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鑫鑫
2023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为:“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显而易见,这则材料非常有亲和力,考生在写作中基本上不会出现审不清题或者无话可说的情况,可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高考试卷作为最为规范、最能考查语文核心素养的试卷,其实对我们开展日常教学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2023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对我们开展写作教学带来了哪些启示呢?接下来,笔者就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关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辨能力
高考考查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语文核心素养”是尤为重要的。在命题人的眼中,同一张试卷,用相同的尺度来衡量,分数的高低往往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强弱是成正比的。就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而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上,体现在谋篇布局的合理、严谨、精巧上,体现在说理的透彻、清晰、有逻辑上,体现在立意的独到、深刻、新颖上……
在“思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注意谨防学生“把路走窄”。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涉及“体育的强与弱”,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涉及“围棋中的本手、俗手、妙手”……“思辨能力”本就是高考作文题考查的重点。学生要从材料中看到强与弱的对立转化、辩证统一;明白重视本手,方得妙手,反之则成为俗手的道理。显而易见,2021年、2022年的作文题对“思辨能力”的考查是直截了当的。因此,网络上有了“二元思辨”“三元思辨”的说法。从“二元”到“三元”,从“三元”到“四元”……这种类型的作文题在各地的模拟题中俯拾皆是,甚至有些地方的试题中还出现了“五元”。这种只重视命题形式而忽视其核心要求的押题方式正是我们要避免的。“二元”“三元”乃至“四元”“五元”的思辨是思辨,但思辨并不意味着材料中有几个“元”就从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很机械,而真正的思辨是灵活的,是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印刻的。
以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为例。从表面上看,这道题目中的材料和2021年、2022年新高考Ⅰ卷中的作文材料大相径庭。这道题目中的材料只涉及一个“元”,那就是“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是有力量的”是一个总结句,也给出了一些暗示。前面呈现的关键词都是“好故事”,而总结句里的关键词却变成了“故事”。一字之差,一定不是命题人疏忽了,而是他刻意埋下的“思辨的种子”。好的故事可以……好的故事可以……这样的分析,一定会得到“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结论,但为什么不用“好故事”而用“故事”作结呢?是不是“坏故事”也有力量?“坏故事”的力量又是什么?另外,“好故事”的“好”到底体现在哪里?是故事的主题足够深刻,还是叙事的技巧足够高超?“故事”又是什么?只有思考了这些问题,学生的思路才能得以打开。
如果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只停留在“好故事是有力量的”这单一的命题上,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乏新意、没有深度。将事例堆砌在一起,随便举出几个例子就能凑满800个字。然而这样写作是难以得到高分的。就这则作文材料而言,想要写好文章并非难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故事”入手进行思辨。“故事”,既可以是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让我们对太空心存向往;也可以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比如从秦朝覆灭的往事中汲取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以此表达“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观点。接着,用辩证的观点谈有一些故事可能也很精彩,但未必有积极的意义。之后,谈“坏故事虽有力量”但不是我们所应选择和关注的,再论述“真正的好故事应该是怎样的故事”。最后,从“知”与“行”的角度谈既要聆听好故事,又要讲述好故事,更要创造好故事。这样,文章的内容才能变得丰富起来,“我”的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要关注其他考区的经典试题
我们要树立“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的观念。例如,2023年四省联考的现代文阅读Ⅰ和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虽然都有5道小题,但在题型的设置和文本的选择上都有了变化,而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Ⅰ的文本和2023年四省联考所选的文本有一定的相似度。可见,关注其他考区的经典试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我们从2023年四省联考的试题中看到了一些新动向,便不可不为之做一些准备。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不同类型的文本,在无形中帮助其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从今年高考作文的备考来说,学生如果能够关注到2021年、2022年这两年天津卷的作文题,在应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时也会更得心应手。2021年天津卷作文题中的核心词是“纪念日”,2022年作文题中的核心词是“寻常烟火”,材料中的关键句分别是“纪念日是岁月的注脚”和“寻常烟火是美景”,这都为学生留下了思辨的空间。比如,为什么寻常烟火可以成为美景?学生在思索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意识到:只有国泰民安,寻常烟火才有绽放的可能。
同样,关注其他考区的经典考题并不意味着要引导学生机械地刷题,而是要从中发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机会,思考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有遗漏,是否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毛主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指导学生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很重要的信息。
三、要关注生活和教材
“教考衔接”不是一句空话,“情境化考查”也不是一句空话。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并不难,学生都能写出文章来,但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使文章脱颖而出就比较难了。“故事是有力量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对“文化自信”的呼应。可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关注生活,不能把“文化自信”这四个字当作简简单单的符号。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有论述,“学习强国”的平台上也有“让中国精神挺立于世——深刻理解文化之魂”“文以载道,史以鉴今”等专题。这些好的素材,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重视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教材。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Ⅱ有写文学短评的要求,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忽视的。其实,每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都值得我们留意。比如,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出自《增广贤文》)。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帮助学生深刻地體悟前人的智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又如,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导语为“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同样的,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把这样一些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句子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写作教学之路漫漫,我们应当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