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帕尔玛》:构建“共情化”的“多重性”影像文化谱系

2023-11-16 09:32刁志平
电影评介 2023年17期
关键词:拉瓦陪伴主人

刁志平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的《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等待两年》的文章,讲述了一只名叫帕尔玛的狗,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等待主人的故事。两年间,只要有伊尔18型号飞机降落,帕尔玛就会跑去接机。电影《忠犬帕尔玛》以该故事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塑造具有时代标签的作品,不仅讲述了狗的忠诚,人与狗的情感等内容,也借助科里亚与父亲的关系和解,将亲情陪伴的主题内核,用大众易于理解的故事方式,融入叙事体验之中,使创作者对情感的编码与受众对其的转码有效结合,回应了现实社会的亲子关系问题,最大程度地引发受众共鸣。

一、多样内容:电影《忠犬帕尔玛》的影像表达

《符号疆界:从总体符号学到伦理符号学》一书中写到:“符号观念以及此观念在符号理论中的基础,共同构成了我们现在这一特别视角的关键语境”[1]。电影《忠犬帕尔玛》在叙事表达过程中,借助不同符号构建视听空间、传递叙事主题,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了独特的精神领悟。

(一)从现实叙事到精神美学的生动升级

学者程代熙在《再论现实主义的源流》一文中提出:“现实主义的文艺家着重对生活的观察,严格恪守真实,不凭主观想象的‘神驰。”[2]电影通过遵循艺术的真实性与生活化原则,采用现实主义叙事,以多样化的电影语言和成熟的表现技巧,实现了从现实叙事到精神表达的升级。[3]电影《忠犬帕尔玛》讲述的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两条线,其中一条是帕尔玛的主人为了不失去工作机会,在机场狠心丢下了帕尔玛,帕尔玛在机场等待主人的归来。另一条是新主人科里亚与飞行员父亲斯拉瓦的关系和解。机长斯拉瓦一直为了理想而拼搏,没有照顾好科里亚母子,甚至完全没有陪伴。因此,科里亚对父亲极为排斥,甚至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帕尔玛的出现,让科里亚与父亲的关系得到了缓解。科里亚每天精心照顾帕尔玛,慢慢地,科里亚的父亲也来一起帮忙照顾帕尔玛,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斯拉瓦向儿子介绍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飞行员,并对缺席儿子成长而道歉。甚至愿意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梦想。科里亚在父亲的真诚陪伴、相处中,接受了父亲,这或许与帕尔玛真情陪伴有一定关联。以上各种故事情节设计,都是从现實叙事到精神美学的生动升级,其中传递了真情陪伴的精神力量。

(二)从以情叙事到情感沟通的连接共鸣

电影作品想要达到理想的情感叙事效果,需要以整体叙事框架为基础,对不同叙事情节进行拼接。“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他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4]从表层来看,电影《忠犬帕尔玛》以拼凑的方式,将片段化的场景进行连接、拼凑,使帕尔玛对主人的情感、科里亚父子关系变化等内容实现了具象转化。中年男人波兰斯基准备乘飞机到布拉格工作,当他带着帕尔玛一起到机场时,发现弄丢了帕尔玛的防疫证明,而空乘人员坚决不让帕尔玛登上飞机。波兰斯基不想放弃自己的工作,就把帕尔玛留在了机场。帕尔玛看着起飞的飞机,拼命追赶、奔跑,还时不时地发出喊叫,想要引起主人的关注。然而,波兰斯基只能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面对四处搜捕的机场管理员,帕尔玛想尽各种办法躲藏,后来被退休空军驾驶员收留。帕尔玛始终相信主人并没有抛弃自己,它认为只要在机场等待,就一定能够遇到主人。聪明的帕尔玛记住了主人乘坐的飞机型号,甚至记住了飞机引擎开动的声音。因此,当帕尔玛听到空中这个型号的飞机要在机场着落时,就像箭一样地冲到飞机旁,静静等待主人的归来。有一次,帕尔玛把一位和主人一样服饰的乘客,错看成了主人,就一路狂奔地追过去,不仅引发乘客混乱,更造成了投诉。通过描述帕尔玛的“莽撞”行动,让观众对其找寻主人的执着形成了深刻认识。

