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视域下滦州皮影数字化设计的困境及其策略

2023-11-18 18:28:09杨一凡孙长楷张丹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

杨一凡 孙长楷 张丹

摘  要:滦州皮影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但在当下面临着存续危机。数字化的文化保护和传播方式,对滦州皮影摆脱困境,适应新时代审美需求具有积极意义。以滦州皮影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为出发点,总结滦州皮影数字化展示设计当前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沉浸式理论提出以数字音频技术,营造听觉意境化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VR)营造视觉叙事性空间,以混合现实技术(MR)营造触觉交互式空间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滦州皮影;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展示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湖北地方高校美育创新研究”(21ZD066)的阶段性成果。

一、沉浸式体验及其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滦州皮影相关展示设计以博物馆为主要载体,如唐山滦州皮影博物馆为国内首家专题馆[1]。据资料检索和实地调研显示,滦州皮影的展示设计常常受制于经济、场地等现实因素导致的供需矛盾,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提供了技术路径支持。藉由数字化的展示媒介,该技术能够最大化地还原珍贵展品的现实风貌,并还原出展品文化背景、出土过程、制作场景等高价值信息的实景效果[1],在数字拟真复现的同时数字化展示技术的高人机互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因此,数字化展示技术,能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达到保护和传承博物馆藏品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沉浸式体验,是指通过对物理感官空间的满足,使人暂时屏蔽外界干扰,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在身临其境的物理体验中触发和调动人体的情感思想模块,从而实现心理空间上的投入的状态。媒介环境学者麦克卢汉认为该技术未来将改变传统艺术的展现形式。因为传统艺术作品通常以静态形式展示,被观众审视,并由观众自发进行感受和理解,这是一种被动式的信息陈列和输送方式。而基于沉浸式体验思维的艺术展示形式,则以其互动性、多感官性、适时性、瞬间性,尽量使观众更多地处于被动体验的一方,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度观众对艺术品的审视和情感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多样化的展示形式消解了因为文化、语言、审美等某一方面差异带来的观众与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在展示设计领域,沉浸式展示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实体展厅和基于新媒体艺术打造的虚拟影像,创造超现实的体验空间,再以互动式原理调动人体五感以增强观众在展示空间中的临场感,最终激发观众的想象力空间,给予如梦似幻的超感官体验。沉浸式展示设计顺应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发展大趋势,有效地提高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以快速有效的方式达到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根本目的。

二、灤州皮影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困境

(一)方言式唱腔轶散,地方独特性流逝

滦州皮影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唱腔,它其有一套独特的掐嗓唱戏的发声方法。演唱人员通过食指与拇指对舌骨后部进行掐捏,人为增加甲状骨与大舌骨之间的缝隙,让咽部成为倒立的漏斗,随着声音快慢与高低进行把控,自由发出高低音,这样做既省力还能保护嗓子[2]。掐着嗓用唐山方言唱戏即为本地俗称的“老呔儿味”唱腔,富有方言特色和韵律感的滦州皮影唱腔,配合皮影人物的动态才能体现滦州皮影“单眼人感动双眼人”的生动艺术效果。这种方言式唱腔具有鲜明的本土语言特色,代代传承已有百年,在普通话对地方方言形成强烈冲击的时代大背景下,老呔腔成为保存本地语言的活字典,对民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中国皮影戏中独一份的唱腔,现在正面临逐渐失传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滦州皮影传统的艺人培养模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导致演唱和伴奏中的许多特殊技巧高度依赖个人经验积累和习惯,难以形成切实的教程和固定培养形式,致使对唱腔的传承面临困难。另一方面,负责滦州皮影保护的相关机构,缺乏对音频资料的收录保存意识,如滦州皮影博物馆目前主要以对文史图片资料的陈列展示为主,对滦州皮影唱腔的发掘保护和展示工作不够关注。

(二)设计形式上保守,缺乏艺术性张力

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检索发现,如滦州皮影博物馆在内的展示设计方,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展示技术拓展游览体验。但这种基于多媒体放映技术的展示设计,对展示内容细节的设计和技术设备的运营使用具有较高要求,这就导致在展陈中出现了放映内容质量问题,违背了信息可读性原则[3]。这些展示设计在视频放映内容的设置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数字化展板,以轮播或交互点选的形式为观众提供展品信息和导览,同传统图文展板相比这种形式没有体现数字技术的明显优势;另一种是使用放映设备播放相关记录影片,纪录片是对滦州皮影各方面信息忠实的数字化保存,但碍于影片时长较长,多数观看者不会停留在原地完整观看整部影片,并且存在放映内容清晰度不够高,放映屏幕亮度设置不合理,音频设备存在仅能固定循环播放音频,音量不可调节的运营设置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在对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上,因为设计思维和相关技术人才的欠缺,导致多媒体放映设备没有发挥自身技术特性,只是在重复传统展板的功能。维护运营上的不合理、不专业,造成了视听障碍,甚至产生光、噪音污染恶化游览体验,导致参观者对滦州皮影展示止步于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对展示内容的了解流于形式,缺乏对滦州皮影表演艺术的沉浸体验。

