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
一天时间能建一所大学吗?“山河大学”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上午看到了想法,中午看到了方案,下午看到了校徽,晚上看到了宿舍。”
故事源于网友的玩笑——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的300多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就可以打造出一所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随后,“山河大学”的官网、校训、校徽、院系、校舍等陆续被网友们接力设计出来。越来越多人加入这场不失严肃的办学讨论中,“折耳根大学”“江湖大学”“陕甘宁大学”也在冉冉升起。
有人把这看作一场“赛博自嗨”、一场大型互联网行为艺术,认为“山河大学”是众多经历过升学艰难的学子在搭建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然而,事情总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山河大学”是假的,但对学校的期望是真的。上述四省虽然被冠以“高考大省”的称呼,却长期面临人口多、学校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被网友戏称为高考难度的“地狱区块”。2023年,四省考生约占全国高考人数的1/4,但这四个省份仅有8所双一流院校,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总人口约2亿,无一所985院校。
“建一所大学”好像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途径。美国电影《录取通知》就讲一群没有收到心仪大学通知书的学生,“创办”了一个新的大学南哈蒙学院。但电影终究是电影,难以照进现实。
高校布局的调整不是想调就能调的,它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这注定“山河大学”很难在现实中建成。即便建成,冀望通过一所大学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重重问题,也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但今天众多网友愿意投身其中,为“山河大学”建言,是因为无论哪个年代的考生都有一个想上心仪大学、为自己拼一份美好未来的朴素梦想。这样一个轻柔、美好的梦,传递出来自草根群体的温和倾诉,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南哈蒙学院虽然不存在,但可汗学院是真的。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放上YouTube,引爆了一场教育革命。而今天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堂在中国早已不是新鲜事,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资源。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路永远都在自己脚下。
参与“筹建”山河大学的任阳贤说:“‘山河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庞大遥远理想的雏形,哪里都能是‘山河大学,翻过山去自有山河。”
“山河大学”或许是个暂时难以实现的梦,但“山河大学”背后所承载的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的渴望,一直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7月6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回应了“山河大学”的问题,他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注定不能一蹴而就。自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每一次微小的改革都会让一部分人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比如,这几年北京大学的“筑梦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都致力于定向招收優秀的农村学子,创造更多的教育公平。
理想的“乌托邦”并不存在,但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总会在理想与现实的诸多冲突中,探寻一条合理、折中的出路,以惠及更多人群。恰如“山河大学校训”所言:“千秋为卷,山河作答,许你一诺,山河见证。”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新京报”“浙江宣传”等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