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凡
他出身卑微,一生平淡,却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从草根到艺术家的蜕变;他不善诗文,不精书法,独以精丽艳绝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扬名画坛。仇英是明代少有纯粹因绘画而出名的画家,被称为『吴门四家』里的『另类』。
说仇英“另类”,是相对于“吴门四家”其他三人而言。作为“吴门四家”的后起之秀,仇英无论身份、学识,还是诗文、书法都不及其他三家。他没有殷实的家庭背景,也没有沈周、文徵明、唐寅的文思书气,更没有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逸事传奇,独独让人记住了他的画。那些艳丽的色彩、精美的画卷,让人很难相信竟出自一个曾是油漆匠的画家之手。
一个倔强的油漆匠
历史上关于仇英的文字记载有限,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是谜。有人考证,他大约出生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这一时期,正是明王朝经济中兴、艺术繁荣的时代。
仇英出生在江苏太仓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个油漆匠。迫于生计,他在十几岁就成为一名小漆匠,经常出去给父亲帮工。受家庭环境影响,少年仇英养成了倔强坚韧的性格。据说,他与比自己强壮的孩子做游戏从不认输,并且总能够坚持到最后。当油漆匠不只是涂色那么简单,还要会识色、调色,并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有时候还要和一些画商、画店打交道。这使得年少的仇英有机会在不同场合看到不同风格的名人画作。仇英家庭贫困,买不起那些昂贵的画卷,于是他就跑去画店,在窗外偷偷地欣赏描摹,久而久之,便将各种绘画元素熟记于心。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绘画基础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养成的。
这个倔强的小油漆匠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随着阅历的增长,仇英开始有更高的追求。十七八岁时,他毅然告别父母,怀揣少年梦想,孤身一人来到了繁华的苏州城。此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初到苏州的仇英选择在作坊林立、画家云集的桃花坞落脚。这里是文人名家的聚集地,唐寅的“桃花坞别墅”,文徵明的“文衙弄”,还有祝允明的“三茅观巷”也在这里。仇英在一家手工作坊做漆匠,一如既往地勤奋和敬业。他白天做漆匠,晚上静下来作画,经常一画就是一个晚上,第二天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有时候脸都顾不上洗。在一些庙宇、歌楼施工间隙,他也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作画。在喧闹的市井中,仇英就如同一支安静的画笔,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色彩愈加光亮和艳丽。
一次幸运的偶遇
有时候,匠人与艺术家只差一个转身的距离。如果不曾遇到文徵明,他也许永远是个油漆匠。
文徵明发现仇英的时候,他正躲在一处街角画画。当时仇英经过几年的自学磨炼,已有较好的绘画基础。他画画时非常专注,已经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全然不知一位绘画大师已经站在他的身后。仇英扎实的笔头功夫让文徵明眼前一亮,他在那稚拙的笔触中读出一种淳朴的气韵,同时看到了这个小伙子独特的艺术天赋,还有为艺术而奋斗的精神。仇英身上散发出来的艺术气息与身份的落差,让文徵明对他十分欣赏,自此便极力提携。
仇英对文徵明仰慕已久,能够被前辈名家如此关爱,自是荣幸之至。文徵明当时名满三吴,他对仇英的赞誉让默默无闻的仇英开始崭露头角。这在仇英人生当中是一个转折,从这时起,仇英开始由漆匠向画匠转变。
正德十二年(1517年),文徵明邀请仇英一起绘制《湘夫人》。这对于不过二十岁的年轻画匠是一种信赖,也是一次考验。据记载,当时文徵明让仇英设色,但是仇英改了两次他都不满意,最后自己动手完成。此事对仇英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动力。于是,他愈加发奋地钻研设色。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对色彩的敏感认知,仇英对色彩的把控细至纤毫,精益求精,达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以岁贡入京,授翰林待诏。当时仇英根基未稳,文徵明放心不下,便将仇英托付给了唐寅的老师周臣。仇英带着自己的画去拜访周臣。周臣见仇英的《送朱子羽令铅山图》气魄不凡,大为赞赏,欣然同意收他为弟子。
仇英是一个谦恭认真且洁身自好的人。他身处繁华之地,对身边声色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心作画,并不时把画寄给远在京城的文徵明,让其点评。得周臣指点后,仇英的绘画技巧和境界得以飞跃提升。他还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前代名作,并进行临摹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临仿作品。这些临作精细工致,几可乱真。至此,他已经完全脱尽了匠人的俗气,养成严谨稳健的画风,成了当之无愧的画家,最终与沈周、文徵明、唐寅齐名,跻身“吴门四家”之列。
