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仇英因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被世人推为“明四家”之一,尤其是他的山水作品,集古人之所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仇英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仇英生平,介绍点景人物发展概况,归纳仇英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类型,分析点景人物在仇英山水画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仇英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仇英;山水画;点景人物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是对山水画“游居”理念的一种表达。仇英作为成就极高的明代画家,其山水画中描绘了较多的点景人物,工致细丽,对画面的表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仇英的生平经历
仇英,字实父,明代著名画家,幼年失学,曾习漆工,后拜师周臣,成为画家。仇英多临习古画,集百家之所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虽然不是出自士族门第,但他精妙绝伦的画技与作品透露出的典雅意境,使得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1]。
明代中叶,繁荣的商品经济为社会风尚带来巨变,市民阶级的文化精神需求高涨,书画市场活跃。仇英也参与其中,并且作品产出巨大。基于職业画家出身,其日常生活为他提供了许多绘画题材,尤其是他笔下的山水画作品,几乎每幅都有点景人物穿梭于画面之中。这些点景人物生动有趣,对作者内心思想的表达、作品主旨的点明都有着重要作用[2]。
二、点景人物发展概况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的山水画描绘的主体并不是山水,而是人物。在这个时期,山水画并没有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画面中对山水的描画更像是人物画的背景,目的是突出人物与画面描述的情节。晋代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敦煌壁画257窟《鹿王本生图》就是代表,画面中的人物、山川与实际比例完全不符。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评价魏晋山水画的特点为“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直至隋代,山水画终于开始有所改观,其中的代表为展子虔的《早春图》。到唐代,山水画进入全面发展状态,出现了第一个以山水画为主的画家——李思训。自此,山水画迅速发展,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先前在画面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人物和宫殿屋宇,则成为山水画中的点景要素,对画面进行装饰。唐代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多为王公贵族,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点景人物逐渐从达官贵人变为市民文人,到明代点景人物类型愈加完善丰富,且常通过点景人物来表现画家赋予作品的情感与内涵[3]。
三、仇英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类型
(一)神仙道人
道释人物作为中国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直活跃在各个时期的作品中。中国山水画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清幽雅静的山川与道家思想有较高的契合度。在仇英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以神仙道人为点景人物的山水画作品,例如《桃源仙境图》《群仙会祝图》等。这些仙道气质清幽,逍遥自在,与山川之意相吻合。仇英笔下出现如此多的仙道点景人物,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明代中叶,明世宗崇奉道教、重用道士,受此影响,民间崇道慕仙之风盛行,以致当时的文人画家创作出大量描绘仙境题材的作品,仇英就是其中的代表[4]。
《桃源仙境图》是仇英依据陶渊明散文《桃花源记》文意创作的一幅重彩大青绿山水作品,描绘的是云雾渺渺的桃源仙境之中,三名白衣道人临水而坐,抚琴论道,童子往来相侍,山川清幽。道人面部描绘细腻,神色清幽,长须狭目,衣纹勾勒工整,线条流畅,不失韧性。转折处多用方折之笔,线条、墨色变化微妙,表现其形体转折与体积感,整体表现出逍遥清悠的神仙道人形象。仙道题材其实也是画家表达自身情感的常用题材,在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去寻找精神寄托,也是隐逸思想的一种体现[5]。
(二)风俗市民
