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高校教育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了解与学习大学英语知识过程中可以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丰富其人生品格。加之高校教育应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视为最终发展目标和改革创新目标,将思政教育融入于教学各个环节中,发挥良好的协同发展效应,且课程思政对高校英语,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备积极指导作用与现实价值。[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加快了文科专业教育的革新速度,新文科教育理念也随之产生。在新一轮科学技术改革、产业改革过程中,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等)也影响着大众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协同探索与推动文科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健全新型学习体系,培养出一批批创新型优秀人才,已经是面对新挑战、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群体逐渐演变为“Z世纪”(即200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群体),在此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和其他群体在思维意识、消费理念、发展动机等方面均存在较多的差异性,所以需切实掌握与了解此群体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可以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有利于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宗旨的延伸物质,主要是指以专业课程教育为基础,促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精神领域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最终实现“育德”“育才”密切结合的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主要包含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两个基础概念,二者具备一定相似性与差异性。立足于本质层面来讲,二者均属于思政教育理论范畴之中,是在思政教育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且在教育伦理层面中也存在相似之处,均是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视为重心,推动高校学生道德素质以及伦理品质均能够有效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在伦理道德层面中的具体要求。[2]然而,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层面中具备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课程思政教育定义具备隐藏效能感,教师需使用无形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对其精神品质进行高效洗礼,提高其思想情操。但是,思政课程教育定位具备显性特点,教师应该制定细致化的方案,旨在最大限度使用课堂授课渠道,清楚直白地宣传相关思政原则,传播与发展爱国主义优秀精神。[3]另外,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资源、思想政治内容方面具备明显的不同之处。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处于深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课程思政对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与内容,是改革目前主要面临的发展课堂,且课程思政也对高校英语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使命。思政内容和高校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主要指的是英语专业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内容密切结合,且将单纯的教育教学活动演变为人力教育教学资源,旨在推动知识高效传播、思想教育协同目标的顺利实现,促使学生能够在高校英语思政教育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思政学习的愉快性,最大限度发挥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立足于高校英语思政教育现实情况而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未切实认识到专业教育联合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此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对课程思政理解程度长时间停留在指导性文件之中,没有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造成高校学生难以感受到思政学习的规范性、系统性,不利于提高其思想层面的认知。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在于协同开展工具性、人文性等教学活动。在学习英语知识环节中,学生能够开展全方面、规范化的学习与交流,培养与加强其英语基础技能(如听说读写),且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好英语各项技能的学习优势,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相关国家的多元化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增加其英语知识储备量,扩展其英语学习视野。[4]然而值得重视的是,英语国家文化在多个方面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区别会对学生“三观”带来深层次的影响。另外,高校英语教师需重点关注课程思政的改革升级状况,将思想政治内容和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有机联系,促使学生在了解与掌握英语基础技能环节中,不仅能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以及历史知识等,还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信仰,主动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学生对于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牢牢守护自身文化底线。此外,在大思政时代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该坚持立足于英语教学层面,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英语课程是教学的基础科目,在课程思政层面中需优先实施改革,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不断拓展与丰富教育内容,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信仰,增强其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随机选取某校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具备以下特点:其一,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思政课程学习经验,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研究能力;其二,英语课程学习时间固定,被试者拥有较多的接触思政教育项目的机会,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活动;其三,受试者具备合理的英语学习需求,具备提高个人英语技能及英语素养需求。[5]主要应用两种问卷检测量表,即学习动机策略检测文件量表和学习态度调查问卷量表。其中学习动机测量具备较多检测方式,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主要使用学习材料动机调查评估量表(Instructional Material Motivation Survey)。测量工具主要使用课程网络调查问卷量表(Course Internet Survey),均限制在ARCS模型中(其中主要涉及注意力(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度(confidence)、满意度(satisfacion))。学习动机检测问卷量表主要适用于学生个人学习动机、个人规划学习检测等主要评估方式之一,立足于多个心理学层面上,依次是期望(expectation)、价值观(sense of worth)以及情感因素(Emotional factors),使用此问卷调查方式能够了解与分析学生个人学习动机。有研究表示,[6]尽管学习动机检测量表通常使用于常规教育手段基础上学生动机研究方面,然而该量表也可使用在先进手段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中。所以该问卷具备良好的内部、外部信效度,被广泛应用在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过程中。所以,本实验使用学习动机问卷检测量表来获得相关研究数据。[7]学习动机检测问卷量表主要涉及动机部分和学习方式部分。其中,前者涉及31个检测项目,主要评估与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价值观,评估其对英语学习技能的掌握度与了解度、考核环节中的消极心理情绪。学习方式部分主要涉及31个评估项目,能够有效评估认知策略及认知策略的运用效果。另外,学习方式部分还包含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资源管理效果相关内容。[8]原本调查问卷主要涉及81个评估项目,为了顺利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使用问卷的动机评项目。[9]第二问卷调查量表主要是针对学习态度而言的,涉及34个评估项目,包含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17个评估项目)、课后学习态度(17个评估项目)应用五点利克特量表,每个评估项目涉及五个不同选项,分别是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以及很同意。[10]
