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播音风格的变与不变

2023-11-18 18:28薛猛
新楚文化 2023年20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新

薛猛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现对象,并对之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纪录片播音在内的声音与画面共同影响到纪录片的质量,纪录片播音的风格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出独有的价值和功能。纪录片播音彰显了人类对声音的本能诉求和依赖归回,给予观众极具中国特色的听觉体验,利用声音化处理方式呈现导演的思想意图,这也是播音员围绕文本二次创作的过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纪录片逐渐成为各个视频网站的重要流量担当,为纪录片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与载体,部分新媒体纪录片甚至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现象,而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纪录片观众的新要求,纪录片的播音风格也在发生改变,但纪录片创作者和播音工作者始终不应该忘记纪录片播音的初衷和本质,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依然要坚守初心,用独有的播音风格引导观众应耳、会意、畅神。此次研究尝试以火爆网络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为例,探究纪录片播音风格的“变”与“不变”,为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播音风格良性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播音风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0-0061-04

一、引言

纪录片是视听的艺术,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降临,视觉至上已经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潮流,大屏、中屏、小屏在技术变革中逐渐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听觉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纪录片播音在受众环境变化下开始主动求新求变,期待通过播音风格的转变将纪录片的声音重新调整至与画面同等重要位置。《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该片在播出后迅速风靡网络,引发了大量关注,自媒体纷纷转发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了讨论热潮[1]。《人生一串》记录了全国三十个城市的五百余家传奇烧烤摊,从中国人最感兴趣的美食烧烤入手,展现出各地的烧烤文化和百姓的烧烤文化。这部纪录片在创作模式和播音风格方面延续了传统纪录片的经典,但是也顺应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展开了大量创新尝试。播音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构成,观众通过播音能够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同时又能够提升纪录片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此次研究通过对比《人生一串》与传统纪录片在播音方面的创新,分析纪录片播音风格的变与不变,尝试剖析纪录片的播音传承与发展。

二、纪录片播音风格的“变”

(一)播音文本的“变”

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选题和表达方式均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制作人和出品方开始参与纪录片制作,网友也由单纯的观看者转化为内容提供者和作品评价者,纪录片市场因此而获得了广阔发展空间。因为网友身份的转变,纪录片选题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纪录片创作为了适应普通受众需求开始向着“去精英化”方向发展[2]。网民更加青睐社会热点,《舌尖上的中国》开辟了美食类纪录片发展的新潮流,美食类纪录片自此以后大量涌现,《人生一串》将镜头瞄准中国百姓非常喜爱的烧烤,播音者将这种喜爱融入解说文案后形成了全新的表达风格。风趣幽默是《人生一串》播音的典型特征之一,例如在第三集中说道:“老张很黑,他做的豆腐很白,他的生活却是没黑没白”,而在谈到老张为什么很黑时,主播又说道“因为他不想白活这一生”,充满智慧的一语双关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迎合了当前网上流传的“热梗”。《人生一串》精心设计的“醒耳”播音文本为作品打上了鲜明标签,文案内容幽默却不油滑,平实却不呆板,恰到好处地拿捏了观众的笑点,引导人们透过烧烤去体会店主或食客的百态人生,传递了烧烤美食蕴含的乐观、积极、豪放的文化内核与人生态度。《人生一串》的播音文本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言简意赅的语言就如同一位烧烤摊老板在热情地介绍自己的美食。人们对优秀的故事有着天然的好感,《人生一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而其中的播音文本也充满了深情与质朴,例如“相伴一生的爱人去世后,萍姐也没有歇业,舍不下这一口爆浆的男男女女,让萍姐也是难得孤独”,简简单单的内容却让人感受到深情厚谊和朴素牵挂。新媒体纪录片在播放时为观众提供了评论互动的机会,B站的弹幕成为播音者与观众对话的有效途径,观众在互动过程中对播音解说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沉浸式的欣赏体验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语言表达的“变”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这也为纪录片的播音解说提供了个性化表达空间与可能。烧烤美食充满了平民气息,我们能够在街头巷尾找到烟火缭绕、人声鼎沸的烧烤摊,而这些烧烤摊往往承载了一群人的记忆[3]。《人生一串》的播音配音充满了洒脱和利落的气质,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播音风格,播音者如同故事的亲历者一样讲述着烧烤背后的故事和烧烤蕴含的哲理,热情但并不矫情,肯定但并不逢迎,表现出饱满的耐心与热情。播音文本的各个章节联系并不紧密,但是却拥有和谐统一的精神主旨,播音者需要准确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文本逻辑及实质思想,《人生一串》的总导演亲自担任播音员,他对文本的理解与风格的把握非常充分,张弛有度且细腻具体。声音能够打开人的心灵窗户,观众在聆听不同声音时会获得不同内心感受并展现出不同的情感。《人生一串》的播音声音与作品整体基调保持一致,陈英杰先生的声线略显懒散且充满了邻家大叔的沧桑,这使得播音效果充满了市井气质。他从观众需求角度出发,抛弃了说教者高高在上的姿态,用非常贴近生活和自然的声调拉近作品与受众的距离。语言表达绘声绘色且充满温度,整体音调变化幅度较小,吐字非常清晰,能够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对他充满信赖,而大量配乐与同期声的合理运用又使得纪录片充满了温情和韵味。

