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乐艺术作品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高尚的声乐艺术审美观是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声乐文化的基本举措。文章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声乐艺术审美的内涵体现为切入点,阐述传统文化审美对声乐艺术审美的影响,提出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提升声乐艺术审美观的具体措施,以此弘扬我国优秀的声乐艺术文化,提升人们的声乐艺术审美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声乐艺术审美观;表现形式;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0-0042-04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音乐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音乐表演艺术是将原本书面结构化的音乐作品以演唱者二度创作的形式转化为流动的音乐结构存在,这不仅是创作者对声乐核心结构的展现,更是表演者在探索声乐艺术中表现出的审美观。音乐表演艺术使一部作品成为活生生的音乐存在,也使同一作品呈现出神采各异的美。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高尚的声乐艺术审美观是当下继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的关键举措。
二、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声乐艺术审美的内涵体现
(一)传统声乐艺术审美的内涵
我国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审美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价值,可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声乐艺术审美的内涵特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美善合一”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中,往往将音乐与道德关联起来,具有“教化”“引导”等功能。声乐作为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遵循“美善合一”基础上被赋予更多内涵,使之更加符合不同时期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追求。
2.“心理和谐”的声乐审美观
在艺术创作中,和谐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习惯运用艺术显示主体的心理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音乐是文化元素的构成,我国注重音乐文化,古人将声乐文化设定为以“乐”将“礼”转化为君子的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规范人行为的目的。
3.追求“韵味美”的声乐审美观
我国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韵味”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美学概念,歌唱是音韵美的具体表现形式,“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在我国声乐领域最为讲究,尤其古典音乐将“字正腔圆”展现得尽致淋漓。如果表演者没有表现出富有韵味的艺术气息,就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不足以表达声乐作品的意蕴,因此“韵味美”是声乐艺术审美的具体形式之一。
(二)声乐艺术审美的表征
结合相关资料,声乐艺术审美的表征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作品的内涵美
我国地大物博,声乐作品形式种类比较多,尤其是民族声乐作品的地方气息非常浓厚。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代表着当地的文化,只有声乐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品所蘊含的特有文化气息,富有内涵的声乐艺术作品才能得以流传,才能被群众所接受。任何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都彰显了作品的内涵美。例如陕北地区的《蓝花花》是一首著名的民歌,整首声乐艺术作品使用信天游曲调,在手法上采取叙事法,深刻表达了当地的文化气息,通过演唱该歌曲能够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美。
2.作品的情感美
作品情感美是声乐艺术审美的显著特点,如何将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关键在于表演者是否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手法将作品中的核心思想推向听众。表演者在掌握声乐艺术作品后,赋予声乐作品无限的魅力,从而给予听众相应的审美感受,尤其是表演者通过个人思想、文化修养以及情感等元素表现出来,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
3.作品的创作美
声乐艺术是多元化的,世界各国声乐艺术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创新发展。创作符合人们价值追求的声乐作品是推动我国声乐文化发展的关键。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讲究声音圆润、情感真挚、动作协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向往更加强烈,声乐美学的研究不仅涉及演唱者的表演技巧、曲调的旋律美,而且还关注歌词的语言美、听觉的美感等,为此在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需要创造更为优美的声乐艺术作品,将传统优秀的声乐文化传递给听众。例如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白先生创作的《花非花》,其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虽然白居易创作的《花非花》古诗仅有四句话,但是其诗词简单明了、富有哲理。而黄白先生创作的《花非花》是一首艺术歌曲,曲子短小精炼,旋律优美,意境蒙眬且含蓄,为四四拍,速度缓慢,曲调优雅。其歌词自然成文、内容紧紧相扣,能够将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完整地表达给听众。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音乐文化,注重旋律与歌词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旋律设置上配以钢琴伴奏,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渲染与烘托气氛的演唱效果,而且可以向听众传递出具有创新性的民族音乐文化气息,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到声乐艺术文化的氛围中。
三、传统文化审美对声乐艺术审美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烦躁的心理,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纵观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传统文化审美对声乐艺术审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演唱方面的影响
声乐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是赋予音乐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声乐通过赖以生存的元素,包括节奏、节拍、速度、调式、旋律以及力度等,并且通过独唱、合唱或者重唱等形式表演出来。音乐只有通过表演者表现出来才能被称为“唱歌”,而具有感染力、传递出歌唱者以及歌词本身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引发受众的共鸣、才能达到“教化”“引导”的作用。例如在《七月的草原》声乐演奏时,会给听众一种大气磅礴、婉转清晰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草原英雄的丰满形象。
声乐演唱是一门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声乐演唱是“表演”与“歌唱”的有效结合,是歌曲表演者通过二次创作以独特的形式将书面歌曲表现出来的方式。我国演唱向来讲究“字正腔圆”,要求演唱者在表演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字调正确、发音圆润。“字正腔圆”可以说是艺术领域的基本要素,这也是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演唱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达到“字正腔圆”的目标,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才能演唱出引起听众共鸣的歌曲。而要做到“字正腔圆”需要把握好吐字清晰和发音圆润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发音圆润而导致吐字不清。例如通过调查,部分演唱者为了突出表演形式,会故意采取混淆的、错乱的吐字方式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不仅容易让听众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且还会扭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表演方面的影响
