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步
【摘 要】21世纪是世界文化大碰撞的时期,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成为现代音乐创作的一种新趋势。在众多优秀的竹笛音乐作品中,竹笛协奏曲《楚江开》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采用了湖北西部的音乐素材,通过采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形式,融合中国的传统戏曲、民歌、小调等音乐元素,使作品具有浓厚的鄂西音乐风格。《楚江开》这首作品内容层次丰富,对演奏者气息控制以及运用要求极高。本文主要针对《楚江开》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以及作品的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楚江开》 曲式结构 创作意义 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8-0076-06
《楚江开》这首作品将湖北鄂西民歌与地方戏曲音乐作为素材,乐曲结构丰富细密,节奏多变,音响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第三乐章在音色上的层次更加多样,更为激情,其乐章在音乐表现上更具音乐特色,从作品整体上看,第三乐章总结了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更体现出整部作品的特点。
至今为止,涉及《楚江开》这首作品的分析及研究较少,笔者查阅和检索了相关文献,包括:知网、百度学术等,检索的结果如下:《笛子协奏曲〈楚江开〉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韩芷琪;《竹笛协奏曲〈楚江开〉的演奏艺术探究》郑莉凡。以上两篇文献资料大致从《楚江开》的旋律走向、作品结构和地域音乐风格,以及作品创作的意义进行分析,音乐风格与乐曲的创作意义鲜少提及,因此,笔者拟从音乐风格以及乐曲创作意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笔者站在前人对笛子协奏曲《楚江开》的研究基础之上,将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融入《楚江开》第三乐章的演奏经验当中,对乐曲第三乐章的音乐特点及其创作意义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探索。
一、《楚江开》创作背景
《楚江开》是由武汉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龚华华以“李白诗意”为依据,为竹笛演奏家荣政先生创作的大型笛子协奏曲,近年来该作品在国内笛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将湖北鄂西民歌为音乐素材。如:兴山民歌中的三度特性音程,作曲家将其三度特性音程当作该作品的音调特征,同时又借鉴了土家族“摆手舞”的节奏特点,配器中为了烘托强调其音乐风格,使用管弦乐队和民族打击乐器结合的方式,完美体现出该时期乐曲交响乐“中国化”的新趋势。
楚江即为现在的长江流域。在此曲中,作者较多地使用了古楚国地方民间音乐素材,描绘出作者想象中的古楚江流域百姓的自然生活,以及古楚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景象,作品中还深刻展现出古时楚江流域一带的人文风情。竹笛协奏曲《楚江开》的整个创作历时两年时间,采用协奏曲常见的结构形式,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开始运用C调曲笛进行演奏,呈现古时楚国人民繁荣热闹的生活场面,表达出古楚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画面;第二乐章运用G调曲笛演奏,G调曲笛低沉浑厚的声音表达出古时楚国人民对过去困苦生活的回忆;第三乐章主要体现了古楚人民积极豪放的一面,表达了古楚江流域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风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整体旋律像是描绘出一幅旧时佳景:古楚人民在节日中围着火把跳舞唱歌,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二、《楚江开》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分析
笔者在学习《楚江开》第三乐章的过程中,了解到这首笛曲采用传统的鄂西音乐文化素材,且结合了西方写作手法,对该笛曲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带再现并附有大段华彩的三部曲式。