明代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市民阶层得到发展,生活和谐富足。因此,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呈现出一定的世俗化倾向。仇英作为职业画家,也创作了诸多社会风俗相关的作品。例如《清明上河图》《虎丘图》等,都生动地描绘了城市繁荣景象与市民的生活状态。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部,在明清时期就已经作为名胜古迹深受市民喜爱,成为当时市民游玩休闲的活动场所[6]。明代有很多文人画家都描绘过虎丘的风光,仇英也不例外。他所作的《虎丘图》是一幅青绿山水作品,与他其他的山水画相比画幅较小,主要描绘了明代虎丘实景,画中点景人物较多,表现出虎丘人口众多、市民富足安康的特点。相较于《桃源仙境图》中点景人物的细腻勾勒、生动的表情,《虎丘图》中的点景人物形象更加简洁,使用短线大致勾勒出人物形态,服装简单描画,面部刻画也较少,整体人物形象符号化。他们姿态各异,极好地表现出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安居乐业的景象。
(三)隐逸高士
受道教思想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追求自由逍遥的隐逸生活。在山水画萌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士逸人的题材就已经开始出现,“竹林七贤”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并且画家们以此为母体进行创作,从此隐逸高士这一主题的创作便经久不衰。在仇英笔下,出现了许多以隐逸高士为点景人物的山水画作品,比如《莲溪渔隐图》《临溪水阁图》《枫溪垂钓图》等。仇英笔下隐逸高士的形象大都是身穿白色长袍,或于草堂中深思,或于溪上垂钓,或遥望远山。人物大都勾勒细致工丽,有宋代院体之风。
《枫溪垂钓图》描绘了初秋山色美景,云雾环绕,高山林立,山间流水潺潺,让人向往。画家依旧采取了三段式构图,与《桃源仙境图》构图类似。其中,点景人物位于画面前景的乌篷船上,高士身穿白衣,右手手握鱼竿,垂钓枫溪之上,乌篷船内童子理书,显现出生活的趣味。画面中高士的衣服工致细腻,线条柔韧流畅,此为仇英点景人物的特点。高士面部刻画生动,使用淡赭石色晕染皮肤,区分于背景,身边放有书籍,有渔隐之气。明代文人画家描绘高士隐逸的题材较多,隐逸意向的点景人物在画面中呈现标志化特点,例如沈周的《设色秋泛图》、唐寅的《溪山渔隐图》等,都表现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但仇英的作品较明代其他文人画家而言,多了一丝淡然,少了一丝对仕途不顺的忧愁,他所描绘的高士更加逍遥纯粹,这可能与其出身有关。这种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是明显带着世俗情结的。
四、仇英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作用
(一)经营构图,串联画面
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一般所占画幅较少,主要对画面起到装饰作用。在仇英的作品中,点景人物在构图上有一定作用,对画面起到分隔、联系的作用。《剑阁图》是仇英创作的绢本设色山水作品,该作品画法取自两宋,集二者之所长,主要描绘了剑阁地区峰峦叠嶂、栈道崎岖的独特地势,集“三远”于一体,生动表现了四川剑阁地区的奇险陡峻。画中点景人物分为三部分,置于画面前、中、后景中,对画面空间分割起到重要作用,侧面烘托出画面的高远。点景人物对画面的组织联系主要体现在人物动态与服装色彩的前后呼应上,前景河畔行人休息整顿,白衣行者回头仰望,与中景及远景处行人低头俯视相对应;画面中五组行人服装色彩上基本相同,使前、中、后景相互对应,画面呈现S形构图。除《剑阁图》之外,仇英的《独乐园图》中也运用点景人物联系画面、组织构图,由此可以看出点景人物对山水画的构图起到重要作用。
(二)体现画面主题
作为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点景人物具有体现画面主题、点明画面内容的作用。仇英山水画中多采用三段式构图,将画面分为前、中、后景进行描绘,突出其高远之意。而其点景人物往往放置于画面前景之中,作为画面之中的画眼存在,仿佛周围山川以前景人物为中心展开。例如其作品《玉洞仙源图》中共描绘了点景人物五人,其都置于前景之中。画中士人盘膝坐于虎皮之上停琴沉思,童子烹茶,描绘出奇山峻峰、云烟缥缈的场景,侧面烘托出玉洞仙源的主题。如果将点景人物省去,那么就会对画面主题与表达产生影响。清代蒋骥的《读画纪闻》中对人物屋宇有这一段论述:“村居、亭观、人物、桥梁,为一篇之眼目。”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重要性,其对观者理解作品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抒发作者情感
中国文人以诗书入画,以此借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托物言志,抒写心中情感。明代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主要画家,大都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其多在自己的画中题诗写字,使诗书画相辅相成,借以抒发自己的胸中逸气。仇英的作品大都只题写自己姓名。因此,在仇英的山水画作中,点景人物对其内心情感的抒发就尤为重要。