对350名学生均实施问卷调查,分别填写学习动机检测问卷量表、学习态度调查问卷量表,在清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计340名。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研究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依次研究与分析量表的信效度。针对学习动机检测量表中包含的价值观念的信效度可知,价值观项目Cronbachsa等于0.956,可见,评估项目与项目具备一定的关联性,且量表具备高度的信效度。按照巴特利球度检验结果以及KMO检测结果对价值观14个评估项目进行评估,其研究结果表示,巴特利特球度检测观察数值为3155.2,自由度大约为91,明显性靠近于0。表示检测项目与项目之间具备明显的相关性,且KMO等于0.743,表示问卷评估项目能够有效进行因子分析活动。同时,在对学习动机检测问卷量表中期望值信效度评估而言,通过统计学方法检查可知,期望值环节中12个评估项目的Cronbachsa等于0.824,表示评估项目具备良好的一致性,信效度良好。研究分析结果表示,巴特利特球度检测统计数量值为301.5,自由度大约在3,显著相关性明显靠近于0,结果表示评估项目之间具备明显的相关性,且KMO等于0.893,表示该评估量表能够适用于因子分析。另外,在对学习态度调查问卷检测量表中涉及的学习行为相关内容的16个评估项目信效度可知,通过验证,价值观评估内容中16个项目Cronbachsa等于0.991,表示评估项目内部之间具备较高的一致性、信效度。按照巴特利球度、KMO检测结果中涉及价值观评估的16个项目,研究结果表示,观察数值为313.6,自由度大约为89,明显性靠近于0,表示评估项目与项目之间具备良好的相关性,且KMO等于0.985,可使用于因子分析。
学习动机检测问卷量表中涉及价值观项目,其中主要涉及内生性、外生性目标导向,其中的内生性目标导向主要指的是学生对某一项学习任务的动机感知、原因感知。结合数据研究结果,分数最大值为“高校学生愿意对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钻研与学习”,M等于6.28、SD等于1.441;“高校学生可以在英语课后作业中了解到思政内容,尽管课程考核分数较低”,M、SD依次为6.12、1.329。同时,有部分学生表示“思政类英语阅读材料具备挑战性”,M、SD分别为5.75、1.543;大多数学生选择英语思政内容主要是由于好奇心理,M、SD依次为5.89、1.472。外生性目标导向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执行某项任务过程中,通过考核分数、奖励、他人评价以及竞争等为基本学习动机,对其感知程度进行评估。结合研究数据表示,高校学生对较高考核分数的在意性比较高,M、SD分别为5.71、1.625。尽管每一位高校学生均显示获得比同时更高的分数,M、SD依次为5.23、1.748,但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成绩有无提升整体成绩表示毫不在意(M、SD分别为3.21、1.924),均可表示学生明确将外生性目标视为重要目标之一,表示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异表现是为了父母、朋友或者其他人展示个人能力。
在检测学生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等态度过程中,研究者将评估内容划分八个不同部分,其中主要涉及视频教学、阅读材料、英语课后作业、课堂随堂检测以及工作坊等内容。其中针对每个评估部分必要性对应评估,应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别为“很不重要”(分数为1分)、“不重要”(分数为2分)、“一般(分数为3分)”、“重要”(分数为4分)、“很重要”(分数为5分)。通过数据研究可知,“英语思政类教学视频十分重要”(M、SD分别为4.23、1.212)。教师为了建立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一般会使用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思政视频,且播放时间相对较短(大约在5min至10min之间)所以学生能够集中个人学习注意力与关注度。但是有98%左右学生表示视频质量会直接影响其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视频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中英文字符十分重要”(M、SD依次为4.53、1.235),主要是由于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个人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需使用中文字符进行辅助学习。“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均一般重要”(M、SD分别为3.99、1.275),在高校英语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会使用与英语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关参考文献,还会不定时地将部分有关文献资料的链接上传至学习群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部分学生表示“文献资料能够帮助其有效了解、掌握英语思政有关内容”。另外“课堂测试被视为一般重要”(M、SD分别为3.83、1.284),表示课堂检测可以引导其自行进行检测,了解课堂学习效果以及知识掌握情况。
动机分析结果中可知,学生对思想政治类教学内容的关注度、重视度较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思政类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有利于调动与激发学生对英语专业内容、思政内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研究结果表示,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较高,教师需最大限度使用好学生相关信息,对其表示鼓励与支持,帮助其顺利实现学习期望。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具体学习与发展需求,应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整合与归纳,利用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实现思想政治深度渗透的教育效果。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科学有效使用线上资料和线下资源,对思政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丰富,细化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按照高校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态度,能够观察到其对英语思政学习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使用视频教学方式进行辅助。在此环境中,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科学使用网络线上资源,主动制作慕课等线上教学视频,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丰富与优化。另外,最大限度使用互联网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完善与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材料,全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
根据现阶段各个高校英语思政教育实际情况,能够观察到一些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思维层面的局限和常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将英语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范围、学习目标长时间限制在课堂之中,降低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加之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此教师应该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高效融合,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度与互动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程度、高校英语思政教育活动的“含金量”和“含新量”。
通过研究结果可知,高校英语教师需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协作工作坊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与掌握英语、思政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其网络教学资源搜索能力,深度发掘与选择大学英语、思政等相关文献资料。同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人员,不能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还应该对学生给予学习建议、学习指导,促使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作为现阶段各个高校英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发挥好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思政知识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切实了解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积极意义与现实价值,在提高学生个人英语习得技能基础上,帮助其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和知识的了解度,使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培养综合型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