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莉
摘要:《水中嬉戏》(Jeux d'eau)是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他的学生时代(1901)所创作的一首乐曲。这首乐曲的创作也曾经受到过李斯特作品《苔斯泰别墅水之嬉戏》的启发,完全以古典单乐章奏鸣曲的形式创作而成,其中大量采用了诸如织体、和声、力度变化等印象派技巧,创作特色鲜明,是一首确立了拉威尔钢琴音乐风格的里程碑式代表作品。本文就从钢琴演奏技巧与演奏艺术两个角度对该部佳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通过演奏过程中对“水”的形象的诠释来透析这部作品的意蕴之美。
关键词:《水中嬉戏》拉威尔 音乐形象 曲式结构 技巧 演奏艺术
作为印象派钢琴音乐的首部作品,《水中嬉戏》完全可以载人音乐史册,它抛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所固有的旋律与和声路线,而采用了象征主义印象派风格,将对喷泉、溪流与瀑布的描述表现的淋漓尽致,凸显了创作者拉威尔独特的音乐灵感以及清新细腻的人格特性。在文中,我们通过赏析对作品的演奏技艺及艺术表现来联想拉威尔独到的音乐风格,从旋律中感受画面,让“水”的形象深入内心。
一、《水中嬉戏》的和声、织体与结构
《水中嬉戏》运用特殊作曲技法诠释了“水”的特性,可称为钢琴作品中“水”的杰作。特殊作曲技法的融入让乐曲在演奏处理过程中对音色、速度、力度的要求都有所提高,而且在触键、踏板等技巧方面也必须融入更多对作品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这种对传统古典钢琴作品演奏处理手法的突破,也体现了拉威尔创作独特个性的一面。
由于是拉威尔的早期作品,所以他在创作之初还处于对古典主义曲式结构继承思想的尊重阶段,所以在作品的结构布局上大量借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形态,将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分划分的相当明确。而作品整体的结构框架采用了单乐章奏鸣曲曲式。整体看下来,《水中嬉戏》的曲式结构相当清晰明朗,看似很好的传承了古典主义奏鸣曲曲式,但如果深入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就会发现,其实拉威尔并没有那般简单。
1.呈示部分析
《水中嬉戏》的呈示部(1-37小节)分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以E大调展开并呈示两次,它要求右手以分解和旋进行演奏,用以模仿水流潺潺的声音效果。而左手则空五度展开,表现水面漂浮的层层薄雾。在连接段(15~18小节),左右手要有节奏的不间断配合,其中左手用顿音技巧来表现水面上浅浅的波纹。
在第二主题(19~23小节)中,要采用#和#两种自然调式的复合形式来展开左右手配合,表现“水”由于流动而带来的不同风格及色彩,也显露钢琴演奏的双调性特色。而拉威尔在第二主题中也运用了较为丰富的异国风情,以五声调式来调动基于右手的二度叠置四、五度分解交替弦音演奏技巧,左手则要以空八度的要求来展现乐曲的主旋律,让作品从意境上产生一种幻梦空灵的湖面水雾朦胧效果,将欣赏者置于一叶小舟,停泊在广阔的、雾气朦胧的水域之中。
作品的副部主题主要是从24~37小节,它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在织体设计方面都各不相同,但是整体上所呈现的情绪却是有关联且渐进式的。它所希望表达的是水流由静谧到水波荡漾再到水面激荡的由弱渐强过程。最后副部主题的结束也以快速音阶走句,将乐曲直接推向展开部。
2.展开部分析
展开部(38~61小节)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表示为展开中心第一部分(38~50小节)以及展开中心第二部分(51~61小节)。两部分在演奏技巧上采用了不同的和声手法,色彩性也有所不同,但两部分的共同点是演奏中短小片段都很多,而且层层递进,直至将乐曲推向高潮。在这一过程中,两部分的结构与和弦是完全对置的,它们用声色变化来模糊调性,让音响效果朝着横纵两向不断发展,也刺激了色彩的连续变化。在演奏技巧上,展开部还多处运用了高度半音化及和声手法,保证了乐曲在展开部高速强势节奏层层推进时将乐曲一步到位的推向高潮,形象展现了水面状态的瞬息万变,完美了展开部的多情绪表达手法。
3.再现部的分析
再现部(62~85小节),再现部的调性部分与旋律再次回到主调E大调,呈现主部“双再现”的形态,而副部旋律则也转移到主调上再现。再现部的主副部衔接自然,且长度居于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是对主题原型的综合再现。因为作品没有明确的结束部,所以就以再现部的第二主题作为结束部。整体而言,作品特色中饱含了拉威尔對传统古典奏鸣曲式的革新思维,比如再现部就用功能性和声来作为调性处理的主要技术手段,明确中心E大调的主体地位,这在传统奏鸣曲式中是不曾有过的尝试。