(三)交互反馈同质化,缺乏互动趣味性

交互式展示设计,正越来越多地作为对传统静态展陈趣味性提升的方法范式,被应用于各类展览设计当中。但交互结构单一是很多传统展示空间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受到场地等原因的限制,如为了保护文物很多互动展示功能需要满足文物保护的条件而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设计时考虑不够充分,使得展示功能相对单一,大部分展示空间只能满足基本的展示陈列需求,对于参观者的体验诉求考虑得较少[4]。而相对于文物陈列,皮影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精髓就在于其以人为主导的演绎形式,这就对展示中展品及空间与观众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滦州皮影操控对表演者的手指灵活度要求很高,普通人难以短期掌握皮影控制技巧,也就不能体会操控皮影关节展现各种灵巧的动态,来赋予皮影生命这一演绎过程蕴含的艺术创造力。只是单纯地将皮影文物数字化而缺乏了皮影表演的互动性,普通人就无法真正了解滦州皮影手艺之精妙,演出之生动的艺术魅力,不能进一步扩大滦州皮影戏的传播影响力。

三、沉浸式体验视域下滦州皮影数字化展示设计对策

(一)以数字音频技术,营造听觉意境化光影空间

数字音频技术在现代音乐制作等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目前广泛应用于沉浸式展演活动中。相较于传统音频输出设备,数字音频输出内容具有高保真度、空间定位、空间环绕三大优势。以杜比全景声技术为例,该技术转录的声音具有体现声音微妙细节、更清晰的对白、最大化响度且不失真、数字化永久性保存不失真的特点。该技术高保真属性可运用于滦州皮影声音素材的采录保存工作中,形成可视化数据声纹库实现对皮影唱腔的永久性保存,挽救其地方独特性。在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全景声技术常常和光效控制组件配合,调动观众的视听觉形成意境化展示空间。以广受好评的情境展示体验剧《又见敦煌》为例,观众入场后进入弱光环境最大限度屏蔽观众对环境的自主感知,此时琵琶乐渐起,通过对音频设备位置和设备音量的控制产生声音在展厅空间中跃动,产生回响的听觉效果,与声音组件协同的感应设备控制灯具,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展厅中生成明灭的灯柱,照射在设计者希望观众关注的展品和演员身上。这一展示设计中视觉让位于听觉,以声音触发灯光运动和强度,控制灯光在空间中的排布,从而形成了声音与光在无限空间中自由追逐的动态,带来观者在幽暗空间中循音逐光探索空间、移步换景逐步揭示空间全貌的超现实意境化体验。滦州皮影本就具有曲乐与光影协奏的艺术韵味,其数字化设计在思维上更应该跳脱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单一感知维度,以声音元素为主导使整个展示内容围绕皮影曲乐进行安排,使声音在空间中充分悦动回响制造无限的空间延伸感,在展厅的布置不应以射灯和文物柜为主,可适当弱化环境光照条件,将皮影文物隐入暗处,再以声音感应控制生成的多种光效有规律地映射变幻于对应文物上,营造一种曲乐声起、好戏开场的意境体验。