(三)从碎片叙事到价值共识的生动表达

“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形式,任何个体化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5]电影《忠犬帕尔玛》遵循独特的创作逻辑,通过选择具有共识的叙事主题,搭建多条线索,并设置复合化的人物链,尝试新的叙事可能,在突出表达情感的同时,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了跨越种类、语言的爱与陪伴。机场主管为了平息乘客的不满,要求管理人员想方设法找到帕尔玛,并将其送走。就在管理员开着车、带着猎枪,到处追捕帕尔玛时,遇到了科里亚。9岁的小男孩科里亚是机长斯拉瓦的儿子,从小父母离婚,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母亲突然去世,被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由于科里亚之前并没有见到过斯拉瓦,所以,他不仅对父亲没有感情,也不想和他一起生活,内心极其孤独。刚刚走下飞机的科里亚看到被欺负的帕尔玛,挺身而出,解救了帕尔玛,并向父亲提出要和帕尔玛一起生活,如果父亲不答应,自己就去孤儿院。父亲斯拉瓦只好同意了科里亚的请求。机场管理员看在机长斯拉瓦的份上,不再追逐帕尔玛。慢慢地,失去母亲的科里亚与没有主人的帕尔玛成为相依为命的挚友。从帕尔玛等待主人到帕尔玛与科里亚温柔相伴,再到帕尔玛坚定选择科里亚作为自己的新主人,无论是奔赴,还是追随,都是真实情感的生动流露。

二、多层破圈:电影《忠犬帕尔玛》的叙事逻辑

学者彭兰在《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一文中,认为圈子指的是“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定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6]。电影作品是基于文化语境形成的作品艺术,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电影作品通常面临文化层、审美层和话语层等“观众圈层”。电影《忠犬帕尔玛》在叙事过程中,通过还原时代,创设空间,借助易被感知的视听场景,突破了文化壁垒,在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层破圈的叙事效果。

(一)时代感:找准出圈落点,合理塑造时代情景

“同时代性就是指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特关系,这种关系既依附于时代,同时又与它保持距离。”[7]与其他艺术不同,电影艺术贴近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很容易使观众将其与时代语境、大众心理相融合。为此,大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将影像文本与现实世界相融合,通过解析社会问题、关联生活现象,拓宽了叙事文本的价值空间。[8]与同类型题材影片相比,电影《忠犬帕尔玛》不仅表达了狗对人的忠诚,还用一系列故事生动映射了时代变迁。影片注重时代情境的合理塑造,通过还原同时期使用的车辆、居住场景,反复呈现具有时代标签的公共符号,不断刺激观众的视听观感,生动彰显了极具年代性的美学质感,重构人们对情感的浪漫想象。此外,该片所展现的时代情结,不仅停留在视听场景,也进入了人物塑造、叙事过程,使观众跨越文化、时代及场景界限,与帕尔玛的故事场景建立了更加深刻的内在关联。

(二)空间感:找准破圈切入点,合理搭建叙事空间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一书中写到:“从影片的叙事和意义中我们能够发现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认识自我的。”[9]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共通的情感,不仅消弭了地域、文化的边界,也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建构了引发共识的叙事情境。[10]电影《忠犬帕尔玛》由真实发生的故事改编而成,剧情内容饱满、情节安排紧凑,其中既有幽默喜剧情节,也有多次反转,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体验。飞机场是该片建立对话、承载情感流动的空间,帕尔玛的主人波兰斯基在飞机场丢失了自己的宠物,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是为了生活。科里亚的父亲斯拉瓦为了实现飞行的梦想,选择离开妻子与儿子。最终科里亚与帕尔玛在真情相处中,慢慢理解了父亲的举动,父亲也愿意为了儿子而放弃一切,完成了情感的救赎。由此可见,其中讲述的重点内容与主题表达都集中在飞机场完成,这一空间成为见证情感变化的重要载体。该片将生活逻辑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将非理性的情感表达渗透、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通过创造独特的情感体验,呈现了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视听空间,为后续情感破圈奠定了基础。