《楚江开》首部第一乐段:调性为G大调,使用了G调梆笛演奏,A:开头用so la mi so la作为动机,往下发展。11~14小节,使用了第一乐句的动机,将动机的长音la缩短两拍,主要是为了后面的弱起re,以保持节奏与第一句一致。到第三句15~18小节同样使用了第一乐句动机,也将长音再次缩短,同头变尾。快速的节奏和动机的不断发展,突出乐曲主题,表现出土家民族活泼爽朗的性格。随后,调性不变,拍子变成3/4拍休止了10个小节,隨后转换为4/4拍休止了一个小节,为转换为C调曲笛的乐手留有足够的准备时间。第二乐段:第一句第30小节弱起开始,so la si re so mi为此段的动机,在35小节结束这一句。36~41小节,此句同头,使用了前一句的动机,中间部分上二度模进,结尾第40小节的节奏稍稍变化。42~47小节和第二句相比,中间变换了一个小节(46小节),此小节的节奏与动机相似,增强了动机的旋律性。47~55小节,结尾长音增加了波音。这段旋律婉转悠扬,多用音程分解、大长音、附点音符等写作手法,宽阔的节奏仿佛在阐述楚江人民活泼而不失风雅的性格。第三乐段:此段的节奏相比于第一乐段,延续了第一乐段的节奏风格,节奏拉长。56~61小节,虽然此句是一个新的乐句,开头休止4个小节,但后面60、61小节当中含有第一乐段乐句的节奏成分,与第一段是相关联的。后面小节不断模进,结尾的力度稍有加大,肯定了第一乐段多变化的节奏,旋律紧凑,激情豪迈,展现出楚江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楚江开》插部在第80小节,经过了3/4拍的18个小节的休止与4/4拍的5个小节的休止后结束此乐段。这一乐段:速度从148bpm变化为52bpm,节奏和动机都有比较大的变化,增加了三连音的节奏型,使用了更多变化音,在听觉上,此段的感情更为抒情,更像是在诉说。102~105小节为第一句开头,是一个全新的动机,长音居多,节奏缓慢,三连音连接四分音符或者连接前小附点的乐汇,使此句的节奏过渡更加自然,最后落在do音,发展下面的乐句。106~110小节乐汇里不难看出有第一句的节奏成分,组成了第二句,结尾落在了长音fa上,属此乐段的半终止。第三句节奏型逐渐复杂,其112小节的三连音连接4个十六分音符的乐汇,将音乐情绪逐渐加快,113小节使用的复杂切分节奏型,将整个第三乐章推向高潮,最后落在do上,发展下一乐句。115~121小节,此句是整个第三乐章的高潮部分;115~116小节,在此句中使用了六连音连接复杂的节奏型,将整个乐章的难度提高,听感上,这样的节奏连接确实令人耳目一新;116~117小节的这一乐句节奏模仿进行上一句,强弱拍有所变化;118~121小节六连音连接三连音至2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律动过渡自然,是此乐章的一大特点;123~125四个时长为两拍的震音是一个很新鲜的成分,力度淡入淡出,乐器层次分明,后接五连音六连音,使乐曲情绪得到提升;125~126五连音、六连音节奏成分,不难看出是上一段乐句中保留下来的。最后落在长音sol上,为完满终止,此乐段结束。
《楚江开》的128~206小节为完整再现,强调主体,再次突出了土家族民众活泼爽朗的性格。
尾声部分变更了一个新的主题,最大的特点是反复运用了3/4拍和5/8拍的变化,使全曲律动更为生动。第一句开头是3/4拍的连续八分音符震音,与前面乐段的主题形成对比,更加突出此段特点,最后切换5/8拍子。214~219小节连续使用动机变化重复四次,更像是对前两句的一个“总结”。234~235小节和A段开头几乎一样,也是连续的八分音符震音,但不同的是B段是4/4拍,最后切换为3/4拍。虽然动机节奏和A段动机节奏相似,但正因为拍子的不同,B段引出的动机强弱与A段完全不同,所以从234小节开始,这里是一个新的段落。253~308小节使用了a句动机,不断变化发展结束。最后以一个长颤音加变化音程,给听众呈现出一幅跳跃欢乐的幸福画面,结束此曲。
笔者认为,乐曲的插部和结束部是全曲的点睛之笔,102~127小节和207~319小节,一个婉转悠扬,一个激情豪放,更加展现出古楚人民性格特点的多面性。与前面两个乐章相比,《楚江开》的第三乐章,作曲家选择两种不同音色的竹笛演奏一个乐章,配合节奏音型的变化使用,更能体现出古楚江流域的风土人情。
三、《楚江开》第三乐章音乐特点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竹笛因为流传地域较广,品种繁多,发音动情、婉转,所以它在国内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由于竹笛的制作原料是天然竹子,因此也被称作为“竹笛”,从音高上又可分为曲笛、梆笛。曲笛一般选用较为粗长的竹材为笛身,音高较低,音色醇,曲笛较早是为昆曲进行伴奏,所以其又称为班笛,曲笛主要盛产于我国的苏州,又被人们称为“苏笛”,常见的曲笛有D调、C调、降B调;梆笛一般选用较为细短的竹材为笛身,音色清亮,因其最早为梆子戏曲伴奏而得名,常见的梆笛有F调、G调、A调。
