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艳 高学义
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23.05.009
收稿日期:2023-04-06 网络出版日期:2023-08-14网络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KS173);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22331);东北林业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究课题(DGYZY2022-25)
作者简介:杨丽艳(1979— ),女,黑龙江伊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基础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建构起红色文化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从精神生活构成层次视角,发掘红色文化构建心灵生活、充实文化生活、涵育道德生活、指引信仰生活的价值功能;从红色文化视角,探究其凝聚信仰纽带、涵养心灵感触、提升道德情操、繁荣发展文化等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以期不断促进人的精神富裕。
关键词:红色文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851 (2023) 10-0576-08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 culture
YANG Liyan, GAO Xueyi
(College of Marxism,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t practice view and value goals of human′s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construct the internal logic of red culture and people′s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red culture boosting spiritual life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clud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er composition about spiritual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stic functions of red culture in constructing spiritual life, enriching cultural life, cultivating moral life and guiding faithfu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way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such as gathering the bond of faith, cultivating spiritual feelings, improving moral sentiment, 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so as to constantly promote people′s spiritual enrichment.
Key words:red culture;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value implications; realization path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化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又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这充分阐释了先进文化同人民精神生活、民族精神风貌、国家精神力量、民族世界地位的内在逻辑关系。红色文化作为党在百年实践中凝结生成的先进文化,标注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内在基因,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的共识纽带与重要资源。
当前,学界对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对于红色文化,学界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的内涵[3]、存在形态[4-5]与价值[6-7]等内容展开研究,还探究了红色文化的涵养对象,如詹红菊等[8]阐述了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邱小云等[9]分析了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境遇与有效路径。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其内涵[10]、层次结构[11]、实现路径[12]与生成逻辑[13]。此外,学界还研究了对象性视域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15]等。综上所述,学界对于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視角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学界多集中于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单一维度研究,对于红色文化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联性研究较少;对于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研究有待拓展,价值转化路径研究有待开拓;对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路径也有待深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印记,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资源。本研究试图探究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发掘红色文化助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进路,以期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借鉴方案。
一、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的明确是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同属于物质决定下的意识范畴,二者在哲学基础上具有同源性,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同向性。
(一)理论同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根同源,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有效凸显[16]。红色文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本色,内蕴其中的精神气质、道德情操、使命担当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品格的彰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征途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马克思对精神生活的理解是以物质世界为前提,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开辟而逐步形成发展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不是肤浅的外在直观,而是内在的深度涵养,受到时空等物质条件的约束与限制,建立在生产方式不断扩大、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与普遍交往不断形成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始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在投身于经济全面振兴的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实现,以扫除旧中国遗留的封建思想残余,改造中国旧文化的面貌。改革开放后,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号召,应对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8]324,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命题,彰显了党百年来推动生产方式不断优化、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时代成果,标识着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红色文化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极具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实践文化。红色文化既提供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印证,又明确了其社会意识属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构建起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哲学基础,为红色文化滋养人民精神生活提供了哲学前提。
