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洪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全面培育的思想。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与全面培育相关的五育并举应运而生,这一举措的指出使广大教师重新审视课程改革方针。高中生正处于发展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良性的学科教学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大学生活。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分析新时期教育思想并践行“五育并举”精神,对数学教学模式做出全面优化与改革,促使学生在获能长知的同时全面发展。文章将从“五育并举,德能同行”的角度切入,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学问题
在新课改目标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各年段各学科教师应当主动追求的育人总目标。随着高考命题标准的改革,众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始盲目摸索,“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思想的出现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数学教师也可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方针中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此高效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五育并举 德能同行”的内涵概要
“五育并举”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同步教育;德能则融合了德行与才能;“五育并举 德能同行”的内涵是指德智体美劳教育模式与德能教育的共同进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论是渗透德、智、体、美还是劳,都不能忽略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引导,应当保证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习惯、思想、人格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培养。由此所述,“五育并举 德能同行”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所以数学教师需要面向学科特点和实际学情,在教学实践中端正教育思想,科学贯彻五育并举方针,为未来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
二、把握问题根源——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链接热点,以德添德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德育的核心便是思想教育,其目的则是帮助学习者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从而对其他育起到导向作用。纵观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多数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常常采用灌输法强制性要求学生记忆某个公式、概念,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但脱离了德育,而且学习质量也停滞不前。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照本宣科,善于链接时代热点,以时代背景下的热门话题有效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在别样的数学题材中主动发展德行。
以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九章“随机抽样”为例,本节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三种抽样的概念及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三种抽样的分类应用以及异同点。当学生初步掌握了“简单随机抽样”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出当前的核酸检测行为,面对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各地都投入紧张的战疫中。在其中,各族青年冲锋在前,踊跃参与为人民进行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于是,教师便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基础分析核酸检测混检行为中运用到的簡单随机抽样方式,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简单随机抽样中不放回抽样的本质。与此同时,点燃学生内心的社会担当意识与爱国情怀。之后,教师还可以陆续引出北京冬奥会中调取运动员年龄的事件、央视调查观众对某个节目喜爱程度的事件等等,使学生在分析应用的过程中树立正向的思想觉悟。
(二)应用网络,以智益德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单单是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更是降低了一些抽象性知识的难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那么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突出知识本质,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彰显出创新意识,由此在优化智力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以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五章“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本节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五点法”画出正余弦函数的简图。显然,纯理论的讲授法无法满足本课教学需求,所以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比如,教师应用课件出示在长度为2π的区间(如[0,2π],[-2π,0],[2π,4π])上的正弦函数图象,以视频演示图象平移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智能化情境中感受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在直观的视频的帮助下,学生很快能够认识到周期现象、描点法及周期函数的意义。这样一来,学生便亲历了知识难度的降低,由此也能主动领悟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正弦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后,教师还可以引入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以对照类比的方式展开自主探究,从而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类比能力。
(三)架构生活,以体辅德
著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被社会各界所倡导,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最终回归于生活。为了避免体育教育与数学课程的生硬结合,数学教师则可以利用生活素材作为两者的纽带,由此自然巧妙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体育与德育,从而增强学生的锻炼热情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以高一数学必修二第十章“随机事件与概率”为例,在学习“样本空间”时,教师可以引出射击比赛事件(例:射击靶3次,观察各次射击中靶或脱靶情况),引导学生在体育赛事中分析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在讲到“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时,教师再次以选择题的形式引出生活素材。比如,某人打靶时连续射击两次,与事件至少一次中靶互为对立事件的事件是什么。由此促使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分析判断;在涉及方差内容时,教师继续以射击比赛为素材:甲、乙两名射箭运动员射中目标箭靶的环数分布列,如表所示。
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出甲乙射箭的平均环数,并在此基础上从平均值的角度对甲乙两人的射箭水平作比较……在整章教学中,教师始终贯穿了体育射击素材,以体育赛事作为实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认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促使学生在数学化的体育素材中感受到体育比赛的趣味,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明晰本质,以美化德
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德育教育的深层体现。美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情感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理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美育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促使学生提升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能力。
纵观整个阶段的数学课程,不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公式、数学图象,均蕴含了数学知识的美。以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课程的自然美。比如,教师以日常选课作为例子(如班里选生物的有10人,选政治的有8人,既选生物又选政治的有5人),其中选了生物与政治的学生则为交集,通过实例引入,数学概念将会形象化,从而突出了数学的自然美。再以第三章“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为例,函数代指对一类关系的总结,有些函数的单调性是递增的,有些函数单调性呈递减趋势,所以不同的函数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函数的表示方式与对应的图象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同时感受数学建模思想的运用,从而形成别样的美育课堂。
(五)融合实践,以劳树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需求,那就是希望自身成为一名发现者和探索者。”数学实践活动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内心需求,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渗透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创造,并深入感悟亲身实践得来结论后的来之不易,由此点燃内心的劳动意识与良好德行,从而使整个教学的过程充满活力。
以高一数学必修二第八章“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为例,本章內容深入考察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质,教师可以引入趣味的实践操作。比如,在讲到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时,教师依照学生以往的数学成绩、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思维意识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水平相当的异质小组。在分组结束后,教师为每组分发“剪刀、硬纸板”等工具,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浏览教材并总结三种立体图形的概念,在明确了各自的特点后,各小组成员一起动手制作完成三个模具。在此之后,教师鼓励各组自主分析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式……动手操作难免会有失败,学生会在一次次的反复调整中制作出最终的模具。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促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展开数学探究,从而巧妙地融合了数学、德育、劳动教育。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指向核心素养与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不仅要遵循“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要求,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定期做出教学调整,由此逐步为数学课程带来活力,使学生在新型学习模式中逐渐转变为素质与能力并行的崭新形态。
参考文献:
[1]潘紧珠.浅析在数学课堂渗透五育的实践与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0).
[2]吴海燕.育人为本 创新引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数学学科的深入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7).
[3]吴彪.浅谈如何把立德树人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21(18).
[4]韦国亮.“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