(二)以虚拟现实技术(VR),营造视觉叙事性空间设计

外部环境的变化、场地空间的限制和对文物保护的要求,是导致观众沉浸感弱的主要原因。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多维虚拟世界,让用户可以即时、没有限制地调动五感观察立体空间内的事物,通过创建动态化的展示空间代替传统静态陈列展映形式,最大化屏蔽来自现实条件的干扰,提高展览的沉浸体验感。以沉浸式皮影动画《无艳》为例,该动画电影改编自河南皮影剧目《列女传》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民间才女钟无艳向齐宣王纳谏,大胆批评其奢侈、怠政的作风,赢得齐宣王赏识,终成一代贤后的轶闻。该动画的所有出场角色均还原了皮影传统的平面雕刻彩绘艺术风格,但对传统的皮影砌末(场景道具皮影)进行了三维化处理,动画以四季顺序将剧目分为四个单元,各90°视域。这样的设计使观众可在360°的全向视角上自由观看形成三维空间感。在镜头设计上,该动画设计了一个可移动的观看点,观众通过体感遥控设备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身在动画场景中的位置,既可以以上帝视角俯视全景,也可以来到角色身边,将自己置身于剧情场景之中。动画中四季场景的变化将四幕故事串联成线,形成时间线性的叙事空间,观众在虚拟空间中感知着时间的流逝见证着角色的成长。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滦州皮影数字展示空间设计,可以在保留传统唐山皮影的造型特征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将皮影艺人和皮影文物数字化,通过数字设备实现对经典剧目场景的复现。如在滦州皮影博物馆关于滦州皮影历史发展概况的展示设计中,就可以时间正叙、倒叙,插叙的方式布置历史叙事性的VR展厅,使观众穿梭于清代、民国等不同年代的虚拟历史场景中,或感受鼎盛时期滦州皮影传召进京王府养班的盛况,或见证抗日时期滦州皮影艺人自发创作爱国剧目,云游表演振奋国人斗志的感人事迹。在此基础上,将场景中出现的人物由真实的皮影艺人影像转换成虚拟IP,再赋予观众皮影艺人的身份和视角,让观众以当事人视角直接走进特定年代中,沉浸于滦州皮影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里,达到身临其境的心理沉浸体验。

(三)以混合现实技术(MR),营造触觉交互式空间设计

人的触觉是十分敏锐的,细微触感的不同对人的体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因此在数字化展示设计中,通过触控感应技术或感应交互装置使参观者能够与展品进行互动,将参观者的手势、行为等融入展览之中,从而调动观众触觉体验是提升交互沉浸式体验,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简称MR)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融合,通过手动跟踪、目视跟踪的交互方式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建直接的反馈回路。该项技术对触觉交互方式应用于人机交互的探索,打破了以往“请勿触摸”的展示形式,使人们受交互体验的影响记忆感受会更加深刻持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观者的活动参与兴趣,带给参观者自主式的多感官互动体验。以法国波尔多红酒博物馆的互动游戏设计为例,展厅仿造餐厅的形式布置展厅空间,餐桌玻璃实际为一块具有裸眼3D效果的投屏用于投射虚拟餐点影像,玩家扮演的侍者需要结合之前观展得到的知识,挑选附近展柜上不同的、红外感应式的红酒瓶模型为酒杯倒酒,如酒品与餐点搭配正确杯中就会续满美酒,选错了虚拟高脚杯就会突然碎裂发出响声,吓玩家一跳。在这一游戏过程中,玩家沉浸在法式餐厅文化空間中,即便此前没有知识储备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不同红酒的品类、酒具尺寸、器形等加深印象。在滦州皮影的展示设计中,也可以借鉴类似的交互游戏方式,如在滦州皮影博物馆的手工体验区布置仿皮影戏台造型的大荧幕,借助混合现实(MR)和动作捕捉技术,将玩家做出的手影按形状识别实时投射到电子屏幕中生成皮影素胚,玩家可在虚拟皮影上进行绘制,或通过点触控制虚拟皮影动作,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发挥玩家个人艺术创造力调动其积极性,以皮影艺人的视角代入展示空间中了解皮影表演的形式,提升皮影展示的交互体验沉浸感。

参考文献:

[1]胡熠蝶.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1.

[2]牛明会.唐山皮影演唱的历史变迁及现状浅析[J].中国戏剧,2018(8):54-55.

[3]李倩.交互式数字皮影制作与表演平台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4]罗娟.沉浸式新媒体艺术视域下的互动体验性展示空间设计探索与实践[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8.

作者简介:

杨一凡,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数字化展示与审美研究。

孙长楷,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数字化展示设计与审美研究。

通讯作者:张丹,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审美研究。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
增强现实广告中的沉浸体验及应用研究
艺术科技(2019年9期)2019-07-24 01:11:12
浅析商业综合体空间中沉浸式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
省级电视台VR新闻试水与前景分析
新媒体研究(2019年3期)2019-03-28 13:53:12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设计(2018年9期)2018-11-13 02:07:36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设计(2018年2期)2018-11-06 12:39:28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8年12期)2018-07-23 09:05:30
从《网络迷踪》《解除好友2暗网》解读电影视觉新形式
记者摇篮(2018年12期)2018-02-27 13:23:06
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研究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大观(2017年12期)2018-01-29 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