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林, 齐 勇
(北京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6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 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1年3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2022年4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要注重方式方法,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老师要用心教, 学生要用心悟, 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2022年7月25日,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善用社会大课堂. 这些重要论述及文件增强了思政课课程的时代感, 重塑了思政课教学新形态, 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 为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 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指引下, 思政课实践育人能够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因此, 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维度,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提出, 既是增强思政课课程时代感的需要, 又是重塑思政课教学新形态的需要, 还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实践是内化知识的主渠道, 也是理论通往实际的重要桥梁. 随着时代发展, 青少年所处的学习空间与成长发展轨迹也发生很大变化. 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也应与时俱进, 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大思政课”理念下,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通过拓展社会课堂, 能够在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深入挖掘育人元素, 并将其整合运用, 从而建设“大课堂”, 实现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的深度融合, 让受教育者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脉动、理解国情民情, 从而增强思政课课程的时代感.
在“大思政课”理念下, 思政课能够统筹学校、社会和网络等多场域育人功能, 搭建“大平台”,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建共享. 通过搭建“大平台”, 高校思政课从整体上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资源限制, 能够在学校、社会和网络等多场域开展实践育人, 拓宽课程视野, 实现由单向度到立体化的全方位发展, 重塑思政课实践育人新形态. 受教育者在多个育人场域接受实践教育、获得实践成果, 有助于强化实践能力与价值认同、锤炼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 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
“大思政课”能够善用“大资源”, 深挖鲜活的实践与生动的现实.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要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 开发利用实践资源, 将秀美的山川河流、灿烂的历史文明、多彩的民俗风情、伟大的历史成就等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纳入思政课, 使其成为具有教育效力的思政课资源,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将鲜活的实践与思政元素相融合, 有助于受教育者在内化理论的同时, 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不再局限于单向度教学, 实现了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的多向度发展. “大思政课”要求更高, 上好高校思政课, 必须把握关键环节, 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 不仅需要理论支持, 更要经过实践检验. 实践不仅是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 还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 在“大思政课”理念下, 高校思政课要突破场域限制, 建设“社会大课堂”, 以更宏阔的视野、更丰富的资源开展教学, 从而破除以往高校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交织相融, 充分运用好学校与社会提供的实践教学基地. 例如, 可以通过组织理论团开展宣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调研等, 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高度概括, 对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大思政课”深扎社会生活的土壤, 有助于受教育者真正参与“社会大课堂”, 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悟所学理论知识, 进而形成内生动力, 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 促进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性良性互动, 是“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制定实践教学目标、统筹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等多项重要任务, 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要用好“大平台”, 实现师生多场域的有效互动, 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要创新教学载体样态,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元场域, 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校内实践活动、校外社会见习、线上交流实践, 增强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获得感. 另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要改进互动交流机制, 创设开放式、交互式、包容式学习合作交流机制, 搭建交流大平台, 引导受教育者分享实践心得, 使其生动的社会实践感悟能够在分享交流中进一步深化.
建设“大思政课”, 应统筹好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 “大思政课”的提出, 是对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的具体诠释. 高校要不断推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动机制, 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丰富育人资源[3]. 高校思政课要聚焦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 充分挖掘生动的实践教育资源. 例如, 可以打造能够行走的思政课,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专题社会实践基地, 使大学生们获得“沉浸式”体验、参与式学习.
教学内容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有助于讲好实践育人“大故事”, 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 要坚持拓展教学内容与丰富实践形式相结合, 把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深度, 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运用理论深入剖析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还原事物本质, 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另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透彻说理,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践案例将深奥复杂的理论透彻阐释, 增进受教育者的理论认同. 此外, 高校思政课要做到生动鲜活. 教师要能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阐释教学内容, 搭建理论与实践互通的双向桥梁,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知、增进理论认同.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能够实现育人资源的深度整合, 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作为主体的人, 必须关注学生的教育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明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方面, 要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推荐机制. 例如,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将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时政素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模拟真实情境, 让受教育者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实践, 努力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另一方面,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会以差异化、立体化的视角看待学生, 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明确其个人需要, 因材施教地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 思政课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性别、年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所属专业、地区等信息, 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偏好“下菜单”[4], 通过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 明确自身所担当的使命.
思政课是高校学生接受系统思政教育, 通过学思践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以实践、辩证、发展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课程[5]. 在“大思政课”理念下, 高校思政课要拓展实践教学视野, 构建实践育人“大课堂”. 高校在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大课堂”的过程中, 应以校内大课堂提供正面价值引领, 为社会大课堂注入正能量. 一方面, 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 营造铸魂育人的校园实践氛围. 通过打造各类校园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校园实践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认识. 另一方面, 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课汲取资源、开展活动、检验实效的重要空间场域, 高校要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思政课. 一要坚持“引进来”, 把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引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 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 灵活运用社会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和热点事件, 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 二要坚持“走出去”, 将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在广袤的社会实践中, 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丰富形式中厚植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三要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
“大思政课”要统筹校内校外实践育人场域, 搭建思政课实践育人“大平台”, 通过深挖散落于各个场域的“大资源”, 科学进行课程设计、开展社会实践, 从而上好“大思政课”. 高校要积极推进“校、社、网”联动, 统筹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现实资源、线上育人资源、校外师资力量等, 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 一是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6]“大思政课”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资源, 以“四史”学习为核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青年学生能够在认识历史规律的同时把握时代大势, 在汲取历史力量的同时传承伟大精神. 二是要拓宽视野, 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挖掘实践育人资源. 比如,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伟大抗疫精神、党史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纳入教学, 用好乡村农田、工厂社区、展览馆、博物馆等校外实践教育资源, 建设“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 构建特色化、立体化、长效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认知、增进行为认同. 三是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共建共享网络云平台. 高校要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建设, 打造“大思政课”信息平台. 四是要积极引入校外名师进课堂, 用好社会“大师资”. 要鼓励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和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走进高校, 为大学生讲解形势与政策、传授实践经验、传递时代精神, 共同讲好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