第三乐章正是使用了G调梆笛、C调曲笛两支音色反差较大的笛子进行演奏,G调梆笛的特点高亢明亮,其具备明亮的音色,穿透力较强,充分展现了古楚人们热情好客、耿直坦荡、侠肝义胆、乐观向上的一面。乐曲中间插入了一段由C调曲笛演奏的流畅舒缓的隐形旋律,通过使用C调曲笛配合平缓的气息演奏出宽厚的音色,描绘出古楚国幅员辽阔的地貌特征,表现了古楚人民的淳朴民风。两种竹笛产生的不同音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运用完全不同音乐风格的笛声来描绘古楚人们内在与外在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生动。在第一部分中,使用自由的旋律过渡,展现出人们平凡而不平庸的幸福美满生活。第二部分选择使用C调曲笛演奏一段快速双吐强收结束此曲,给予人们听觉上的反差,更加强调古楚人民豪爽热情、耿直坦荡、侠肝义胆、乐观向上的一面,彰显出浓厚的鄂西风格音乐魅力。
鄂是现在湖北省的简称,鄂西即为现在的湖北省西部。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了鄂西这一圈域。鄂西土家族和兄弟民族人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认识、思辨、劳作与斗争也可以从地名中客观反映出来。土家族人民将楚、蜀、汉文化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为一体,音乐也在历史变迁中记录着土家族地区的人文历史,逐渐形成了这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这一特有的音乐文化也表现出鄂西山区的地域特色。
第三乐章采用这种鄂西山区特有的音乐元素。音调多音阶级进和三度音阶进行,以三音腔为这首乐曲的音乐基调,旋律以歌词为变化,其乐句与歌词对称,旋律起伏与乐句的长短相呼应,充分体现出土家族民歌的质朴、简洁的曲调旋律和极强的节奏相融合,展现出土家族民歌的洒脱、自由、有力而又不失舒缓的主要节奏特征。
第三乐章音域跨度极大,通过这种大强度的音色对比,刻画出人物形象的多样性、民族形象的多彩性,不断变化的音乐色彩使得音乐风格更为具象化。
四、《楚江开》第三乐章的演奏技法分析
在竹笛演奏中,北方有“滑、吐、花跺”,南方有“颤、叠、赠、打”等一些常用的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竹笛的演奏技巧在第三乐章运用到极致,作曲家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例如快速双吐、半孔音阶、叉孔颤音。这首《楚江开》创新了演奏技法,更加强调古楚人们热情的民族形象。
(一)吐音技法分析
吐音是笛子演奏技巧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技巧,可以清晰地表达出音乐风格。一开始就要训练如何用舌,舌头跟气是不能分割,发出的音色要求结实、清楚。舌头动作要灵巧,能与指法紧密结合,要求能够清楚地演奏在每一个乐音上。《楚江开》第三乐章最后一段使用C调曲笛,以长篇的快速双吐进行结束,对演奏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演奏时要着重注意气、指、舌三者的相互配合,演奏者在演奏高音时,口风需要缩小,使气流通过竹管的速度加快,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亮而不燥”;吹奏低音区的时候,口风要适当粗而缓,这样吹出的音色才会“低而不虚”。比如在赵松庭《演奏演奏技巧十讲》一书中23页练习五是以三吐二度音阶级进的方式训练,着重训练换气的准确性和演奏者的节奏感,以达到演奏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落到每一个音上。23页练习六、25页练习十、27页练习十二、34页练习十八主要以双吐(吐库)二度音阶级进的方式训练,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发音清楚、结实。还有一些像练习十九、练习二十一,这种以三度音阶级进、四度音阶级进、双吐(吐库)技巧的练习方法,都是为了使演奏者能够跟舌头配合更加完美,能够让演奏者更加清楚、干净、准确地呈现出大段快速双吐技法。
(二)半孔的运用
在竹笛作品演奏中,笛子调性的选择、指法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不同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以达到音乐所需要的意境。《楚江开》第三乐章分别使用小g调梆笛、C调曲笛这两种音色完全不同的两支竹笛进行演奏,塑造丰富的音乐形象,同时,运用了很多的半孔音级,半孔的运用对于演奏者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传统演奏技法中,一般使用二度音阶、三度音阶等技法,半孔音级不光是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度要求极高,对于演奏者演奏时的音准也是极大的挑战,手指抬高了或者偏低了,气息变缓了或者加急了,都会导致演奏的音级偏高或者偏低。