纪录片的声音要与画面深度融合,情感同样与画面有着密切关联,情感在画面中诞生,而画面又因为情感而显得生动。纪录片播音把握不当就可能导致声音过于冷静而使得情感游离于画面之外,也可能因为声音夸张而导致情感超出了画面本身意境。播音者需要从真实情感出发,准确把握画面和文字的关系以及思想情感。《人生一串》采用了碎片化剪辑手法,观众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画面经常用热烈大胆的方式展现食客享受美食的过程,这时播音者将自己定位于现场,更能够激活观众情感,使得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4]。播音配音合理控制情感并做出适度让步,能够让受众获得更加突出的情感体验,这部作品用家常话和陪伴式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真挚情感,情感与画面完美地融合起来。纪录片的播音样态众多,《人生一串》选择了自然亲切的表达方式,播音样态是“讲解型+白话型”的组合形式。讲解型播音需要声音合适、语言淳朴、节奏舒缓,白话型播音追求纯纪实和纯生活,高度贴近生活现实。两种播音样态的组合可以展现出这部纪录片由内而外、由眼而心的人间烟火气息,凸显出普通人最平淡却最炙热的生活。《人生一串》的播音表达没有大的起伏波动,整体语速略快,较好地适应了年轻人需求,看似生活中的聊天,但实现了高水平控制,声音层次把握更加细腻,播音者的气息控制、吐字变化和情感调动均适应“自然”的要求,将受众带到烧烤摊前。

(三)审美情趣的“变”

《人生一串》的主創团队认为每一位烧烤师傅都有着各自的人生经历,逐渐积累的人生智慧让团队获益匪浅,激活了团队的创作激情。烧烤本身充满了亲切、热闹、喧嚣和激情,一家家小店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在肆意挥洒自己的热情,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烧烤店逐渐消融。播音者在画面之外并没有刻意煽情,反而用一种放松和克制的情绪解说,这充分体现出新时期中国人独有的豁达与自信。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心态更加自然平和,播音者保持声音通常和适度放松,传递自然的审美情绪,平和的语调和适中的语速展现出平和心态下的国人精神面貌,街头烧烤与自然美的气质协调一致,更容易引发受众共鸣[5]。意境渲染是传递纪录片哲理和情感的最佳选择,而影视语言和生活细节对意境的营造至关重要,《人生一串》真实记录了烧烤人的点滴生活,并没有刻意渲染和抒情,而是将真理和真情融入烧烤,逐渐感染观众的内心。例如在《无肉不欢》之中,一名食客拿着烤肉说,他想家的时候想家里的母亲,还想小二哥的烤肉,而这可能就是对小二哥最大的褒奖;又如《您几位呀》之中的沈阳斌哥,他坚守自己的小店长达十六年之久,始终用炼钢的焦子烤鸡架,将沈阳最传统的工业味道带给食客。在被问到为何如此执着时,斌哥说自己这辈子尝到了酸甜苦辣,没白活,这是他在烧烤中感受到的原生态人生观。播音者用“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讲述着朋友一般的故事,话语中充斥着满满的深情与欣赏,营造了厚重的意境美。

三、纪录片播音风格的“不变”

(一)播音应耳的“不变”

纪录片的传播本质是构建起声画传播的视听场域,争取更多的受众融入场域能够获得最大化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更需要依靠自身艺术魅力外溢审美并最终获得良好口碑。陈英杰在《人生一串》中有效营造出“代入画面感”的处理方式,娓娓道来的播音方式呈现出更强的亲和力,就如同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一般,融入自然和情感,呼应生命的需求,声音的美感产生了磁场效应,最终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而这也是纪录片播音始终未曾改变的应耳需求。“代入感”的呈现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文章或影片在开头部分会采用设置悬念、前置重点、前置结果、预设效应等方式控制信息的展示与表达,但“纪录片”播音应该坚持由始至终的统一性表达,持久恒定的对象感更容易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在特定场域内形成持续作用与影响[6]。播音者稳定、持续、完美的发挥会使得声音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积累,有效吸引受众后产生持久效果,满足受众的声音美感需求。《人生一串》的播音就通过代入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应,这种代入画面的应耳播音贯穿于作品始终,牢牢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和热情。

