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当读者发现大反派斯内普深深爱着哈利的母亲莉莉时,这可能是“哈利·波特”系列最精彩的时刻。彼时,邓布利多向斯内普吐露了哈利作为魂器的真相,那一瞬间,他怀疑斯内普是否对哈利产生了真正的好感。对此,斯内普仍旧神色冷漠,他大喊咒语,并挥了挥魔杖。一头银色的牝鹿从他的魔杖尖钻出,轻轻落在校长办公室的地板上,蹦蹦跳跳地穿过办公室,在邓布利多的目送中飞出窗外。邓布利多露出震惊的神情:“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永远。”斯内普说。这只母鹿是莉莉的守护神,斯内普把她守护神的形象作为自己对莉莉永恒之爱的象征。
甫一登场,斯内普就没给人留下什么好印象——油腻黑发、鹰钩鼻、皮肤蜡黄,让哈利立刻判断他对自己没有一点好感。很快,魔药课上斯内普展现出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让教室秩序井然的威慑力量,并故意找碴儿似的对鼎鼎大名的哈利·波特讽刺道:“啧啧——看来名气并不能代表一切。”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令人讨厌的反派角色,因为他对莉莉始终如一的爱与忠诚,成为“哈利·波特”系列里最受人欢迎的角色之一。
毫无疑问,斯内普是个拜伦式的英雄人物。拜伦式英雄以英国诗人拜伦的名字命名,是介于浪漫英雄和反叛英雄之间的人格典型。不论是《简·爱》里的罗切斯特先生,还是《歌剧魅影》中的魅影,拜伦式英雄通常有着乌黑的头发、深沉凝视着四周的眼睛。第一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拜伦的半自传体长篇诗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评论家将其描述为“一个骄傲、喜怒无常、愤世嫉俗的人,眉宇间充满了蔑视,心中充满了痛苦,对同类存在蔑视,在复仇中毫不留情,但又能有深刻而强烈的感情”。敏感、骄傲和多愁善感,是拜伦式英雄的三个决定性要素。
J.K.罗琳将这一文学原型赋予到了斯内普身上。斯内普的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悲剧:在虐待和不幸中成长,被同龄人无情地取笑,渴望力量与强大的他滑落到反派的一方。在这黑暗的人生中,年幼时便相知相识的莉莉是照亮他的那束光。他一生中最愚蠢最后悔的事,就是情急之下骂了莉莉为“泥巴种”。这句伤人的话就像高墙,将两人彻底隔绝,也促使莉莉最终投入詹姆·波特的怀抱。但斯内普始终没有离开,他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莉莉和她的儿子哈利——那个有着和母亲一样绿眼睛的男孩。
与所有的拜伦式英雄类似,斯内普这个角色之所以会成功,部分原因便在于他无法被简单地归为“善”或者“恶”。他不是完美的英雄人物,童年和青春期大部分时间都在谋求一条黑暗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深得伏地魔信任的食死徒。斯内普犯过错,他的缺点体现了人性的脆弱,而正是由于我们知晓自己也并不完美,才会如此认同他。
邓布利多也利用了这份脆弱,他早知道斯内普深爱着莉莉,这是他能让斯内普倒向自己的阵营,并一直将他视作自己最信任的心腹的原因。当伏地魔把屠刀对准了莉莉的儿子,如果只是那个讨厌的波特,斯内普完全不会在意,可想到莉莉也会死去,他只能立刻找到邓布利多,恳求他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孩。“那你准备给我什么作为回报呢?”面对邓布利多的疑问,他表示愿意付出一切。
自始至终,斯内普效忠的既不是邓布利多,也不是哈利,而是莉莉。随着斯内普故事的展开,我们发现他对莉莉爱得那么深。这份爱令他在有史以来最危险、最致命的黑魔王面前扮演着双面间谍。他一直生活在对自己生命的恐惧中,但他克服了这种恐惧,向我们展示了爱是无比美好和强大的。而正是这份被埋藏得那么深的爱意导致了最终的胜利。
最后斯内普奄奄一息時,哈利飞奔到这个自己讨厌的老师身边。斯内普是幸运的,他可能感到了解脱。尽管哈利看起来和他父亲一模一样——那个童年时期欺负自己的人,那个娶了他一生挚爱的人——但那双眼睛,让他既感到痛苦,又感到幸福,它不仅提醒着自己无法弥补的错误,也提醒着自己矢志不渝的单恋。这是斯内普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寻求救赎和宽恕永远都不会太晚。
虽然拜伦式英雄总是如此充满魅力,男性向往他的强大与权力,而女性渴望他能够为自己做出巨大的改变与牺牲,但需要警惕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通常并不真实存在,毕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很少会从一个愤怒的混球变成一个浪漫的守护使者。就像《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一样,某些拜伦式英雄会被认为是有毒男子气概文化的滋养者,使一段情感关系里扭曲的情感操纵和虐待被视为常态甚至“浪漫”。诸如此类充满当代性的重新反思,也令斯内普执着的单恋逐渐在许多讨论中蒙上一丝阴影。关于两人的故事,似乎只剩下了斯内普视角的讲述,那么莉莉感受到的爱情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摘自《少年新知》2023年第3期,黄鸡蛋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