所以,要着重对演奏者的半孔音准进行训练。在一些笛子常见的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练习曲,学习者可以先选取一条节奏型简单、音阶跨度小的练习曲进行慢练,同时打开校音器,仔细听每个音发出的音调,感受每个音的气流变化。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流行曲,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這种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一个二度音程改编,这样也会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准确性。
(三)叉孔颤音的运用
颤音是竹笛演奏技法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一般传统技法的颤音是以上方二度音程,快速交替演奏。训练的时候要注意手指的弹性和独立性,刚开始学习的人一定不要着急,放慢速度,不要紧张,注意手指规范,大拇指跟小指要贴在笛身两侧,用来稳定笛子,以免持笛不稳,颤动的时候胳膊不要随着手指来回晃动,否则音准就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加大耗尽吹奏者的体力;在训练无名指的时候,小指是可以离开笛身的,因为人的小拇指和无名指共用一条神经脉络,通常情况下是难以独立行动的,但是,切记不要产生两个动作,不然就会影响颤音速度。笔者认为在《楚江开》第三乐章中最有特色的几个颤音是:123~124小节,re到fa、do到降mi、la到do、so到降si的颤音,这几个颤音不以传统上方二度音程演奏。re到fa同时颤动笛子的五孔和六孔;do到降mi按四孔和六孔颤五孔;la到do按四、五、六孔,同时颤动二、三孔;so到降si按一、三、四、五、六孔,颤动二孔。这样的特殊技法产生的音响效果更有特色,更能展现出少数民族独有的三音基调音乐特点。
(四)气、指、舌的配合
竹笛是一种旋律性乐器,要想演奏出这门乐器的线条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气、指、舌有很好的配合。首先气息就是习笛者的一大难关,它跟乐音的三大特性(音调、音量、音准)是紧密相关的。训练的时候先练习七声音阶,把每个音吹准、吹稳、吹实,随后加上手指,最后再加上舌头。例如在赵松庭十讲21页练习二,二度音阶的练习,放慢速度,每个音都可以结实地演奏出来,同时注意换气吸气的节奏;随后加上手指,逐渐加快速度,练习手指的灵活度;最后加上舌头,可以用双吐(吐库)的发音方式进行练习,也是一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放慢速度,逐渐提高速度,再后面慢慢提高难度,例如练习四、练习九、练习二十二,加上颤音、大跨度音程、复杂节奏,以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类似笛曲《楚江开》第三乐章对演奏者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乐曲,气、指、舌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用C调曲笛演奏乐曲102~127小节这段,大的音程跨度、大篇幅的半音技法、十六分音符波音和三度颤音的使用等是这首乐曲的一大难点。当时笔者在学习这段的过程中就遇到瓶颈,怎么都演奏不出那种有力而不失优雅的线条性,后来发现除了要多听演奏家的音频,更要注重气、指、舌的配合,观察音程的走向,随着音程的音高走向来处理乐曲的强弱,这段旋律更多是描写古楚江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曲的表现不宜太过僵硬,所以演奏时一定要配合好气、指、舌的运用。
五、《楚江开》第三乐章的创作意义
中国笛子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于中国的音乐艺术影响颇深。21世纪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音乐对于中国音乐的创作有着很大影响,竹笛作品也越来越多。作曲家开始结合西方写作技法对于中国音乐进行创作,使得如今笛子作品的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笛子作品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去创作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协奏曲《楚江开》应运而生。《楚江开》第三乐章采用了西方音乐结构中典型的二段曲式体裁进行创作,有着繁复而又细密的结构,乐曲取材于传统的鄂西土家族民歌,为了展现浓郁的“楚江”风韵,进而扩宽音域,作曲家便采用了G调梆笛和C调曲笛进行创作,自由的旋律、复杂的节奏大幅增加了演奏者的演奏难度,使演奏者在笛子演奏技法上得到了一定的突破。因此,《楚江开》这样复杂的大型竹笛协奏作品在现代竹笛作品中是相对来说很少见的,《楚江开》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今的竹笛创作发展。
