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汉语常用词“肥人”“肥白人”“瘦人”的语义演变
——以医籍为例

2023-11-16 08:11涂海强程志兵
语文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医籍金元瘦子

○ 涂海强 程志兵

(1.温州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2.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金元时期是唐宋与明清之际的关键过渡期,承前启后。当时“医学争鸣、学派蜂起”,涌现出了金元四大医学流派,如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杲(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他们著述医籍、阐明医理、治病求人,丰富了中医临床理论。这些医籍文献语言与古代文学作品语言相比,除了保留一定程度的文言性外,还体现着自己的特性,如口语性与专门性、传承性与创新性以及方言地域性等。金元时期也涌现出了一些汉语常用词,本文以四大家医籍为例,探求“肥人”“肥白人”“瘦人”的语义演变。

一、肥人、肥白人、白胖子、肥胖人、胖人

《说文·肉部》:“肥,多肉也。从肉从卪。”[1]“肥”肉多,也即脂肪含量高。与语素“人”组合成词“肥人”,表示脂肪含量高的语义,俗称胖子。《大词典》收录“胖子”,失收“肥人”。金元医籍有18例,其中《丹溪手镜》有2例,《丹溪心法》有4例,《格致余论》有2例,《金匮钩玄》有5例,《脉因证治》有5例。例如:

(1)形脉相应肥人,脉细欲绝者死;瘦人,脉躁者死。

(《丹溪手镜·评脉》卷之上)

(2)肥人中风,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丹溪心法·中风》卷一)

(3)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 然后察脉问证论》)

(4)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金匮钩玄·怔忡》卷二)

(5)因痰积下流,渗入膀胱,肥人多有之。二陈汤,加升提为主。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卷下)

从词语历时角度考察:“肥人”最早在东周战国时期萌芽。例如《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卷六:“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2]唐宋至清延续此义。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风毒香港脚方·论风毒状第一》卷七:“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3]“肥人”与“瘦人”相对,特征不同,治法有别。南宋·宋慈《洗冤集录·四时变动》卷二:“胖匹缝切,胀臭也胀,肥人如此。久患瘦劣人,半月后方有此证。”[4]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兽品·猪肉》卷第三:“味苦,无毒。主闭血脉,弱筋骨,虚肥人。”[5]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盥栉》卷三:“自生之油,从毛孔沁出,肥人多而瘦人少,似汗非汗者是也。”[6]从词语的使用频次来看,唐宋出现不多,金元逐渐增加,明代盛行,清代渐衰。

“肥人”因血气充盈,肤色白皙,又称“肥白人”。金元医籍有3例。

(1)肥白人多湿,少用乌头、附于行经。凡用乌、附,必用童便煮过,以杀其毒。

(《丹溪心法·中风》卷一)

(2)肥白人多湿,少用附子、乌头行经。

(《金匮钩玄·中风》卷一)

(3)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陈汤去其热。

(《金匮钩玄·浊》卷二》)

“肥白人”在病理特征上,多表现为湿多、痰多。“肥”与颜色语素“白”组合成复合词“肥白人”在唐代初现,如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地笋》[7]里面也提到宋人寇宗奭用地笋利窍、通血、排脓、止吐,曾引证唐人陈藏器的文献,表明“肥白人”在唐代出现。“肥白人”在宋代亦有用例,但不多见。例如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禽上·雁肪》卷第十九:“脂和豆黄作丸,补劳瘦,肥白人。”[7]明清存用,尤其在明代“肥白人”文献用例增多。例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求子》卷之四:“若肥白人是痰多,宜二陈加南星、苍术、滑石、芎、归、香附之类。”[8]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歌括·产后编·产后诸症治法·麻黄根汤》上卷:“肥白人产后多汗,加竹沥一盏,姜汁一小匙,以清痰火。”[9]

现代汉语称脂肪含量多的人,一般不用“肥白人”,而用“胖人”。从“肥白人”到“胖人”语言形式的演变中,经历了一个词汇过渡阶段“肥胖人”。“肥胖人”在明代出现,用例寥寥无几,演变到清代称为“胖人”,数量渐多。如明·汪机《外科理例·疮疥一百四十三》卷七:“若肥胖人疮痛,乃湿热也,宜羌活、防风、荆芥、白芷、苍术、连翘,取其风能胜湿也。”[10]又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治阴水之剂》卷五:“肥胖人初胀未久,以胃苓汤服。”[11]从文献例证来看,清代基本上使用“胖人”。如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辨脓歌》卷六十一:“胖人宜于脓多,瘦人宜于脓少。若胖人脓少,是肉不腐;瘦人脓多,是肉败坏,皆非吉也。”[12]

