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翳风治疗中老年初中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2023-11-19 02:14郭霖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29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艾灸

郭霖

【摘要】  目的    探讨艾灸翳风治疗中老年初中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严格筛选2019年2月—2022年3月在吉安县中医院就诊的74例中老年初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选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7例采取常规治疗以及针刺疗法,艾灸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艾灸翳风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以及神经电生理。结果    艾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78.37%(P<0.05);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艾炙组H-B分值和症状体征量化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侧面神经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翳风治疗中老年初中期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纤维功能恢复等,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艾灸; 翳风穴; 面神经功能; 神经电生理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9-0133-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9.044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贝尔麻痹或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口角歪斜、眼睑无法闭合、患侧面肌板滞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伴有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早期以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为主,但个体差异较大[1-2]。该病预后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青少年体质较好,恢复快,预后良好,而中老年体质相对较差,恢复较慢,部分患者存在预后后遗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就有关于该病的论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艾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祛风除邪、温经通络的功效,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且安全有效的一种疗法。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艾灸翳风在治疗中老年初中期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安县中医院康复科于2019年2月—2022年3月收治的经临床综合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74例患者,患者年龄20~47岁,中位年龄39岁,病程1~5 d。选用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艾灸组各3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07±9.10)岁,病程(4.01±0.78)d,患侧左右各18、19例。艾灸组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9.45±7.10)岁,病程(3.89±0.98) d,患侧左右各22、15例。2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其中西医参照《神经病学》[3]拟定诊断标准,突然起病,有受寒、受凉或病毒感染史,患侧面部睑不能闭合、抬眉困难、面部表情肌运动不利,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肿瘤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患侧面部肌肉板滞,额纹消失,露睛流泪,口角歪向健侧,皱眉蹙额困难,鼻唇沟变浅,舌前2/3味觉减退等;均为一侧发病;分期为初中期;病情在7 d內;头面部皮肤完好、无皮肤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且已签字;无艾灸禁忌证。排除标准:伴有传染性疾病;存在针刺禁忌证;伴有多器官衰竭;入组前采取了其他方式治疗。剔除标准:中途患者不按规定治疗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以及针刺疗法。口服甲钴胺片,3次/d,1片/次,饭后0.5 h服用;一次性毫针针刺患者患侧牵正(向前斜刺,深度15~25 mm)、阳白(向鱼腰平刺,深度10 mm)、迎香(平刺,深度10~15 mm)、攒竹(向鱼腰平刺,深度10 mm)、太阳(向下斜刺,深度10~15 mm)、颊车(直刺,深度10~15 mm)、地仓(向颊车方向斜刺,深度15~25 mm)、颧髎(斜刺,深度15~30 mm)、四白(微向下斜刺,深度10~15 mm)、下关(直刺,深度15~30 mm)、合谷(双侧,直刺,深度15~30 mm),留针0.5 h,1次/d,10 d为1个疗程,中间暂停2 d后开始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艾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艾灸翳风,将点燃的艾条端置于距翳风穴2~3 cm处进行温和灸,以局部皮肤微烫红润充血为宜,1次/d,30 min/次,疗程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面部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选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估2组面神经功能,共Ⅰ~Ⅵ 6个等级,分别计为0~5分,其中0分表示面神经功能正常,1分表示轻度功能失调,依此类推,6分表示全麻痹。(2)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评估患者额肌运动、眼睑开合、鼻唇沟深浅、耸鼻运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颈阔肌收缩功能、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及流泪不适10项症状体征积分,每项按照无、轻、中及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总分0~30分。(3)神经电生理。治疗前后运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侧面神经(眼轮匝肌、额肌、口轮匝肌)潜伏期进行检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董珍英[5]研究拟定疗效标准,共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痊愈为症状体征消失,H-B为Ⅰ级;显效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H-B为Ⅱ级;有效为症状提升有所改善,H-B为Ⅲ级;无效为不满足上述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H-B比较    2组治疗前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艾灸组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H-B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症状体征量化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艾灸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侧面神经潜伏期比较    2组治疗前患侧面神经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下降(P<0.05),艾灸组患侧面神经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疗效比较    艾灸组痊愈、显效和有效例数依次为8例、11例和16例,总有效率为94.59%(35/37)。对照组痊愈、显效和有效例数依次为7例、10例和12例,总有效率为78.37%(29/3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3,P=0.04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历代文献中有诸多称呼,如《黄帝内经》称之“口”“卒口僻”,《金匮要略》记为“喎僻”,《诸病源候论》提以“口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吊线风”“口眼斜”,《针灸集成》则首提“面瘫”。现代医学为了与中枢性面瘫区分开,称其为周围性面瘫。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有密切关系。《灵枢·经筋》云“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中所提及“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圣济总录》曰“二经俱受风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口僻”,《类证治裁·中风论治》指出“口眼僻,因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综上可知,正气亏虚,外邪乘机入侵面部阳明和少阳经,导致经脉痹阻,气血不畅,面部经筋失去濡养,从而引发该病,故治疗宜祛风、通络为准则[6]。

