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中部分非遗正处于缺少传承与发展的尴尬境地。本文在对中原非遗汴绣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对汴绣文化进行发展传承,提出了将汴绣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加产品的实用性、形成品牌效益的汴绣发展与传承的可行性设想。通过突出非遗文化的活态性,让汴绣走进人们的生活,希望以此为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汴绣;中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极其宝贵的财富。历史的变迁伴随着人的消逝,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则可以横跨时空历久弥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了民族文化本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所以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人”与“物”的交互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众多文化名城,如洛阳、开封、安阳等。由于历史上许多朝代建都或迁都在河南,使得古代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领先,进而这一区域的文化也是极其兴盛的,诸如民间美术类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等;民间手工技艺类的汴绣工艺、杜康酿酒工艺等;民间戏剧类的皮影戏、豫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本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需要的文化,它来自于中华民族的经济生活与物质基础,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因此,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必要的。
二、汴绣的发展历程
(一)汴绣的历史
汴绣起源于宋代的汴京,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于文人书画的热爱,使得从朝廷到民间都对文人艺术十分推崇。在刺绣方面,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基础上,朝廷成立了一所专门教授刺绣的学校——文绣院。文绣院成立之后,各路优秀的绣工匠人都到文绣院授艺,从而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刺绣工艺大交流大融合,使宋代刺绣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汴绣的水平和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到宋徽宗时,文绣院开设了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而且形成了相应的绣品生产培训和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汴绣达到了成熟阶段。然而,随着北宋灭亡,皇室南迁,大批优秀的汴绣工匠也被带到了南方。开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渐趋衰落,汴绣流落到了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传统工艺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传统汴绣资料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汴绣重获新生并于198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被评为四大绣之后的第五绣,在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汴绣与四大名绣的对比
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名。总的来说,汴绣的图案特征来自于三方面,即线条、色彩与创作主题。线条方面,汴绣受到中国画笔墨的影响,有粗细变化,而非机器复刻一般完全一致,追求线条的活力与画面的灵动,这也体现出了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这一特点。色彩方面,汴绣的色彩对比较为明显,但整个画面和谐统一,通常将一些颜色进行重复使用形成整体感。创作主题方面,汴绣多取材于历代名作名画。在制作工艺上,汴绣有许多种针法,注重用线的方法,粗细也有所讲究,同时线与线之间转变灵活,讲究丝理变化。为了能更好地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汴绣会对不同对象分别进行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这四大名绣也各有特点。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其格调雅致、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粤绣图案非常繁密,色彩较为绚丽,针法较为简约,绣线比较粗松,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等作为题材。蜀绣主要以日常用品为主,纯观赏制品较少,素材大部分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充满喜庆色彩,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湘绣具有写实风格,绣品追求形象的生动逼真,画面豐富且极富生活气息。与它们相比,汴绣由于兴起于宋代,在本源上推崇对文人书画题材的展示,所以大多表现历代名画,与苏绣一样产品形式多为观赏品,又因其产于以旅游业为主的开封,所以以旅游纪念品为多[1]。
三、汴绣的发展现状
传承方面,汴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教育传承。其中,教育传承又分为专业培训以及学院教育。家族传承是指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中进行教授;师徒传授是指师徒口耳相传,与家族传授一样,以女性居多。这两种方式相较于第三种而言较为传统,由于传授者多为年长且富有经验的老人,他们的传授内容多为技艺相关,所以产品形式上缺乏创新,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滞后性。教育传承则兼顾了技艺与设计思维的传授,使学习者在掌握针法的同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汴绣产品形式上的创新,推动非遗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汴绣的发展。
产品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汴绣产品主要分为日用品与观赏品两大类,并以观赏品为主。纵观汴绣的发展历程,虽然早年间汴绣工艺多运用在服装上,但由于真丝的造价成本高昂、存放保养困难,目前市场上这类产品较少,所以多以小面积的图案装饰的形式出现在丝巾、抱枕、包饰上面,这种装饰图案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很难满足大众审美的要求;另外,汴绣产品也缺少与其他品类产品的连接,这就造成了汴绣“单打独斗”的状况,不利于形成较好的业态发展,从而使汴绣非遗的传承保护受到严重影响。
市场方面,汴绣市场较为混乱,缺乏宣传。汴绣的销售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为线下门店,此类门店多集中在旅游景区附近,人流量大,但销售情况并不好。销售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产品价格过高。真丝材质本身造价昂贵,且这类地段房价租金高,这也对汴绣产品价格定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二是没有相应的介绍宣传。此类商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是具有相应文化价值的产物,然而消费者在进店选购时往往仅通过导购的形式来挑选,并没有对汴绣工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甚至更不知道汴绣作为非遗的重要地位。这就使得多数人忽视了此类产品的存在,造成了产品滞销的窘境,阻碍了汴绣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汴绣与互联网媒介连接较弱。当今时代,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经济基础的变化带动着上层建筑的改变。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大众接受着各种文化与世界观的冲击。外来文化正悄无声息地蔓延在我们四周,大量的信息资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人们所捕捉。思考如何在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中保持本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燃眉之急。相比之下,汴绣传统的发展策略显得极其被动,显然已跟不上时代浪潮,顺应时代发展是大势所趋[2]。
