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红
新教材要求教师从“教”转向“导”,并以教师的“导”促使学生的“学”走向“自主”和“深入”;而单元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单元主题的重要媒介。那么,如何发挥出教师“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逐“点”分析、大量灌输的教学模式,走出“教”的藩篱,关注“学”的需求,找到“导”的最佳路径。
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单元编排体例来看,每个单元都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互关联、前后呼应,不仅体现了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任务群所指向的单元学习重点,而且对语文教师整合单元内容、发挥“导”的作用提供了便利。然而,就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看,尽管有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性,但常常“先入为主”,不能将单元学习任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事实上,教师在明确了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后,可以尝试创设教学情境,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展示出来。那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自觉地回到本单元的文本中,去自主阅读和鉴赏,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下面,笔者以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作具体的说明。
一、创设教学情境,布置“大任务”
该单元为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单元的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悲剧意蕴,认识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撰写演出本、人物小传、观演评论,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本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指向对戏剧作品的理解,第二个任务指向对戏剧的排、演、评,第三个任务指向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三个任务虽然相关联,但并不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导”来整合三个任务,设计出一个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大任务”。
对此,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不仅可以读出来,还可以演出来。我校即将举办第一届校园戏剧文化节,高一语文学科组的老师们准备开展以“心怀悲悯,坚守良知”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比赛,以此鼓励同学们阅读经典戏剧,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如果你们是班级内最具人气的小组,即将代表班级参加校园戏剧大赛,你们会带来怎样精彩的表演?
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布置这样的“大任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带着任务去阅读本单元的所有文本。将单元学习目标中的能力要求外化为具体的情境化的戏剧表演,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去阅读课文。
二、展示活動评价表,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那么,结合单元任务,我可以设计一个能指引学生“学”的评价表,让这个评价表发挥出“导”(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的作用的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戏剧单元为例,教师制定了包含以下项目的话剧表演评价表(表1):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在学生表演时才会使用评价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评价表先展示出来,用于指导学生的表演,让他们在学习时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
三、借助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在评价表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什么是“戏剧冲突”?如何演好“角色”?什么是“潜台词”?怎样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能提出问题,恰好说明他们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意识。此时,教师可以见机行事,为他们搭建“学习支架”,如借助微课视频帮助他们理解戏剧冲突、台词和潜台词,又如提供相关论文、研究资料、戏剧表演视频等帮助他们初步感知作品的美,掌握鉴赏戏剧的方法……
除了提供知识类和方法类的“学习支架”,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表2),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指引学生顺利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通过梳理剧情、搜集人物的基本信息来感知戏剧的主题;通过抓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表情、语气、语调、心理活动等,感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通过揣摩人物的潜台词,探究其内心的情感……
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布置一些具体的写作小任务,如让学生写人物小传、创作演出台本、记录观看戏剧或表演戏剧的感受等。在完成这些写作小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揣摩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探究人物在不同情境下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了解。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教”转为“导”,以“导”促“学”,在教学中提供各种“道具”和“图纸”,激发学生踏上“寻宝之旅”,巧用各种“道具”冲破重重“关卡”,最终找到文学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