表演是将声乐转化为流动音响的表征。声情并茂是声乐表演审美的重要评价标准,讲究声音和情感的融合。不同于西方文化热情奔放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谦虚好学”“内涵含蓄”,该特点决定了我国声乐艺术审美更加注重情感元素,如何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成为声乐表演的灵魂所在。声音和情感贯穿于表演的整个过程,要求二者完全融合,只有达到很高的契合度才能达成高质量的表演目标。当然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情感具有统领的作用,关系到整个演唱的基调和声音形式,只有赋予饱满的情感才能将作品的灵魂传递出来,才能展现出具有创新性与灵活性的基调,才能被听众所认可。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曾经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当然声音是情感表现的重要方式,通过富含情感的声音才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例如在民族歌曲表演过程中,如果表演者没有较高的发音技能是难以将赋有民族元素的画面展现给听众的,而听众也无法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形象。传统文化审美的发展无疑让表演形式更多元化,既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同时又传承我国的特色民族音乐元素,从而让声乐表演更趋完善。例如“华阴老腔”以其原始粗放、古朴壮烈的表现方式完美展现了当地的特色风土人情。
(三)艺术境界方面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追求“天地合一”理念,统一性与整体性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中正平和”是声乐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首先要正确把控好“度”。中庸强调“过犹不及”,可见如何控制“度”,确保事物处在相对平衡的最佳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声乐艺术审美的核心就是引起听众共鸣,让听众接受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涵。情感与声音是声乐表演的重要形式,在声乐表现中需要处理好声音与情感的关系,确保情感有节制、适度。例如在声乐艺术作品表演时,表演者不能只为了展现声乐艺术作品的现代性,而过度强调情感投入,忽视了受众对象的特征。表演者需要考虑到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正确处理声音与情感的把控度。其次,要把控好“和”。“和”是中庸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追求“和”,以“和”统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天地人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与追求。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审美目标为人与歌曲的融合、歌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声音与情感的融合。声乐艺术要表现出预期目标,不能单独依赖于声音或者情感,需要将诸多元素融合起来,达到矛盾又统一的思想,合理处理声乐艺术中的各种元素。
四、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声乐艺术审美观的养成措施
(一)构建与时俱进的美学理论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声乐艺术作品日益丰富,成为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提升人们声乐艺术审美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音乐作品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培养优秀声乐艺术家的沃土,同时为了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许多优秀的声乐艺术家深入到群众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元素。近些年随着复古元素的发展,更多的声乐作品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关元素,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声乐作品相结合。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吴雁泽在演唱《清江放排》时,为了能够使演唱效果达到味浓腔正,到鄂西与放排工人学习发声,掌握“打啊哈哈”的根本方法。当然在声乐艺术作品不断发展的同时,观众的价值理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要求越来越高,自身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为了增强人们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与时俱进的美学理论,将优秀的传统美学理论融入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活动,体现新时代的发展风貌,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二)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声乐审美能力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声乐艺术审美体系是关键之策。为了增强声乐艺术审美观,体现声乐作品的民族性、艺术性,我们在练习声乐艺术作品、观摩声乐艺术演出时需要时刻遵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理念,将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融入声乐艺术创作中。地域文化是本区域广大群众认可并且传承的文化,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等功能,因此在弘扬优秀声乐艺术作品时要积极借助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例如唐山皮影戏是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皮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声乐艺术审美教育时,可以考虑将声乐艺术创作与皮影戏相结合,通过皮影戏生动活泼的动作、招人喜爱的故事情节吸引青年人的关注,并且配以相应的声乐,以此让人们感知皮影文化、弘扬皮影文化。
与此同时,声乐艺术审美属于意识范畴,只有多听才能形成声乐美感,因此在培养声乐艺术审美时要多组织各种声乐竞赛,让青年人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以此不断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反思声乐作品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如文化的历史演变、文化的审美价值、文化的现代意义等。
(三)解读声乐作品的背景文化,丰富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的感性认知是培养声乐艺术审美的关键。为了养成良好的音乐艺术审美意识,在声乐作品欣赏中需要对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历史文化进行解读。通过解读声乐作品的背景文化,可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接触声乐作品前,不要急于去了解声乐旋律、章节等内容,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区域文化等特点,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传统声乐作品,再深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背景。例如传统声乐作品《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而创作的一首琴歌。全曲分三大段,用同一曲调作变奏反复,叠唱三次。歌曲的音调整体风格贴合原诗的古朴深沉,只在后段略显激越,非常适合传唱或者合唱。传统声乐作品就是通过浅显的语言、单纯的主题、短小的篇幅和押韵的节奏,于口口相传中,起到教化之功用,传递价值观,传承传统文化。另外,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声乐作品的相关内容,还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观察表演者的表演技巧以及方式,在欣赏中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激发自身的情感共鸣和表达欲望。
五、总结
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声乐艺术审美观念必须与传统音乐文化相联系,提升声乐艺术审美,构建符合中华传统审美范畴的声乐艺术作品,满足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凤萍.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心理构建路径[J].艺术家,2023(05):73-75.
[2]孙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方式分析[J].戏剧之家,2023(10):178-180.
[3]魏佳.对当下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的思考[J].劇影月报,2022(04):55-56.
[4]陈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审美与文化因素的渗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54-57.
[5]李婧娴.传统文化审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J].今古文创,2020(32):61-62.
[6]张轲.学前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J].学园,2023(06):8-10.
[7]李彦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J].民族音乐,2021(04):7-10.
[8]靳恒宇.基于专职融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J].中国民族博览,2023(06):113-115.
[9]王菊.声乐艺术审美批判价值向度的误区之审视——基于民族高校声乐教育与比赛之视角[J].青海民族研究,2015(01):71-72.
作者简介:
许俭(1995.9-),男,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