相较其细腻工整的青绿风格作品,《停琴听阮图》这幅作品显得十分淡雅,画中两名隐逸高士在岸边相对而坐,一人停琴静听,一人抚阮演奏,泉水从山间一泻而下,作品弥漫出淡雅清秀之气。为实现对情感的寄托,仇英将画中人物比作自己,将内心中的情感寄托于画中的点景人物,表达出自己对于文人雅士隐逸生活的喜爱、对高山流水的向往。这种蕴含于画内的情感对观者理解画面内容、透析画家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四)塑造画面意境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自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人物虽不作为画面主体来表现,但对山水画意境的塑造与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画家往往借助点景人物来深化意境。
《桃村草堂图》描绘了桃花盛开、云雾缭绕的山林之景。在这幅作品中,山水的描绘已如仙境一般美好。作为点景人物的老者身穿白衣,双手自然垂落身侧,悠闲漫步于苍松翠柏之中,襟带飘然,显得风度高雅,远处草堂凉亭清幽,山间云雾缭绕、流水潺潺,使人不禁代入高士游山观水,体会幽雅静谧的山川意境。点景人物的加入使得山愈加宁静,使画面变得可游可居,当山川景物与代表画家内心的点景人物相结合,就会孕发无限的诗情与超然的意境。
五、仇英山水画点景人物的使用对山水画
创作的启迪
(一)利用点景人物经营构图、点明主题、抒发情感、塑造意境
首先,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其依然是为整体画面服务,如果缺少山水主体,那么點景人物也就没有意义了。在山水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点景人物在构图上的分隔与联系功能,使山水画作品在构图上呈现出多种可能。其次,要在山水画创作中注重主题的点明。《芥子园画谱》中对于点景人物的点题作用有这样的论述:“今将行立坐卧观听侍从诸式,略举一二,并各标唐宋诗句于上,以见山中之画人物,犹作文之点题。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可见观山水画,从其画面中的点景人物就可以看出整幅作品的主题,所以在山水画创作中,点景人物的使用需要巧妙斟酌,切勿随意。最后,点景人物对山水画中作者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塑造也有着重要作用,画家往往会将自身代入画面之中。点景人物就是画家情绪情感的寄托之一,当其游历于山水之中,与山川景象相结合,便会营造出独特意境。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点景人物的大小、位置、形象、表情、衣着、动作等都需要细致考量,以此才能使画面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以点景人物体现当代生活
仇英大部分山水作品中的点景人物都紧随时代。在明中叶,崇道慕仙之风盛行,以致当时的文人画家创作出大量描绘仙境题材的作品,仇英就创作了很多此类题材的作品,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桃源仙境图》,画中三位白衣道人正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一角。他也描绘过当时的虎丘实景,用繁多的点景人物表现当时虎丘的繁荣,展现出人民的安康。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如今我们不光要“师造化”,还要“师社会”,要表现当代山水的内容。就如清初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在山水画创作中,点景人物可以突出时代特色,不必拘泥于古意古风。
综上所述,点景人物作为画面点景要素的一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仇英山水画中出现的点景人物进行分类,发现无论是神仙道人、风俗市民还是隐逸高士,都与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经历息息相关。仇英的作品中总能捕捉到社会中最普遍、最直观的事物与思想,而点景人物就是表现其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仇英的山水画在摹古之上整合创新,使山水画迸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对当今山水画创作有一定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58-361,5-9.
[2]常德强.“文气”与“士气”的融合:仇英绘画风格的社会生成[J].美术学报,2019(6):101-106.
[4]王浩冉.仇英《桃源仙境图》神仙境界的成因[J].艺术研究,2019(1):70-71.
[5]康娟,杜俊萍.浅析明代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J].美术界,2016(6):77.
[6]吴洪德.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14至18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J].建筑遗产,2017(2):56-70.
作者简介:
白雨洁,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