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松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山东淄博 255000)
小儿脑瘫是指受孕至婴儿阶段的脑发育早期,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以运动协调困难、肌张力异常为主要特点,患儿常见症状为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及生活质量[1]。痉挛型脑瘫为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全部脑瘫的60%,肌肉痉挛、运动笨拙是其主要表现,患儿预后各有不同,部分患儿可恢复部分甚至全部运动功能,也有部分患儿需长期进行康复治疗,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2-3]。目前,西医治疗痉挛型脑瘫以语言、智力理疗等康复训练为主,加以针对性药物干预,整体效果并未达到临床预期,仍需寻找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法[4]。针灸、推拿等均属于中医特色疗法,随着传统医学的推广及应用,其在神经内科、骨折等多种疾病中均有应用,并展现出一定优势,为痉挛型脑瘫治疗提供了新选择[5]。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为对象,探讨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循经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痉挛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收治的90 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6]中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2)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智力障碍、肌力异常等;(3)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级Ⅰ~Ⅲ级;(4)首次采用本研究治疗方案。排除标准:(1)伴有传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2)暂时性正常小儿运动发育迟缓;(3)其他类型脑瘫;(4)伴有遗传代谢性疾病;(5)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中枢运动障碍。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5 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3.71±0.68)岁;体重9~24 kg,平均体重(15.58±3.74)kg。观察组:男19 例,女26 例;年龄1~5 岁,平均年龄(3.65±0.62)岁;体重9~22 kg,平均体重(15.39±3.8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年龄实施针对性康复训练,训练期间可使用肌肉松弛药物、脑神经营养药物、补充维生素等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进行控制关键点训练,训练方法为上田法、Bobath 法,即对患儿的头部进行控制,诱导实施翻身、坐位、正确爬行、站立及行走等锻炼;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主要采用Vojta 法诱导反射性翻身及腹爬运动,并辅以Bobath 法抑制异常姿势。每次训练1 h,1 次/d,连续训练3 个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循经推拿。(1)醒窍通督针刺法: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头针取四神聪、神庭、前顶、百会、本神、脑户,使用一次性毫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使患儿头部有紧胀感,留针30 min;体针取关元、足三里、太溪穴,顺其经络方向斜刺,快速捻转,留针30 min。每周治疗4 次,治疗20 d 后休息10 d,共治疗3 个月。(2)循经推拿:先从头颈部开始,自颈后枕骨下段沿着左右两侧斜方肌外缘向下直至肩部进行推拿,自颈后枕骨下段正中开始沿颈椎棘突向下至胸椎进行推拿。随后患儿仰卧于治疗床,搓摩肋胁,按揉腹部,对四肢进行捏、按、拿、扌衮手法,挛缩肌肉以弹拨手法。完成后变更成坐位,以按、揉、点、摩手法对风池、百会、太阳、天柱、哑门、络却进行推拿。1 次/d,5次/周,共治疗3 个月。
(1)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患儿治疗后肢体僵硬、共济失调等症状显著改善,肌张力改善超过2 级为显效;患儿治疗后肢体僵硬、共济失调等症状有所改善,肌张力改善超过1 级为有效;患儿治疗后肢体僵硬、共济失调等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肌张力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比较两组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肌肉痉挛使用Ashworth 痉挛量表[7]评估,总分0~5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肌痉挛越严重。运动发育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8]评估,内容包括坐位、翻身、行走、站立、爬跪、跑跳等,总分0~52.8 分,评分与运动功能呈正比。(3)脑血流速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使用美国Medsonie TCD 检测仪探测患儿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 评分、GMFM-88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GMFM-88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Ashworth 评分低于对照组,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者肌肉痉挛、运动发育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者肌肉痉挛、运动发育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ACA、PCA 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CA、PCA 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者脑血流速度对比[(),cm/s]
表3 两组痉挛型脑瘫患者脑血流速度对比[(),cm/s]
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大部分在出生时便已存在神经系统相关的缺陷,严重宫内缺氧、早产、新生儿脑膜炎等均会造成脑损伤,引发骨骼肌舒张受损、运动障碍、发育迟缓等脑瘫症状。痉挛型脑瘫若未及时治疗,患儿症状将逐渐加重,可对患儿正常发育及运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儿丧失自理能力,对患儿家庭及社会均可带来较大负担[9]。目前,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以康复训练为主,辅以脑神经营养药物、肌肉松弛药物等,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见效缓慢,且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干预中,需不断改良创新干预方法,以提高整体效果[10]。
传统医学中并无痉挛型脑瘫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纳入“五迟”“五硬”范畴,病位在脑,累及四肢,先天形神不足以致脏腑失衡、痰瘀血逆、经络不通,治疗当以通督益智、醒脑开窍为基本原则。醒窍通督针刺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改善头皮运动区域脑血流灌注,激发神经细胞功能活动,促进神经细胞修复,且还有调节脏腑的作用,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使患儿肌张力改善[11]。循经推拿也是重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拍打、捏揉等手法对经络进行刺激,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速度,缓解脑瘫相关症状,促进患儿恢复。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循经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或许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GMFM-88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Ashworth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循经推拿治疗效果较好,利于减轻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分析其原因为:醒窍通督针刺法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可调节全身阳气,促进经脉通畅,使脑络有所荣养,达到健脑窍、宁心神、调中气的作用;循经推拿是利用祖国医学传统推拿手法,按照经络的走向进行推拿,遵循经络、组织、穴位的规律进行治疗,是一种较为专业的手法,可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疏导经络系统及脏腑功能,协调阴阳,促进组织细胞代谢,恢复生理各项机能[12];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循经推拿可起协同作用,改善头皮运动区域脑血流灌注,使微循环改善,激发神经细胞功能活动,加快患儿神经发育,改善肌张力。
综上所述,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循经推拿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减轻肌肉痉挛,促进运动发育,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