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兰,刘 刚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1]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不断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凝练优良育人传统,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对促进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红色基因传承,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1.工匠精神培育是实现现代工业强国的人才基础
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促进红色文化繁荣发展,将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到尊重人才、重视科学并在实践中接受考验与历练是我国青年一代奋发有为的根本。新时代,工匠精神并没有非常明确、具体的定义。广义上,工匠精神是指精益求精的职业境界、关爱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求真务实、勇于研究的创新品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当前青年一代成长在优渥的环境中,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外延的感受并不深刻,因此深化工匠精神培育势在必行。
2.红色基因传承是引领大学生实践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一方面,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高校工科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2]另一方面,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自觉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内化、外化,从而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指引大学生的行为。
3.红色基因传承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产生了无数能工巧匠,从蔡伦造纸术到李冰都江堰,从张衡地动仪到毕昇活字印刷,中国能工巧匠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无疑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无论过往和今天,中华民族倡导的工匠精神,因为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到来更加得到珍视和瞩目。而高校将红色基因注入大国工匠的培育,使得中国的工匠精神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大学生培养多维的知识体系、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敢于突破的创新素质和适应社会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养料,从而达到中国工匠精神的应然标准。
1.学生干部理论水平和素养有待提升
在工科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往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目前学生干部系统学习培训党史的机会不够,学生干部的党史知识储备需要加强。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吸引凝聚广大青年的能力和影响身边同学的能力需要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坚定理想信念,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3]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很多,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高速发展,吞噬了大学生宝贵的时间。这种环境下,学生干部很难潜下心认真看书,搜索知识主动提升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想传承红色基因,铸就大国工匠精神,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无数革命先辈总结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铸就大国工匠的根基。
2.工科大学生普遍缺少系统性理论学习
高中时,工科学生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干课程,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知识结构相对简单,而对于政治和历史的系统性学习相对薄弱,党史知识积累不足。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造成他们的各个碎片知识点成为一个孤岛,无法将理论知识有效串联,对于问题的认识浮于问题表面。理论基础的薄弱是工科大学生面临的挑战。
3.工科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
在党史相关理论学习方面,部分工科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多的是听从组织安排进行被动学习,对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探索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分享得少。大学生的党史学习大多是被动学习状态,只有在外界压力较大,或者具有及时回馈式奖励时,才具有自发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中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史、哲学体系,造成其在接触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时,会出现字字珠玑,却浑然不知何意的现象。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壮大的政党。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东方红的崛起到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从“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再到今天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复兴的历程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砥砺前行,如今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力量。如果不能系统了解我们党推动人类解放、发展生产的伟大历程,学生自然无法自觉主动去学习党史,红色基因的培育自然也是任重而道远。
1.重视高校红色基因培育,强化党史学习教育
(1)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助力红色基因培训交流。第一,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以党史学习为突破口,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党支部建设和工作质量提升。第二,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党支部共同把关的量化指标,确保将积极要求入党、品学兼优的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党组织,使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第三,充分利用红色基因研学工作室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平时交流和指导,对标对表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促进优秀学生党员在课堂、科研、竞赛、学生工作等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第四,加强对党建品牌的建设研究,积极推动,着力挖掘红色建筑故事,通过“红色建筑中的党史”等活动,建立品牌效应,多途径、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
(2)发挥党员教师的引领作用,使红色基因培育贴近师生。一是加强党支部学习。如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内容。二是让党员教师与本专业、所教年级、班级培养对象近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在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及时给学生进行指导,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中,[4]让党史学习教育培养有更加明确指向。三是强化党史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引导,特别通过党员教师本科阶段的学业导师制,帮助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和人生规划。从学生角度出发,参与学生管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爱师、爱己行为,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组织思想建设,将党建工作贯穿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的基础上,党委组织各支部积极推进思想理论知识学习,第一时间了解新部署、新动态、新要求,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精神。有红色基因加持的国家,展现了极高的理想信念,与极强的组织能力,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这些本身就是宣传教育的极佳材料。将党史学习与身边的、最新的事迹材料结合起来,既能吸引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通过今昔对比,更加感同身受的理解不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加强红色基因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宣传
(1)依托特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可选择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结合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重要节点,针对学生的责任担当与情怀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展开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活动。高校以红色基因研学为抓手,组织开展组织生活会、微党课、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班会、团会等宣传红色基因文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且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色活动无疑是吸引大学生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大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展示的需求,反过来也会激励大学生深入探究红色基因传承与党史学习研究。
(2)依托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以党史教育提高理论修养。针对学生干部理论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高校可以成立红色基因研学工作室,每月召开专题研讨,落实、落细、落靠党史教育。采取每周固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交流的方式,开展专题学习。高校应通过抓好个人自学、抓关键少数、抓组织生活、抓办好实事,使党史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助推事业的方式,真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历史,深刻认识党的光辉历程和优秀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和优秀人物的优良品质和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获得全面的历史启示和体验。
(3)依托线上线下渠道拓展红色基因传承。一是充分利用易班、微博、微信、QQ工作群、公众号开展党史教育宣传。针对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学习氛围不浓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宣传国家重要政策、重大活动、传统文化、师生中先进分子的事迹;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手机APP、极光新闻和新媒体资源等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著作选读》,并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二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现场授课,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开展好学生党员线上线下学习交流,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线上线下交互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学习交流,调研梳理,积极整改,让“我的学习体会”成为交流常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变被动为主动,推进学习实效。四是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引发学生对党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逐步走上主动学习、乐于分享、深刻理解的良性道路。
3.推动红色基因文化渗入基层文化建设
(1)加强共青团工作,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一是以党建带团建,规范各团支部管理规定,明确人员分工,强化主体责任,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办法贯穿运用到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管理建设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是发挥学习工作两促进优势,推进党史学习工作落实,不断创造工作新局面。三是注重各专业班级的建设与管理,确保班级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团结协作精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班训班规、组织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促进团队精神。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自觉加强自身是党的拥护者、践行者的认识和觉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建立庄重、温馨的党员之家。党员之家是阵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够提升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党员之家的建设与使用,能够营造红色基因传承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沉入式情景学习,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得工科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更加深刻的领悟红色基因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从而带着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开展党史学习交流,更加高效的建立系统全面深入的党史学习脉络,更加深刻的体会我们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所肩负的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重大责任,这些责任伴随着红色基因,代代流传、经久不息。
红色基因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资源。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二者相得益彰。深度挖掘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同学们发扬红色基因的自觉性和使命感,让工科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工匠精神、领略其中要义,从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达成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