从颜色语素的位置来看,唐代出现“肥白人”,颜色词语“白”在后,与“肥”并列作中心语“人”的定语。现代汉语称“白胖子”,颜色词语在前,作中心语“胖子”的定语。

从“白胖子”语源来看,它出现在清代小说中。如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一百六十五回:“胜官保站在山坡,往对面一瞧,头前一位有二十多岁,白胖子,俊俏人物,头戴纬帽,高提梁翡翠翎管,三品顶戴花翎,身穿蓝绸国士衫,腰系凉带,青缎粉底京鞋,佩带绿鲨鱼皮鞘太平刀。”[13]

二、瘦人、瘦黑人、黑瘦人、瘦子

与“肥”相对的是“瘦”,“肥人”在金元时期出现“瘦人”的反义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胖、瘦”语素形式相比,反义义场发生变化。《大词典》收录“瘦子”,失收“瘦人”。金元医籍有8例。

(1)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丹溪手镜·宿食留饮》卷之下)

(2)瘦人多热,黄柏、黄连、活石、椿皮、川芎。滑者,加龙骨、赤石脂;滞者,加葵花;血虚四物汤。

(《丹溪手镜·带》卷之下)

(3)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加痰药。

(《丹溪心法·中风》卷一)

(4)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

(《丹溪心法·痞》卷三)

(5)瘦人带病少,如有带者是热也。黄柏、滑石、川芎、椿皮、海石。

(《金匮钩玄·血崩》卷三》)

(6)刮热方 治瘦人。

(《脉因证治·带下》卷下)

(7)形脉相应 肥人,脉细欲绝者死。瘦人,脉躁者死。

(《脉因证治·杂脉》卷下)

(8)肥人血多、湿多;瘦人气实、热多。白者,肺气弱,血不足;黑者,肾气有余,忌黄芪。

(《脉因证治·杂证》卷下)

“瘦人”与“肥人”相对,最初也是战国时期萌芽,如《灵枢经·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卷六:“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2]“肥人”与“瘦人”都是一种病症,医籍文献往往对举。如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一:“若长人脉短,短人脉长,肥人浮,瘦人沉,大人弱,小人壮,夫如此者,皆不中理而为病,此礼之谓也。”[14]从词语在医籍文献的用例来看,明代占主流,清代衰落,直到现代汉语,不称“瘦人”,称“瘦子”。

与“肥白人”的颜色语素位置一样,“瘦人”在明清时期,出现数十例“瘦黑人”词语形式。如明·虞抟《医学正传·妇人科上·月经·安经汤》卷之七 :“妇人血病,宜用当归。若肥白人,与人参、黄芪同用;瘦黑人,宜与生地黄、香附同用。”[15]清代日本人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身体类·治有宜补》:“或曰:诸痛与瘦黑人,及阴虚火动,参、芪在所当禁,今用之顾效谓何?”[16]

“瘦黑人”在明代,颜色词语发生移位,变成“黑瘦人”。如明·李榳《医学入门·观形察色问证·观形察色》卷一:“肥白人多湿痰,黑瘦人多火热。”[17]“肥白人”与“瘦黑人”对举。

现代汉语用“瘦子”,最初在明代出现,但前面少用颜色词语。明清时期,“瘦子”前加颜色词语作定语,如“黄瘦子”“黑瘦子”。如明·楼英《医学纲目·小儿部·七圣丸》卷三十八:“一岁儿常服二丸,临卧温热汤送下,使日间所飧之物,一夜而化,永无疳疾,能使黄瘦子顿作化生儿。”[18]清·俞万春《荡寇志》一百十一回:“希真在厅上一望,却不是范天喜,只见那人相貌文雅,带了一仆,是个鲜眼黑瘦子,共进了左厢房。”[19]

从“肥人”到“白胖子”,从“瘦人”到“瘦子”的语义演变路径,如下图。

图1 “肥人”到“白胖子”、“瘦人”到“瘦子”的语义演变

三、小 结

汉语常用词的演变研究是汉语史的重要研究对象。金元时期在医籍方面的汉语常用词也应引起重视。以医籍为例,现代汉语常用词“白胖子”“瘦子”,语义演变平行发展。“肥人”最初在战国时期出现,金元沿用。它俗称“肥白人”,从唐代延续到明清,在向现代汉语“胖子”的演变中,其过渡阶段的词语是“肥胖人”,它出现在明代,延续到清代。出现颜色语素的词语“白胖子”,与“肥白人”相对,但出现在清代,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瘦人”与“肥人”相对,出现在战国,金元沿用。明清时期出现颜色语素位置前移或后移的词项“瘦黑人”“黑瘦人”,“瘦子”一词也是明清出现,颜色义“黑”“黄”前置“瘦子”,一直传承至现代汉语中。

猜你喜欢
医籍金元瘦子
梅樊璟 金元奕 陈傲宇
3种医籍考对比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金元饺
瘦子的荣光
我们都是瘦子
画与话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