之外,猪牛羊肉类总产量达289.56 万吨,水产产品产量达25.12 万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丰富幼儿阅历。以“可爱的乡村”主题活动为例,幼儿园可以与本地区农民建立联系,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到田间认识不同农作物,观察分析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扩充幼儿的知识储备。春季,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走进乡间地头亲身体验如何播种,然后结合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帮助幼儿了解不同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引导幼儿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秋天果实成熟时,幼儿园可以再次带领幼儿走进田间,体验收获,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让幼儿走进田地帮助农民伯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适当的劳动感受农民伯伯的艰辛。通过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扩充幼儿知识储备,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让幼儿学会尊重劳动,认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帮助幼儿形成节约意识,养成不浪费粮食的习惯,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2]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3—6 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理解未接触过的、抽象的文字语言,需要通过实践来扩大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也是幼儿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的主要困境。而走进社区,从生活实际与身边生活环境出发,让幼儿在活动观察中理解和感知不同文字表述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开展“相反大搜索”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社区内寻找“相反”的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感受“臭”和“香”两个字的含义,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驻足花前,让幼儿感受花“香”,然后教师带领幼儿经过垃圾桶时提醒幼儿体会“臭”,通过这种体验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语言。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体会“香”“臭”给人带来的不同体验,继而引申到环境保护上,让幼儿认识到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爱护花草树木才能保护好环境,帮助幼儿形成“不踩踏小草”“不乱折花朵”的意识,让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育资源开发和活动空间拓展过程中要注意保障主题活动开展的秩序性以及幼儿的人身安全,幼儿园可以整合教师资源,七到八个幼儿为一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带领,通过这种方式保障幼儿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形式会影响教育效果,而活动形式丰富与否往往与活动材料有着密切关联,丰富活动材料可以让幼儿在参加主题活动过程中有更多选择,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创造欲望,为主题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情感基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丰富教育资源,准备活动材料。
首先,教师可以从自然资源中收集主题活动材料。吉林省为农业大省,粮食种植面积大,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吉林省特色农产品,例如玉米须、玉米秆、种子,也可以引入植物资源,例如山核桃、树叶等,将这些自然材料制作成各种玩具,或作为活动的备选材料,带领幼儿开展实践活动,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些小玩具。
其次,教师可以从本地区民族资源出发,搜集资料。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服饰和特色手工艺品,还可以集思广益,通过幼儿家长收集更多资料,引入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图片和手工艺品图片,并配备相应的制作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相应的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在制作手工艺品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及民族特点,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加强亲子关系。
最后,教师在本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从区域性特色资源中搜集资料,例如从民族、地域、植被等方面考察、搜集适合的活动材料;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丰富活动材料,如利用生活中常用的塑料瓶、塑料袋以及纸张、布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材料,丰富幼儿在活动中的选择,让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认识到如何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资源,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3]
活动内容会影响主题活动的走向以及最终的教育效果,在开发本土资源过程中优化活动内容十分重要。
一方面,吉林省历史文化悠久,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丰富主题活动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小厨师”主题活动,带领幼儿了解吉菜、粤菜、川菜、鲁菜之间的差异。通过家园合作,让家长带领孩子选择一道菜系共同准备制作,让幼儿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品尝,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各菜系的特点与不同;还可以引入吉剧,如《包公赔情》,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述这个故事,也可以通过影片帮助幼儿理解人物性格,然后带领幼儿利用手边材料制作道具,设计一个情景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演绎人物。
另一方面,吉林省有很多风景名胜,例如伪满皇宫博物馆、松花湖、长白山、净月潭等等,旅游业也较为发达,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小导游”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给幼儿播放相应的视频和图片,让幼儿扮演小导游,根据自己以往的旅游经历以及自己对这些风景名胜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观看的图片和视频来给其他小朋友介绍一下游览过的风景名胜;也可以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说一说吉林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4]
优化主题活动形式对于调动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主题活动形式优化和丰富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本地区的民族资源出发,结合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风情教育。
如朝鲜族重要的民族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等,特色舞蹈有长鼓舞、龙鼓舞、农乐舞等。教师在主题活动形式优化过程中可以融入这些元素,让幼儿了解寒食节背后的故事,给幼儿介绍朝鲜族在寒食节会做哪些事情,在此之后开展主题活动;也可以让幼儿了解长鼓舞的特征,带领幼儿用手边的材料制作相应的乐器,加深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让幼儿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人格发展、思维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等多个角度丰富主题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育为期三年,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活动形式、主题内容选择上不能过于随意,切勿出现内容重复问题,幼儿教师之间要协同合作,结合本土资源开发本土特色课程教材,让幼儿园主题活动形成体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保障主题活动开展的系统性,避免主题活动开展过于杂乱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逐渐提高主题活动难度,丰富主题活动形式,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仅从一次或几次主题活动出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主题活动形成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5]
在幼儿教育中,主题活动是常见的教育手段,符合幼儿阶段受教育主体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实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幼儿园及教师应该正视主题活动开展中所存在的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效果有限、活动缺乏特色等问题,引入本土资源,开发本土资源优势,利用丰富主题活动内容、优化主题活动形式、拓展主题活动空间等多种方法提高主题活动质量,实现对幼儿的综合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