(三)视听感:找准“拓圈”支点,完成身份与文化的建构

吴靖在《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一书中,提出:“‘视觉是理解‘现代性的一种重要的角度和方式,正如海德格尔所言,现代性最核心的文化机制在于视觉成为主导我们感知体系最重要的力量。”[11]电影艺术借助视觉画面的展示优势,塑造易被感知的视听场景,为观众理解其中传递的情感、表达的主题提供了切入口。[12]电影《忠犬帕尔玛》用舒缓的镜头语言,塑造了温情、温馨的影像风格。当帕尔玛在跑道上追飞机,帕尔玛与科里亚在停机坪下玩水等画面极其温暖,通过将画面剪辑与配乐巧妙融合,在辅助故事情节的同时,构造了唯美的视听意象。该片从帕尔玛对人类的忠诚切入,通过讲述两年间帕玛尔不间断地等待自己的主人,其间遭受了驱赶、流浪等多种磨难,但它仍然义无反顾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帕尔玛看到其他乘客带狗登上飞机,它立刻明白自己被主人抛弃了。此时的帕尔玛非常难过,甚至绝望,并以绝食的方式来了断此生。科里亚与帕尔玛原主人波兰斯基不同,他是一个渴望被关怀的小孩子,他既充满善良,更渴望得到关爱和温暖。不同于他人面对帕尔玛的态度,科里亚愿意为了帕尔玛牺牲一切。通过将帕尔玛与主人、科里亚陪伴、相处、等待一系列过程进行故事性表达,讲述科里亚在帕尔玛的陪伴下,发现亲情、重获温暖,进而完成了身份与文化的多重构建。

三、多元意义:电影《忠犬帕尔玛》的文化功能

贾磊磊在《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纵向重构与横向整合》一文中写到:“就电影而言,一部影片的文化价值观通常是通过其叙事策略来实现。”[13]通过利用电影空间,展示人物行为逻辑,揭示其背后的价值观,在成功影响观众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叙事的多元价值。电影《忠犬帕尔玛》讲述的陪伴、亲子关系既是表达的重点,也是最真实的叙事状态,通过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叙事符号与帕尔玛的故事相结合,既传递了文化认同与自我指认的叙事意义,也审视了亲情的本质,反射出独特的文化功能。

(一)治愈场景的生动建构

电影《忠犬帕尔玛》选择的故事素材、表达的创作主题,具有普世性,通过勾勒帕尔玛与主人的仓促分离、帕尔玛的痴情等待、帕尔玛与科里亚的温情陪伴等场景,不仅让情感、陪伴等主题得到生动迸发,也在新的话语表达、内容讲述过程中,拓宽观众圈层,使更多观众获得了“温暖治愈”的情感力量。比如,影片中,科里亚与父亲斯拉瓦的故事冲突,将父亲与孩子的相处,亲情与事业的现实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朴实的叙事语言,讲述感人的故事内容,在构建时代图景的同时,传递了具有时代回响的故事主题。与其他宠物题材电影相比,该片并没有过多表达“狗的忠诚”,而是借助狗的命运、选择映射了时代变迁、家庭亲子关系等更宏大的主题。科里亚与父亲关系的变化,既是该片叙述的重点内容,也隐喻了情感陪伴、父爱等主题。帕尔玛的感人故事,最终打动了记者,并被宣传报道,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时,全国上下都在帮助帕尔玛寻找主人,最终主人波兰斯基回来了。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波兰斯基要带着帕尔玛走的时候,帕尔玛毫不犹豫地离开飞机,奔赴挚友科里亚,选择其作为自己新的主人。虽然狗不能与人类进行语言沟通,但是在相互陪伴、守护中,实现了情感升华的理想效果。