在传统的竹笛技法流派中,主要有“南派”“北派”两个派别。(“南派”:多以颤、叠、震、打这几种技法为主;“北派”:多以吐、滑、垛、花等技法为主)。同时,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技巧,例如,循环换气、循环双吐等。直到今天,竹笛作品仍在不断创新,演奏难度不断加大,同时演奏者的演奏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使得一些传统演奏技巧得以发展,促使竹笛演奏拥有更多可能性。在龚华华创作的《楚江开》这首竹笛协奏曲作品中,几乎把所有的传统演奏技法都运用到了极致,此曲中还出现了一些与以往较为不同的演奏技法,如本文中的第一部分C调华彩部分,提到气息控制、半孔技法,以及颤音的运用,还有第二部分结尾的快速吐音等。
其实以往的竹笛作品中也出现过这几种相似的演奏技法,但在《楚江开》这一作品中,这些技法运用起来与以往大不相同,作者进行发展创新,如:半孔快速双吐、叉孔的颤音等。这些演奏技法的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
六、结语
竹笛协奏曲《楚江开》是一首具有荆楚风格的现代竹笛协奏作品,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情绪,表达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一乐章大气磅礴,第二乐章哀戚细密,第三乐章欢欣烂漫。作曲家将湖北鄂西民间音调与西方作曲技法进行融合,以此来展现古楚江流域的地貌风情,以及楚江流域百姓安逸祥和的幸福生活。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的竹笛研习者,在学习《楚江开》这首作品中,了解到鄂西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再次深刻感受到了竹笛这一门乐器特有的魅力。像《楚江开》这样的现代竹笛作品对今后的竹笛作品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只有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音乐特点、创作意义,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楚江开》作为一首现代气息浓厚的关于荆楚音乐风格的优秀竹笛协奏作品,对其进行研究和演奏都能打开研究者及演奏者的广阔思路和能力提升,它对我国竹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值得对其继续大力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芷琪.笛子协奏曲《楚江开》第一乐章的创作特点[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9年.
[2]郑莉凡.竹笛协奏曲《楚江开》的演奏艺术探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年.
[3]杨贶.笛子交响协奏曲《巴楚行》演奏技法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5年.
[4]解玉青.论竹笛手指训练与相应练习曲的编写[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5]丁颖.论竹笛音色的表现特性[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6]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胡亮.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人民音乐,2012(07):25-28.
[8]张科威.竹笛表演艺术规范化道路的形成及适应性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2):150-152.
[9]张莹莹.笛子艺术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的思考和探索[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
[10]王明辉.对20世纪竹笛艺术创作的思考——由“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说起[J].丝绸之路,2015(24):62-63.
[11]彭璇.鄂西南民歌演唱風格研究——以《龙船调》《黄四姐》《花荷包》 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