(二)价值同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向同行,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与价值终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民性的鲜明体现。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与“化人”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指出:“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9]这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作用。红色文化源于人民,归于人民,彰显着鲜明的人民性,是为全体人类求得解放与自由的共产主义文化。近代中国,人民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到“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无法自主享有文化价值。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伟力,开创性地形成了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红色文化,使人民成为红色文化的主人,自主自觉地享受文化价值。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归根到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全面彰显。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状态构成了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彰显着人类本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7]他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对自身的全面占有,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全面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性的理论要求,剖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特征,深刻把握人的“灵魂”“躯体”的两重性,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回应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状态与发展前景,将精神自由、精神生活富裕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追求,实现了对物化本质的全景式批判与异化逻辑的全方位超越。
人民性是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二者构建起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的内在逻辑。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者,也是文化权益、精神富裕的享有者。因此,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始终未脱离对人的本质回答,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构筑了二者的价值目标,为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顺利进行明确了宗旨与方向。
二、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明晰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是人民精神富裕得以实现的“核心内容”。人民精神生活呈现为心灵生活、文化生活、道德生活、信仰生活这四重维度,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发挥红色文化在人民精神生活四重维度的作用价值。
(一)有助于构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灵生活
心灵生活是人民精神生活的感性体验层次,是人们通过心理觉知、感性体验和心灵感悟形成的对客观实践活动与主观能动感触的直观体验。心灵生活既反映了社会主体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观、情绪反应与情感表达,又映射出社會群体对现实世界所持有的感性认知与价值判断,及其透视出的普遍性宏观心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为新时代构建人民精神生活的感性体验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建设理路。
红色文化折射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漫漫征途中开创筚路蓝缕创业史、栉风沐雨建设史、亘古未有改革史、呕心沥血复兴史的心灵品格和情感力量,蕴涵着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元素,为优化心理、启蒙心智、净化心灵、提振精神、认知社会发挥着思想引擎与精神保障的作用。无论是面临“红旗能打多久”的质疑,抑或是面对“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疑惑,还是遭受西方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尊自信的从容心态破除民族复兴进程中的艰难险阻,以理性平和的稳定状态应对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暂时阵痛,以积极向上的昂扬精神平复大国博弈中的惊涛骇浪。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间节点,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积极向上的心灵状态关系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培育程度,关系到和谐稳定且安定有序的社会建设梯度,关系到复兴伟业的推进力度,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效度。从整体上看,人民群众展现出了开放包容、昂扬向上、理性成熟的社会心态,能够形成团结一致的社会合力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但是,资本视域下的人类社会面临着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困境[21],人民群众仍面临着资本裹挟下的异化危机,金钱羁绊下逐利挑战,部分群众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浮躁、颓废、躺平的心理冲突。这给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心灵解放和精神独立带来了严峻挑战。红色文化主张的求真向善社会美、昂扬向上崇高美,能够引领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红色文化滋养人民心灵生活,以真聚力、以善明志、以美育德,培育自知自明的社会心态,营造昂扬奋进的社会氛围,构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灵生活,以十足的底气和积极的心态昂首阔步地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
(二)有助于充实和谐多样、喜闻乐见、意义充盈的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理性层次[22],是人民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文化消费、文化享受等实践活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下的文化生活,既表现在文化内容的质量、容量与气量上,又反映在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追求选择上。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文化生活的广泛追求与向往。
红色文化是伴随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探求民族解放,推进复兴伟业进程的光辉写照,记载着中华儿女经历的不幸与苦难,铸就的辉煌与梦想,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民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红色文化在物质形态上呈现为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革命根据地等内容;在制度形态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制度、章程与规范;在精神形态上表现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艺术成果[23]。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记载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颂扬着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史料支撑与案例素材。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质量“高峰”的追求与现实所呈现出的质量“高原”的张力日益突出,文化生活呈现出机械式文化创造、快餐式文化消费、感官式文化享受等问题。人民群众也面临着封建残余思想的腐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及反科学反文明反人类的愚昧文化的遮蔽等文化危机。内蕴着沉着稳定文化特质的红色文化,是破解当前低层次文化生活的密匙,是揭露腐朽思想本质、提高人民思想免疫力、增强人民斗争精神的有力武器。红色文化为创造高质量文化产品、营造高格调文化氛围、建构高品味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为人民真正“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4]提供了可能。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红色文化回击落后思想侵蚀,充实人民文化生活内容,构建启迪心智、润泽心灵的文化世界,打造人民文化生活质量高峰,让人民群众在和谐多样、喜闻乐见、意义充盈的文化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文化享受。