(二)播音会意的“不变”

情境是客观世界中个体在具体环境中形成的涉及主客关系的心理体验,其中的主观因素是情感思维,而客观因素则是物体景象,相互契合和相互作用后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在情境构建时侧重于充满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构建,播音者用心构建的积极艺术氛围能够吸引受众并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融入其间,逐渐产生积极的审美满足感。纪录片的情境搭建需要文字、画面和声音,声音语言与其他要素密切配合,营造了动态的艺术空间并使得受众能够在空间内感知时间流动,接收信息的影响与熏陶,把握艺术表现的重要角色,播音者的声音代入效应持续增强,广大受众可以更好地进入审美情境。播音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让自己的思想情感随着画面运动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表达纪录片的景与情,最终完成情景美的创建。播音者在带领受众走入情境时要注意会意,将意思与情景融合起来,实现准确而有效的表达。因此播音者首先精准定位,纪录片配音要坚持以画面为主体语言,避免语言表达不当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甚至让声音成为干扰,这非常不利于画面语言的表达,最终导致整体情境被破坏。播音者要保持平和与从容的心态,内心适应画面与声音的协调,避免所有不应该存在的“冲突”[7]。其次播音与画面要保持风格和艺术气质的和谐同构,保证虚实、轻重、起落、动静等方面的全面贴合,例如画面淡入淡出则播音也要淡入淡出,主人公出场则播音的语气应该与其情绪和环境相一致。最后播音者要注意把控情绪,保证情绪逐渐达到最佳效果,突出张力和弹性,有效的情绪把控能够带来更好的弹性与张力。语音的起伏变化和抑扬顿挫应该根据情绪状态安排和设计,注意播音时语气的亲和度和分寸感,避免强迫或不自然,否则只会造成负面效果。

(三)播音畅神的“不变”

音乐艺术强调韵律感,即音乐的规律节奏变化能够凸显出旋律美感,而播音与音乐同样属于声音语言,播音也要像音乐一样显现出声音语言的特性。播音蕴含了显著的音乐特质,纪录片的播音就像音乐的歌唱一样,说话的声音呈现出与唱歌的音乐同样的美感。中国的文字字祖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相应事物的形成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这使得文字本身具有生命感,我们在看到文字时内心会自然显现出现实世界的样子,进而出现内心模仿状态,内心模仿带动了情感波动,在最终表达时会因为内心波动而出现多样化的韵味,这也是文字本身催生的内在韵律。我国的文字是拼音文字,绝大多数文字的发音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发音的过程也是完整的拼音过程,看似不经意的短暂过程可以让发音更加圆润而婉转,播音者在发音时同样要体现出婉转韵味,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且符合纪录片需要的腔调。声音在用于叙事和抒情时会根据叙事节奏调整设计,展现出不同的抒情浓度,声音的叙事、抑扬、起伏都会随着文字而慢慢流淌并形成音流,规律的音流能够带来韵律感,播音者需要准确领会纪录片文本的叙事风格和抒情意味后准确发声,这样才能够达到自然流畅的韵律效果。纪录片的播音要从感性入手,逐渐获得理性认知,播音语言本身充满了艺术气息,这也是其典型的造型特性,所有的语音艺术最终都能够用于艺术造型,只有理解了播音语言的特质才能够准确使用音乐语音技巧,以此完成纪录片的播音创作。

四、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纪录片形式,《人生一串》等互联网纪录片更加关注平民题材,叙事风格俏皮幽默,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吸引了更多普通受众。而纪录片播音作为纪录片的关键构成,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坚持真实内核和艺术表达,在正确价值观念导向下持续发展内容品质和表达艺术,既要突破固化僵化的传统播音模式,坚持创新求变,又要抵制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带来的庸俗媚俗,坚持纪录片播音的初心和始终。

参考文献:

[1]余萱雨.新媒体视域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的“表演型”解说风格探析——以《惟有香如故》为例[J].牡丹,2023(14):33-35.

[2]曾旺.戏曲类非遗纪录片解说的价值构建[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2.

[3]孙小童.纪录片中同期声与解说的功能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4]李诺.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5]王雅妮.影像美学·主持风格·城市形象——美食题材纪录片《街头美食斗士》艺术探析[J].电视研究,2021(02):69-72.

[6]包宇晨.浅析当下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J].记者摇篮,2019(01):88-89.

[7]王娜.关于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技巧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23):167-168.

作者简介:

薛猛,男,山东滕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新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