一生只为画而生
匠人出身的仇英仿佛一生只为画而生,他心无旁骛,醉心于自己的绘画境界。虽然我们无法获得他钻研作画的具体记载,但是从他的作品中足可读出一个职业画家的精勤态度。仇英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流传后世的精美画作,无论人物、山水、花鸟,还是青绿、浅绛、水墨,或者工笔、白描、设色,莫不工稳细致,艳丽精绝,具有一种夺目的艺术震撼之美。他画中那些精丽的色调、动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传达一种雅逸之气,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文人画。这对于一个不善文墨的油漆匠来说,着实难能可贵。成就的背后,是匠人的勤恳与谦恭,是画家对艺术的专一与执着。
仇英的作品题材广泛,最为人熟知的是工笔重彩仕女和青绿山水。他的画细腻工整,色彩华丽,自成一格。每一幅作品仿佛都在诉说一段故事:或仙姿绰约,或柔情缱绻,或山川秀丽,或诗意融融,或殿阁恢宏,或市井繁华……不同场景、不同人物、不同色调、不同笔触,交织成一幅幅精美画卷。他的画作精到极致,无一余笔,无一闲笔,无一败笔。正如古人形容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每个人物、每个场景设定,都恰到好处,堪称完美。
仇英擅以人物故事入画。比如他的人物长卷《汉宫春晓图》,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堪称宫廷人物画的范本。另有一幅《百美图》可与《汉宫春晓图》媲美。画中仕女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工细雅秀,人物线条流畅,设色清丽明艳,布局合理,背景亭台,竹石、器具、舟车等精巧周密,错落有致,被视为仇英的工笔重彩人物仕女画的代表作。仇英的仕女画继承了唐代周昉的风格,近受唐寅沾溉,色彩丰富艳丽,对比强烈,人物描摹更加细腻,注重动态、表情、事件的呈现,形象更加鮮活。仇英的人物画有极强的装饰性,赏之令人心旷神怡,如入画中。
明末画论家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称仇英的人物画“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仕女画“神采生动,虽昉复起,未能过也”。意思是说即便唐代画家周昉再世也未必画得过仇英,这无疑是对仇英极大的肯定与褒奖。事实上,仇英的人物画在注重山水文人画的明代,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
在绘画构图方面,仇英更善于对大场景与人物关系的设计。人物背景融入青绿山水元素,人景合一,互相映衬,互为妙趣。如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据说是他在项元汴家中看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后,凭记忆临摹而成。说是临摹,其实是一种再创作。他大胆改革,不仅以青绿山水为背景,还对场景设置及人物活动进行了扩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同时融入界画元素,画面更加工致细腻。此画长9.87米,比张择端原作长了近一倍,画中人物两千有余,舟车树木无数,场景宏阔,人物灵动,市井百态描摹备至,展现了明代都市的繁华景象。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也成为清代宫廷画家临摹的范本之一,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其影响超过张择端的原作。
仇英的青绿山水画同样精彩,代表作有《桃源仙境图》等。他的画配色虽然艳丽,但不突兀,自然和谐,给人以舒适美感。这得益于他早年做油漆匠养成的对色彩的敏感认知。中国青绿山水画出现于魏晋时期,经过宋代画家赵令穰、赵伯驹的发展,到元代,赵孟頫将青绿山水融入了人文气息。但青绿山水始终不是绘画的主流,更多画家倾向于水墨写意风格。明中后期,诗书画结合的文人山水画兴起,依旧只有少数画家画小青绿山水,如沈周、文徵明等,直到仇英的出现。仇英是吴门画派中乃至有明一代,大青绿山水画得最好的画家。他不仅保留了青绿山水工整精绝的古典传统,还融入了文雅清新的文人趣味。他凭着多年对设色的钻研,大胆配色,以大青绿画法打开了山水画的新境界,也为后世开启了一个青绿山水的复兴时代。明末最严苛的评论家董其昌曾说:“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昔文太史亟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意思是即便是当年发现并培养这位天才的文徵明,也要略逊仇英一筹。自唐至明,五百年间,只有仇英达到甚至超越了唐人的高度。
仇英善于藏拙,他没有书法作品传世,画作也仅是题上自己的名字盖个章而已,但这恰恰成就了其画作的完整性。欣赏他的画如同读一首诗,画中无字却胜过千言万语,画中无诗却尽显诗情画意。也许在他看来,一幅完整的画作已经足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再多着一字。
从油漆匠到画家,从草根到艺术家,仇英把自己隐藏在画作深处,留给世人一個华丽多彩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