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幼儿园 周玉红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多元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提高幼儿文化素养,提升幼儿活动体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增强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体现着“顺应天时”的自然观念,寄托着古人或悼念先人、或企盼团圆的种种情感。许多节日习俗的来源虽已不可考,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围绕节日主题开展环创活动,渲染节日氛围,体验节日习俗,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春节放假前,师幼共同开展了“热热闹闹过大年”环创活动。先是进行了大扫除,幼儿扫地、拖地、擦玻璃,干得热火朝天。之后师幼一起行动,挑选事先收集好的春节装饰品将幼儿园装点一新,大门挂上了红灯笼,窗户贴上了窗花,树上挂上了五彩斑斓的中国结。春节的各色装饰、欢乐的节日氛围,在幼儿的童年记忆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彰显了颇具特色又底蕴深厚的东方美学。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不仅能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提升幼儿的艺术感知力和鉴赏力,还可以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而真实,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剪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节庆庆祝的一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手工艺技艺。它通过各种吉祥图案抒发思想感情,寄托理想信念,传达文化内涵。活动中,教师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来到幼儿园,向幼儿介绍了剪纸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意义,讲述了她和剪纸之间的故事。被调动起兴趣的幼儿在传承人的帮助下,学习剪纸的基本方法,尝试自己设计和剪纸,初尝传统手工制作的美妙和艰辛。
传统游戏是物资匮乏年代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趣味和智慧。将这些游戏引入幼儿园体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游戏选择和快乐体验,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体质,提升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有助于传统游戏焕发新的生机,延续悠久的历史传统。
例如,踢毽子作为中国传统游戏之一,起源于汉代,流行于唐宋,深受人们喜爱。一次体育活动前,教师精心挑选了几只毽子放到了活动材料放置处,幼儿在拿材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些“新朋友”,兴奋地问教师它叫什么,怎么玩。于是教师把毽子介绍给大家,鼓励大家自己想一想毽子的玩法。拿到毽子后,幼儿有的像踢球一样踢毽子,有的挥舞手臂把毽子投向远处,有的拿上羽毛球拍向上拍击毽子……因为毽子没有那么多,一开始幼儿只能轮流玩,后来有幼儿提出,可以两个人抛接毽子玩。大家举一反三,有两人一组互相踢毽子、拍毽子的,还有多人传毽子、投毽子的,小小的毽子被幼儿玩出了不同的花样。毽子游戏不仅促进了幼儿的踢、抛、接、投、拍等动作的发展,还提升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幼儿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传统美食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历史和情感的象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在食育活动中融入传统饮食的内容,能够帮助幼儿体验美食制作的乐趣,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体会食物中包含的文化意蕴。
在庆祝端午节的活动中,幼儿亲自包制美味的粽子,这是一次充满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他们学会了如何选材、包裹和煮熟粽子,不仅培养了手部精细动作,还体会到食物制作的不易。随后,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幼儿互相分享了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其中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事迹引发了幼儿的思考。
传统歌舞是历史的记录者,反映了社会风俗的演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将传统歌舞与幼儿园音乐律动相结合,能够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理解传统音乐在技术上的巧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听觉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蒙古族的舞蹈以其高亢奔放、豪放不羁的特点而闻名,通常用欢快的节奏和简洁大气的结构表现出广袤草原上牧民的英勇豪情。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近期的过渡环节中播放蒙古族音乐时,幼儿的情绪很容易被欢快的音乐带动起来,还会不自觉地跟随音乐律动,以蒙古族音乐为主题的活动就此展开。幼儿经过搜集资料和集体讨论,选取了比较典型的蒙古族乐曲和蒙古族舞蹈动作,了解了很多关于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接着通过重复倾听和动作练习,幼儿自编自唱,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歌舞表演,并在家长开放日进行了展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多元渗透传统民俗文化,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这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