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海报在幼儿绘本游戏中的运用

2023-11-17 12:27唐家辉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幼儿发展

唐家辉

[摘 要]儿童海报是儿童结合教师支持、同伴榜样、个人思考等,对所表征内容整理加工后形成的过程性记录。幼儿喜欢涂鸦表达自己的想法,给绘本游戏儿童海报活动提供了基础;幼儿语言思维碎片化以及游戏活動的随机性,给绘本游戏儿童海报活动提供了实践价值。教师要从识“报”、配“报”、给“报”、读“报”、解“报”等方面探析儿童海报在幼儿绘本游戏的作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海报;绘本游戏;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0-0096-03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实践层面均有了很大转变,幼儿的游戏水平也有所提高。教师会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会理解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活动,还会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绘本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制作游戏计划书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游戏能力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幼儿绘制的游戏计划和真实的游戏相差甚远。其中,有大部分幼儿往往只能简单描述部分游戏过程或部分绘本游戏的内容,无法完整叙述,绘制的计划也是极度精简,计划书上无法及时且完整地体现生成的过程与结果。

为了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进行了创造性实践——指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画儿童海报。教师指导幼儿将游戏活动分成几个要素,将游戏的进程按顺序画在纸上形成儿童海报。教师指导幼儿根据儿童海报的提示,将零散的记忆进行合理地串联,结合图文的提示,较清晰、较完整地描述出来。这样的方法大大提升了幼儿的游戏水平。

儿童海报是儿童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动下,用动作、语言、图像、绘画、符号、思维地图等表征方式,记录、整理、分享、反思自己或同伴在生活中的问题困惑、探索发现、情绪变化、艺术想象、方法策略等过程的一种媒介,是儿童结合教师支持、同伴榜样、个人思考等,对所表征内容整理加工后形成的过程性记录。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情感,这是绘本游戏儿童海报活动的重要基础;幼儿语言、思维碎片化和活动的零散性、随机性也给绘本游戏儿童海报活动提供了实践价值。实践证明,借助儿童海报外显幼儿的思维过程,可以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有效地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

一、识“报”:让绘本内容发散成为游戏

如何培养幼儿的联想思维,让幼儿可以从一个关键点或问题出发,放飞思绪,一直是幼儿教师的难题。儿童海报活动的出现,为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生机。教师可以运用“描述性儿童海报”引导和帮助幼儿对联想思维进行可视化的处理,促使幼儿利用儿童海报进行思绪的延伸,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联想能力。

比如学习绘本《青蛙卖泥塘》时,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话题:“你会希望泥塘有哪些东西?”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进一步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画“描述性儿童海报”,让幼儿以事件为线索,使用多个泡泡进行创意性的过程记录:先在海报的中心位置画上一个“大泡泡泥塘”,再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边上分散的小泡泡里。幼儿的想法很多,有“大冰箱”“电视机”“漂亮的灯”“香喷喷的大蛋糕”“洋娃娃”等。 在“描述性儿童海报”基本构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一个小泡泡联想出一个支路,再次发散思维,并根据情况延伸至每一条支路。比如围绕“我家的大冰箱”,幼儿继续联想出“牛奶”“水果”“奶酪”“好多鸡蛋”等多条分支,进一步促进幼儿思维的扩散。

绘本游戏过程中,教师运用儿童海报的方式帮助幼儿打开了思路,这种“问题+绘图+发散”的思维绘图方式,很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让幼儿的奇思妙想跃然纸上。幼儿围绕绘本中的某个片段或完整内容展开游戏,以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材料、情绪等为线索,通过海报表征的方式让头脑中的思考过程变得可视化。教师指引幼儿尝试沿着某一个思路继续发散思维,使得幼儿的联想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序,从而激发幼儿无限的创造潜能。

二、配“报”:让绘本内容的理解更准确

实践发现,幼儿往往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会影响记忆,使幼儿无法从中习得学习的技巧。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绘本游戏,能够直观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运用“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引导幼儿进行绘本游戏。

比如,学习绘本《肚子里的肚子里的肚子里有老鼠》时,绘本中有:“小老鼠奇奇是个大贪吃鬼……吃了……1个西瓜、10个饭团、100根香蕉、1000个曲奇饼,还嗑了10000颗瓜子!”还有猫吃了老鼠、狮子吃了猫、蟒蛇吃了狮子等情节。游戏时,教师发现幼儿容易混淆动物的出场顺序,也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于是,教师帮助幼儿使用“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开展完整的、连续的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讲述边画一个个同心圆,中心的圆中画贪吃的老鼠,外圈是猫,再外圈是狮子,最外圈是蟒蛇。“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使得“吃进肚子”的画面清晰可见,有效帮助幼儿理解了绘本中动物之间的“包含关系”。

游戏过程中,儿童海报的运用有效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使得幼儿在趣味化学习工具的支持下,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提高了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为幼儿下一次的绘本游戏提供了方法积累。

三、绘“报”:让绘本游戏的过程更完整

儿童海报的特质与幼儿的思维方式非常契合。儿童海报主要有动作、语言、图像、绘画、符号、思维地图等,正好规避了幼儿接受能力有限、会书写的汉字较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性等困扰。教师在引导幼儿绘制儿童海报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问题和兴趣点,从探索、方法、策略以及发现这四个方面充分体现儿童本位视角;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不一样的学习支架。在幼儿掌握绘制儿童海报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之后,教师再逐步放手。实践证明,大班幼儿在掌握了“思维地图儿童海报”绘图法之后,还能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海报,如钟表海报、花朵海报、毛毛虫海报、泡泡海报、小手海报等。这些都是幼儿自己命名的儿童海报。