(二)共鸣情感的生动呈现

电影艺术蕴含了浓厚的情感理念,其中所传递的情感,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内容补充,更在于通过呈现能够引发共鸣的精神情感,从而丰富和发展人性。[14]電影《忠犬帕尔玛》借助忠犬帕尔玛的视角,以拟人化的形式,呈现了“抛弃—相遇—相伴”的故事线条,映射了父亲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忽略了亲子陪伴的现实话题,使受众关联起自己的行为举止,并投射到叙事文本之中,进而产生共鸣情感,实现了影像内容及意义的有效传达。“同情是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15]当中年男人面临家庭、事业的取舍矛盾时,如何合理取舍,寻找到生活的本质,这不仅是波兰斯基面临的生活难题,也是斯拉瓦与科里亚矛盾产生的根源。通过鲜活呈现斯拉瓦父子相处后的饱满情感,搭建向社会延展的想象空间,既打破了宠物题材影片受众的“窄众化”,也在内容出圈中,传递了亲子关系的力量来源,实现了对现代社会一体的共情与共鸣。从受众层面看,父子亲情的叙事内核与大众的生活经历相融合,构造了具有共同经验、意义延伸的视听空间,并借助人物角色、故事情节进一步感染用户的情绪,在消除用户与影片、用户与用户心理距离的同时,取得了共情效果。

(三)宏大意义的全面超越

在跨文化语境下,电影作品通过选择大众易于理解的价值观念、更加包容的叙事基调,将打破文化界限,让不同语境下的受众都能理解其中传递的情感,最终实现叙事价值的全面超越。[16]电影《忠犬帕尔玛》是一种基于人与动物情感相伴基础上的价值超越,其中既包含了人与动物相伴的情感共鸣,也包含了基于陪伴的亲子关系。该片通过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手法,凸显帕尔玛的情感能动,将人与宠物的情感、狗的忠诚和父子亲情等话题融入现实百态,实现从“人与动物的相伴”迈向“父子相伴”,从“情感背叛”到“情感相伴”的全面超越,在凝聚温情、抒发亲情的同时,彰显了独特的叙事风味。尽管该片由俄罗斯导演创作,其中讲述的故事内容也发生在俄罗斯本土。但是,该片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出发点,通过聚焦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生活,刻画精致的故事细节,设计相对简单的故事框架,使用通俗易懂、鲜活真实的叙事语言,折射出对不同人种的人文关怀,使影片跨越文化界限,引发观众产生情绪共鸣与深刻共情。

结语

电影《忠犬帕尔玛》以真实故事为创作基础,积极关注现代审美语境,合理选择视听语言,在讲述人与动物温情相伴故事的同时,通过整合不同类型受众的情感,采取跨文化叙事策略,成功引发大众情感共鸣与情绪共振,实现了破圈传播。在现实主义审美语境下,电影创作需要聚焦大众审美,关切现实生活,通过讲好故事、关注社会话题,激活真实情感理念,打通不同文化层、审美层和话语层的“观众圈层”,在生动描绘故事、传递情感共鸣的过程中,确保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的“破圈”传播。

参考文献:

[1][意]苏珊·佩特丽莉.符号疆界:从总体符号学到伦理符号学[M].周劲松,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60.

[2]程代熙.再论现实主义的源流[ J ].北方论丛,1981(03):3-18.

[3]孙振虎,张悦,赖仕凡.景深:重构影像的画面表达与主题叙事[ J ].新闻与写作,2020(09):110-112.

[4][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M]//张寅德,编选.叙事学研究.朱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1.

[5][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

[6]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 J ].编辑之友,2019(11):5-12.

[7][意]吉奥乔·阿甘本.裸体:何谓同时代人?[M].黄晓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64.

[8]侯光明,李晓昀.“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西部电影价值传承与影像表达[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01):103-110.

[9][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高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8.

[10]王海飞,张瀝元.跨越文化空间:节日影像中的文化整体表达策略[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6):43-55.

[11]吳靖.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1.

[12]古雯业.“学院派导演”现实主义影像表达的多元性——曹保平电影风格论[ J ].电影评介,2022(14):80-83.

[13]贾磊磊.中国电影文化价值观的纵向重构与横向整合[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3-19.

[14]余传友,汪振城.困境儿童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表达及意义——以《我不是笨小孩》和《棒!少年》为例[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2):81-84.

[15][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9.

[16]吴秋燕.纪录片《苗寨八年》:民族村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经验的影像表达[ J ].电影评介,2023(01):98-102.

猜你喜欢
拉瓦陪伴主人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主人有的我也有
弓的主人
主人
三个最奇怪的词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爬树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