(三)有助于涵育温良敦厚、求善求真、服务奉献的道德生活
道德生活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社会伦理层次,是社会关系普遍形成与充分发展中人与人的道德活动。道德生活表现为社会主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自我反思与理性判断,不断调适修正自我认知图式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道德践履。精神富裕下的道德生活,主张人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追求至臻至善的实现。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5]这就强调了人的道德情感对真理追寻的促进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1]的期许愿景,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道德指引。党的红色文化的价值丰富而深刻,其道德价值包含了民族情怀、家国理想、道德情结和革命精神等[26],集中表现为中国革命道德成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德执念,彰显着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规范着党和国家的政治道德行为;“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道德实践引导着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遵循。这些集中折射出革命先辈的人格力量与道德品质,是我们提升道德修养,推进道德建设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逻辑下的利益本位与社会主义道德主张的无私奉献、甘做人梯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我们需要以彰显集体主义道德情结的红色文化引领个人道德追求,美化家庭道德氛围,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红色文化引领人民塑造温良敦厚、不同流俗的道德品质,形成清雅脱俗、淡泊名利、襟怀坦白的道德风格,构建温良敦厚、求善求真、服务奉献的道德生活,以高尚的道德品格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实践,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道德根基。
(四)有助于指引笃信执着、凝魂聚气、奋发有为的信仰生活
信仰生活是人民精神生活的意義实现层次[22],是社会主体对“超物形、非直观、非感性”[28]世界的理性把握下,实现对物质生活局限的突破、社会生活束缚的超越,以及对无垠广阔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对个体存在意义甚至世界本原问题的追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8]323这一论断充分阐明了人民群众只有形成笃信执着的精神信仰和凝魂聚气的团结伟力,才能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致力于铸就新时代的伟大辉煌。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在基因,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归宿,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旧观念、确立真信仰,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社会的美好愿景与实践行动,内在蕴含着人民精神需求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与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具有持久张力的精神旗帜,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生活的精神底色,夯实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基石。红色文化书写了中国人民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奋勇前进的壮丽史诗,生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美好理想变为现实生活的稳健足迹,为人民信仰生活的建构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文化素材。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仍然激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暗流涌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也更具更潜伏性、隐蔽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思想舆论领域“红色”“黑色”“灰色”的三大地带,为夯实人民信仰根基指明了斗争方向。我们要以红色文化之盾守护红色地带,以红色文化之剑斩断“黑色脐带”,以红色文化之势渲染灰色地带,合力铸就意识形态领域的红色阵地,打造人民信仰生活的鲜艳底色,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凝心聚力、笃定前行。
红色文化具有物质属性与精神文化属性的双重特质,彰显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功能。物质属性是精神文化属性的价值载体与符号展现,精神文化属性则是物质属性的抽象表达。红色文化对于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作用,是红色文化之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其精神文化属性的有效呈现。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仍需要立足红色文化的物质属性,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物质价值功能,为精神价值功能的发挥夯实根基。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人民信仰生活构建中的精神向导作用,将内蕴于红色文化之中的民族情懷、国家情感升华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信仰共情乃至行动实践,凝聚全党全社会的意志与力量;又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物质价值,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现实路径的探索开辟是红色文化助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终达成的“关键步骤”。实现人民精神富裕,要开辟红色文化“培元—养心—育德—兴业”的现实路径,凝聚信仰纽带,滋养心灵感触,提升道德情操,引领文化发展。
(一)以文培元:凝聚人民精神生活的信仰纽带
信仰建构起精神生活的目标追求与奋斗基石,以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追求生命的“不朽”和永恒[29],指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级形态。因此,凝聚起信仰生活领域的思想共识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理论底色,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根基。承载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立意,历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沉淀,并在新时代得以确立、成熟和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全体人民追求崇高信仰的理论基础,为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方向遵循和价值引领[30]。因此,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锚定前进方向,增进思想共识;要强化问题意识,注重现实导向,善于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理论研究与阐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学理支撑;要加强理论宣传,善于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占领理论高度与宣传阵地,以蕴含其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观察世界、审视人生、净化心灵,夯实信仰堡垒。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素,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向度[31]。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红色史诗的高度概括,是红色文化的源头,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力与精神动力。一方面,要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夯实信仰之基。