四、汴绣发展的建议策略
非遗文化的发展应当保留其活态属性。对于非遗本身而言,如果与人类没有联系没有互动,就只能成为遗产。只有当这些遗产与现实生活挂钩并且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才能称之为资源。当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源被人们运用到生活中去,“非遗”与“人”就建立起了联系,加深这种联系是促进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一大关键[3]。
(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俱进
汴绣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大脑处在持续紧张的状态,“996”的日常作息使大众缺少许多休闲娱乐的时间。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应用,大多数人更乐于选择刷手机或追剧这类能够快速抽离的活动,而非切身实地的去往某一地点进行游玩放松。另一方面,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现下多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它主要依赖线下展览、报纸、电视等较为被动的形式,传播范围和效果都不理想。结合这种状况,数字媒介更适合非遗文化的发展。以汴绣为例,将当下兴起的虚拟现实、VR、数字媒体等技术运用到汴绣的推广上,建立汴绣数字博物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拓宽非遗传播的渠道,以图像、视频和交互小游戏的形式让参观者参与进去,形成产品与人的交互,这既保留了汴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更能促进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如故宫博物院的小程序“云游故宫”,提供给大众全景导览的观赏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合成还原了展馆原状,让人们即使隔着屏幕也仿佛亲身观赏了这些精美文物;它也上线了相关的系列视听栏目以及小游戏,这更增加了它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这一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反观汴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一门技艺,其价值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实践环节与成品呈现中,所以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具有互动性的媒介加深大众对汴绣的记忆与理解,从汴绣历史渊源、选择题材,到制作过程、运用途径等都进行活态化的展现,从而促使人们主动去了解汴绣。
另一方面,汴繡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整合汴绣大量繁杂琐碎的资源,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科普途径。当下非遗数字化的存储形式正逐渐普及,其优点为存储体量大、层级清晰易于查找、丢失风险小。这种方式用数字化赋能,通过互联网媒介形成网络平台共享,是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带来全新的文化消费感官体验,也吸引了更多人对于非遗文化的关注,极大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为今后的非遗文化研究奠下坚实基础。
(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用性
如今的汴绣表现形式多为旅游纪念品,以观赏性为主。汴绣的这一定位,有利也有弊。好的一方面是汴绣能依托开封兴盛的旅游产业成为旅游者优先考虑的纪念品购买的对象,并以此为机会推广给更多的人。不好的方面是当这些纪念品送到人们手中后大多数都被存放了起来,这样汴绣与人和社会的联系到此也就中断了,人们也不再会去细探汴绣背后的文化故事,这也就造成了大众对汴绣的了解不够深刻。这对它的传承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所以我们可以以文创的形式将汴绣的主题运用其中,最常规的运用形式是将汴绣进行视觉化设计,装饰在背包衣服等日用产品上。但这类形式的文创产品数量众多,对于购买者而言不免有些审美疲劳,缺乏新意。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产品增加趣味性。比如将汴绣技艺的实践环节进行手绘,并运用到麻将、扑克牌此类具有数量众多的特点的系列性产品中,每个图案多次出现,既加深了印象又让使用者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知识。再如运用在茶具当中,不同于前两种普通“粘贴印刷”的二维设计模式,对于茶具类产品我们可进行造型设计,通过三维建模将汴绣元素运用在其中,形成有趣的文创产品。对于销售渠道,应当使产品和互联网形成链接,构建起线上销售渠道。比如,与数字博物馆相结合,将文创产品的展示图片与购买链接放在汴绣数字博物馆的最后,当人们在博物馆对汴绣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购买汴绣的欲望相较于之前就会有明显的提升。这时,人们所购买的汴绣相关的文创产品的定位就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纪念品,其中还增加了消费者对于汴绣非遗的理解。相应情感色彩的投入使得这类产品具有了更高的价值,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也进一步加大了它在购买者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非遗的活态性也就由此体现。
(三)形成品牌效益——可持续性发展
品牌的形成在市场竞争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能让一个文化创意单元带动多个领域的发展,实现文化经济转换效益的最大化,是拉动经济增长与文化产业复兴的有效手段。现下汴绣市场中没有出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汴绣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在绣品市场难居一席之地。汴绣产品的生产制作与销售大多以个体户的形式进行,这使得汴绣市场混乱绣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设计师可以提取非遗汴绣的相关特点,并将它放大再设计,可以借鉴诸如湖南“山谷居民”“七绣坊”等品牌发展模式,构建具有鲜明特征的汴绣品牌形象,依托品牌产业化的发展拉动汴绣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财富。中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具有众多的非遗,对于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正处于尴尬的境地,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与传承。与时代接轨、增强非遗与人的链接以及突出非遗的活态性特征对继承与发展汴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素花.汴绣与四大名绣之比较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1(7):50-52.
[2]闫婷玮.文旅融合背景下汴绣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3]李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叙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
作者简介:张雅楠,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