从《水中嬉戏》的和声、织体与结构而言,拉威尔成功的将双手在演奏过程中明确分工,并根据手法的变化与调性的游离,双手有分有合,例如作品的最后阶段,左手的演奏好似水雾朦胧中有人在歌唱,而右手则在极力渲染这种雾气朦胧的水面氛围,双手相得益彰,表达着不同的情绪,直到在一阵缥缈虚无的亦梦亦幻境界中,双手缓缓离开琴键,音调消失,全曲结束。
二、《水中嬉戏》中水的静谧艺术形象表现及演奏技巧处理
从拉威尔的创作个性可以看出,它的作品在表达主观事物方面相当细致,是典型的写实派,从不经历主观事物过后表达,而是直接描述客观感受,这种个性风格在《水中嬉戏》中尤其突出。五彩斑斓的流水、触手可及的自然以及对演奏艺术益于通感的运用变化都充分展现了拉威尔作品的“视听观赏性”。可以说,《水中嬉戏》中的所有创作技法都很好的服务并营造了水的真实意境,无论是从静谧到汹涌,亦或是清泉潺潺还是瀑布激流,音符旋律中每一种对水的姿态的表现都如此动人心魄。
1.水的静谧艺术形象表现
《水中嬉戏》中水的艺术形象是静谧的,这一点在每一个十六分音符中都有所表现,它们所构成的快速走句不但带有持续音,而且也带有明快流畅的琶音,这两种演奏技巧让水的音响效果华丽而又灵动。在呈示部中,以E大调为传统分解和弦开篇的表情记号弱处理就是要表达静谧水域的雾气效果。演奏过程中1/4、2/4、4/4三种节拍的不断切换,左手空五度八分音符的层层递进也不断强化了作品中水的“色彩感”。当然,拉威尔的节奏也是灵活多变的,比如他在呈示部巧妙的运用了64分音符来为乐曲提速,将呈示部的收尾部分快速推向高潮,直接切入展开部,这种用rapide打破原始拍点规律性的创作手法,就是要让欣赏者从慵懒的呈示部节奏中清醒过来,在聆听左手清脆小音符和跳音走句的过程中感受节奏变化所带来的水面细密水滴的波荡效果,迎接展开部的到来。
2.演奏技巧处理
对于静谧流水形象的处理,拉威尔采用了上文所述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走句以及琶音。这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手臂与手腕的用力均匀、稳定、灵活,同时手指也要轻轻触键,避免突兀强音的出现。手指在运力触键过程中,要表现的积极却不虚浮,要富于弹性、流畅且触键干脆,对触键的运力控制要求较高。因为流水以快速走句的线条条带式结构展现,所以就需要采用手指无缝密接弹奏来呈现。但是考虑到无名指与小指由于力量较弱很容易在快速走句过程中出现漏音或缺音现象,在练习时建议从慢练快速走句开始,平心静气的将手指力量均匀分布,亦或是采用挑换重心的方式来平衡无名指及小指的力量缺陷,让弹奏过程的触键效果更趋向于平衡。
在踏板技术环节处理方面,要根据水的变化来协调左踏板的运用,做好手指与踏板的协调统一。比如当表现水面波纹层层荡漾开来时,脚脱离左踏板后,手指的触键也要适当减弱,主动削弱音符的清晰度,从指尖演奏转向指腹演奏,让音色从清晰明丽变得温婉柔和,这种过渡有助于平衡在脱离左踏板前后音响效果之于作品所表达出的自然明暗差异,不会让乐曲的情感转换显得突兀和僵硬,而是形象的呈现水波荡漾开来的自然淡化效果。
三、《水中嬉戏》中水的喧闹艺术形象表现及演奏技巧处理
1.水的喧闹艺术形象表现
《水中嬉戏》的展开部在情绪表达上逐渐步入激荡,作品段落大起大落,对水的艺术形象表现也趋向于“喧闹”,织体变化越来越复杂。与呈示部一样,展开部的新旋律同样以颇具奇幻色彩的和声琶音作为开端,而且不断将乐曲声部推向高音区,节奏感更加紧凑。这种节奏速度上的变化也增加了乐曲演奏的紧张程度,两串激昂的十连音快速走句表现了水面荡漾与瀑布激流的剧烈形势,而曲子也通过力度走向高潮部分,开始描绘流水奔腾的喧闹场面。在展开部中,拉威尔充分的诠釋了水的力度与节奏感,比如在展开部的38~50小节,它的力度层次达到了,这种力度直接将乐曲推入到了再现部的华彩乐章(67~72小节),而且力度层次不减反增,但其力度变化却十分之快,例如在71~71单个小节中,就发生了从到的由极弱到极强节奏转换,让乐曲的再现部更加犀利干脆。
2.演奏技巧处理
相比于对呈示部中水的静谧形象诠释,展开部的水的喧闹形象在力度记号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变化,让乐曲演奏的情绪波动相当之大,而且这种波动是积蓄已久的爆发,转化速度快,正如呈示部到展开部的过程转变。在演奏极弱音时,要利用到左踏板的辅助来控制音量音色,从而体现音乐的波动层次感,而在左右踏板的配合方面也要显示出音响效果的坡度性变化,将水从静谧到喧闹的变化过程一点点呈现出来。
另外,在演奏中也采用了刮奏这一特殊技巧,它能在短时间内表现音区的变化,给人一种强烈的音响冲击效果。在作品中,刮奏主要表现为黑键刮奏,它的弹奏方式是右手除拇指以外的四指用力并拢,避免软弱无力而无法表现出水的喧闹效果,要用右手食指的外侧来实现触键,保持手指与琴键呈现30°夹角,然后由右至左迅速刮奏,并要确保刮奏过程中音符表现的连续完整性和力度均匀性,展现那种高山流水的流畅艺术特色。
结语
可以见得,拉威尔在《水中嬉戏》中所展现的是一个清晰灵动、亦真亦幻、有强有弱的演奏艺术境界。是他将古典式的奏鸣曲式继承了下来,并在弹奏技法上有所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了作品中演奏技法刚柔并济的完美融合。《水中嬉戏》也出奇的展示出了一种西方传统文化元素与东方神秘韵味意境的穿越性碰撞,用多变的演奏方式诠释了水的千姿百态,直至如今的古典乐曲艺术研究领域中都还具有着极其耐人寻味的深刻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