在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以强大的精神感召力、理论感染力、信仰凝聚力,有效凝结起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集体意志,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鲜活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与价值样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要善于从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悠久的历史脉络中,引导人民群众领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认知、坚定意志和纯粹情感。另一方面,要系统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塑信仰之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演进发展中的抽象反应与精神再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因此,要立足红色故里、革命圣地等地域优势,结合时代特征,从历史、文化、现实等多重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复现先辈精神视野,重塑人民主体价值,筑牢信仰共同体的价值守卫。
(二)以文养心:涵养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心灵感触
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灵感触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的基础。以红色文化涵养人民的心灵感触,就是要发挥红色文化在增强人民心理素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的作用。
以红色文化增强人民的心理素质。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抵制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屏障,红色文化蕴含着塑造人民心理结构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透视着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动的心理品质,蕴涵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守真理的凛然正气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强大心理素质的文化彰显,为提升人民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要广泛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彰显革命先烈强大心理素质的红色史诗,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革命先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胜信念、“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拼搏毅力、“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自信姿态,渲染氛围、感染群众,在增强人民心理素质,提升人民情感素养的实践中,净化人民心灵、增进文化认同、统一前进方向。
以红色文化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是疏解人民心理困惑,解决人民心理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净化人民心灵的重要渠道。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实体性社会心理服务空间。以社区、乡村为基础单位,打造融心理沟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应对为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站点,确保心灵防卫与心理服务常态化、体系化。要善于从红色历史中提炼攻坚克难、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等贴近人民生活的人物素材,创新案例内容,为有效心理沟通提供人物榜样与史实支撑。另一方面,要构建虚拟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融媒体矩阵,建立集心理宣传、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为一体的线上服务平台,创新心理疏导形式。善于整合宣传知难而进焦裕禄、“改革先锋”王伯祥、“燃灯校长”张桂梅等模范榜样事迹,汇聚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增强人民自信自强、务实精进、甘于奉献的价值信念。
(三)以文育德: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道德情操
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注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对自身道德情操的清醒体认,使人民自觉以先进道德理念为指导,激发自身正向道德意愿,自觉承担道德责任,助力社会文明进步。以红色文化培育道德情操,就是要发掘红色文化中的道德基因,以红色文化深化道德建设。
发掘红色文化的道德基因。红色文化以鲜活的人物、真实的故事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史与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为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孕育道德情感、匡正道德判断、承担道德责任,提供了精神归依与榜样力量。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集体道德记忆,发掘整合蕴涵其中的道德基因,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品格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挖掘红色文化蕴涵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责任担当的家国理想、集体主义的道德情节、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总结提炼中国人民温良敦厚的道德品质、求善求真的道德追求与服务奉献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建立红色文化道德基因库,采用话剧、戏曲、影视等多元形式融入人民生产生活中,形成对大众道德追求的正面引导,塑造人民道德品格。构建红色道德文化网络平台,渲染积极正向、乐于奉献的道德氛围,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提高抵制负面信息侵蚀的道德自觉。
以红色文化深化道德建设。红色文化承载忠诚为党、竭诚为民的光荣历史,是加强道德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提振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要依托红色文化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与道德价值的丰富性,开拓生活化、系统化的道德培育模式,规避道德建设中存在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现实问题。一方面,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中国人民在价值理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是红色文化在价值观视域的内容彰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助于摆脱那些造成人民精神贫困的落后价值观的影响,确保道路和方向的正确性,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32]。另一方面,要以模范榜样推进道德建设。从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无限人生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用一生奉献于油田事业的“铁人”王进喜,再到致力于我国原子核理论研究的于敏,他们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演绎人生价值,让崇高理想、优良品格与高尚情操在实际行动中生动展现。要以英雄模范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舍小家顾大家的道德实践,积极营造出尊德、明德、守德、崇德的氛围,感召人民群众的道德共鸣,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事业。