“思维地图儿童海报”的画法分四步走——定主题、画分支、关键词、绘画。比如学习绘本《老鼠嫁女》时,幼儿认为故事里有5个人物,必须绘制5个分支,他们还认为5个主人公一个比一个厉害,但是最后又绕回去了,5个人物就像教室里的时钟一样不停转动。于是他们将5根“长针”连接起来,在“太阳”和“云”之间画上了箭头表示“更厉害”的意思。最后,幼儿在长针之间画上“厉害”的表情图画,还为它命名“钟表海报”。像这样幼儿自制的儿童海报有很多,为自己设计的儿童海报命名也是一件让幼儿乐此不疲的事。幼儿在绘图与命名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在绘本游戏过程中运用儿童海报,不仅是用一种灵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所思所想,同时能发散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单一认知,从其布局、构图、名称等方面展示出幼儿独特的眼光与思考。绘本游戏的过程就是创作与架构的过程,所获得的知识也由隐藏到显现,思维也从零散到系统,形成了清晰的思维网络。

四、读“报”:让绘本游戏的语言更丰富

绘本游戏配上儿童海报,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儿童海报不仅是一种教学或认识手段,而且是一种知识和对象的新的存在方式,它是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 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其中,“反思性儿童海报”则融合了文与图的表达,在思维与表达过程中搭建一座桥梁,将所思所想进行整合,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幼儿可以围绕绘本的某个片段或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在表征与交流的过程中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事物间的关系,实现对绘本的理解。

幼儿在自主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以其当前认知还不能完全读通读懂的绘本。此时,教师使用“反思性儿童海报”,引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并共同探索。

比如,学习绘本《长长的影子》时,绘本中有:“这里这里,好阴凉好舒服,一条长长的影子……一条长长的影子,是在这里哇,一点儿一点儿影子变短了,更短了,呀,影子悄无声息地躲了起来。”幼儿在自己看图或听教师讲述绘本时常常陷入迷茫:影子原本长长的,为什么变短了呢?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叠在一起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并且尝试解决自己解惑。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通过观看太阳的纪录片、外出体验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索,以符号与图画的方式记录并分享自己的见闻,从而完整地理解绘本内容。

利用“反思性儿童海报”,教师敏锐地捕捉儿童海报创作中体现的创造性探索,用图辅助幼儿表达,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开拓了幼儿的眼界,同时也为幼儿的艺术表征积累了经验。

五、解“报”:让绘本游戏的空间更开放

绘本游戏具有较大的创意空间,教师可以选用多种儿童海报活动,帮助幼儿找到创新游戏的切入点,让幼儿收获更多的创意和丰富的想法。

比如绘本《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幼儿学习绘本的过程中,教师提供幼儿熟悉的“描述性儿童海报”和“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根据内容自由分成了两组,每一个小组创编海报的兴趣点不一样,如A组幼儿选用“描述性儿童海报”,将《比尾巴》改编成了《比耳朵》,他们觉得这个儿童海报很适合。B组幼儿选择了“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他们把很多的动物编进了游戏里:谁的尾巴长——除了猴子之外,还有马、大象、鳄鱼等;谁的尾巴短——除了兔子之外,还有仓鼠、考拉、熊猫等。每一个问题都延伸出了多个分支,成了幼儿的思维线索,不断拓展和延伸。

同一本绘本有不同的解读与游戏方式,不同的儿童海报则完整地记录了不同幼儿对绘本内容的整理、分享、反思的结果,是儿童深度学习的体现。一“报”多用或一本多“报”都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问题意识与好奇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基于生活的艺术想象力,促进社会合作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

儿童海报的内容以“1+N”的形式进行设计:“1”指教师用流程图、思维导图或主题网络图等形式呈现主题活动;“N”指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N个问题。儿童海报的创作主体是幼儿,海报内容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呈现的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以及发展水平不同,儿童海报的制作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提及:“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因此,儿童海报的呈现方式应是多元的,教师要突破固化思维,由平面创作转为立体创作,给予幼儿更多的展示空间,如连环画式、折页式、屏风式,等等。教师也可以借助不同形式呈现儿童海报,如不同规模的展览、不同时长的展览、不同形式的展览等。

总之,儿童海报在绘本游戏中的运用,就像一粒种子在孩子心中自然生根发芽、变高变大,为幼儿的游戏带来了新奇感和兴奋点,促進了幼儿语言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儿童海报也可运用到幼儿的生活之中,激发幼儿的内驱力和发散性思维;凝聚合力,促进幼儿探索兴趣;创新活力,实现儿童自我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羌轶君.五化可视:基于思维导图的童谣游戏创编策略[J].早期教育,2022(35):20-21.

[2] 高甜,王海英.儿童海报:基于儿童立场的主题墙变革[J].早期教育,2022(14):10-12.

[3] 爱德华兹,甘第尼,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幼儿发展
音乐,幼儿成长道路上的灯塔
浅谈环境创设中教师的作用
游戏对幼儿教育及幼儿发展的价值探讨
环境艺术与幼儿互动的重要作用
以游戏化促幼儿节奏发展
试论幼儿发展评价的指导策略
攀爬活动对幼儿发展作用研究
废旧创美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研究
幼儿园区角活动质量与幼儿发展的相关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