针刺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面神经修复的功效。牵正予以刺之可激发经气,改善局部气血阻滞状态。阳白可祛风疏络,宣通气血。迎香可活血通络、祛风通窍,《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均提及迎香主僻或口。攒竹阳气会聚之处,针刺之可通经活血,振奋太阳经之经气。太阳擅疏通头部气血,具有祛风、明目之效。颊车可祛风通络、启利牙关。地仓擅治偏风口、目不得闭、口眼斜,可祛风通络。《针灸聚英》记载“地仓颊车,疗口”,《百症赋》言“颊车、地仓,正口喎于片时”,可见二穴是治疗面瘫口喎要穴。颧髎为足三阳经筋交汇处,具有振奋太阳、少阳经经气,祛除外邪,调和气血,濡养经筋之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颧髎……主口僻痛,恶风寒”,《针灸大成》云“颧髎,主口”。现代医学[7]证实,针刺该穴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使受损的神经纤维得以修復。四白亦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穴位。下关祛风通络。合谷擅治一切头面诸症如口眼斜。诸穴配伍,具有疏通局部气血、通经活络的功效。

艾灸属于中医外治法。《医学入门》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表明艾灸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景岳全书》提到“艾叶,能通十二经脉……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脉……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本草纲目》亦有“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说明艾叶具有祛除寒湿、通理气血的功效。翳风位于耳垂后方,《针灸甲乙经》云“口僻不正……翳风主之”,《医心方》指出“翳风穴灸三壮……口眼为不正;牙车引口噤不开,喑不能言”,《幼幼新书》云“灸翳风……治耳聋、口眼斜”。邹群英等[8]研究认为刺激翳风可有效刺激面神经干,提高面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有一定的作用。艾灸翳风可振奋少阳经经气,同时艾的药效和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可通过翳风渗透诸经达到祛除外邪、温通经络的作用。本研究显示,艾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78.37%,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H-B分值和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针刺的基础上予以艾灸翳风可更好地发挥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濡润筋肉之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杨娟娇等[9]研究指出,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可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间接证实了艾灸翳风的效果。周围性面瘫的初期病理表现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潜伏期延长代表神经损害主要为脱髓鞘病变,此时的神经纤维传导阻滞是可逆性改变,当消除病因时即可恢复正常[10]。本研究显示,2组治疗后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均下降(P<0.05),其中艾灸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2组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神经脱髓鞘病变均有重要作用,但后者优势更为显著。现代医学研究[11]证实,艾灸可加快组织新陈代谢,促进炎症吸收。艾叶燃烧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可给病态细胞提供能量,加快组织细胞代谢活动。周围性面瘫由于风寒等外邪侵袭导致面神经乳突段的小动脉痉挛,在面神经分布区域即翳风处予以艾灸,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加面神经供氧量,使神经轴突溃变产物代谢加快,有利于炎症水肿的消退,对促进面神经修复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艾灸翳风治疗中老年初中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等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需掌握好距离,以免出现烫伤等。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电针结合超声波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9,40(14):24-25,59.

[2] 李婧,李风.针刺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0):124-126.

[3]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77.

[5] 董珍英,张保球,郭锡全.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19,44(2):131-135.

[6] 杨青.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儿面神经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3):4177-4180.

[7] 刘艳玲,李鸿.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1,38(11):75-78.

[8] 邹群英,章浩,冯祯根.翳风穴超声波干预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增刊1):204-206.

[9] 杨娟娇,邵瑛,杨原芳,等.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9):1633-1635.

[10] 张振帅,周欣,鲁海琴,等.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及神经电生理变化[J].黑龙江医学,2020,44(1):45-47.

[11] 黄年平,李学杰,黄信全,等.艾灸联合茎乳孔注射红花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12):2203-2205.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艾灸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