(四)以文兴业: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以供给人民高质量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业态旨归[33]。以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发展,就是要发挥红色文化在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以红色文化引领文化事业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34]一方面,要以红色资源的挖掘为基础,拓展精神文化产品的内涵空间。深耕红色文化土壤,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挖掘内涵、阐释理论,对红色文化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再挖掘、再阐释与再发展。另一方面,要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为支点,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开掘文化作品的深度内涵,提升作品的文化内容、价值导向、精神力量,将先进精神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力通过转化为充足的优秀文艺作品释放出来,并加快推动其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13],以人民满意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气象,以此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以红色文化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以红色文化的价值表达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业既具有追求利润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敦风化俗、价值导向、社会整合等精神文化层面的社会属性。因此,要以红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引领,坚持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以红色文化创新为动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态,又创新了文化的存在形态。要以文化产业新业态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场景应用边界。如依托革命遗址、故居等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文化产业场景,再现革命烽火岁月,多角度、广维度展现红色文化的内容表达,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产业创新空间,使得人民群众在沉浸中感触革命情怀,感悟信仰伟力。
四、结 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日益成为人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命题和价值追求。本研究基于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论基础同源、价值旨归同向的逻辑关系,探究了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功能与现实路径,既拓展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又开辟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加强了红色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关联研究。但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面临着多重阻碍,需要铢积寸累的积淀、日就月将地推进。本研究多侧重于基础理论与逻辑关系研究,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红色文化助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际状况,尚缺乏实证研究。因此,在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效用后,应进一步加强精神生活的内在结构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实状况研究,以及红色文化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状况与运行机制等实证研究。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循环推进中,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1-01(001).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96.
[3]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4]何虎生,李文苓.新时代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逻辑前提、思维方法和具体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28-132.
[5]渠长根.学习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5(2):27-35.
[6]魏本权,荆婧.论文化经济学视域下的中国红色文化产业[J].红色文化学刊,2018(4):57-64.
[7]黄跃红.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J].人民论坛,2017(16):136-137.
[8]詹红菊,张芬.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涵养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36-38.
[9]邱小云,周艳红.弘扬红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7(6):95-98.
[10]段妍,刘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逻辑、时代内涵与现实进路[J].教学与研究,2023(3):38-46.
[11]项久雨,马亚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11-16.
[12]潘玉腾,金程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9.
[13]刘旭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轫逻辑、认知结构和实践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6):25-33.
[14]谢卓芝,刘秀萍.对象性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析[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23-04-27].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Y-2MZlR1Tiu-CziFlhIp_9H_6CajRjEkzmr14ZuDGLGORzyXJ38N2LooOhmYnDxPSJnBtywMIgV81jGrXM7KoLVXk0O23_1KqWkbmBImXgSCJ-DZxZhc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gb.谢卓芝, 刘秀萍. 对象性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析[J/OL].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04-27)[2023-07-30].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303.0081.
[15]黄蓉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1):1-9.
[16]林彦虎.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化本质新论:兼评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概念的局限性[J].长白学刊,2021(6):145-151.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8.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2]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60(2):64-75.
[23]王紫潇.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实现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19-25.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26]刘建荣.红色文化的道德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22(3):24-29.
[27]庞妃,史春林.习近平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要论述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2(1):156-163.
[28]胡潇.意识的起源与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3.
[29]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4-7.
[30]王金,孙迎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J].理论探索,2023(1):12-18.
[31]杨宏伟,蒲文娟.论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向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Z1):106-115.
[32]张鑫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4):39-45.
[33]钱栖榕.奋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J].新湘评论,2022,348(24):26-28.
[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0.
(责任编辑: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