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彦,张楠楠,段建航,朱 坤
(太康县人民医院CT室,河南 太康 461400)
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是指肝总管和胆总管内所形成的结石,可原发于胆管系统,也可从胆囊排出至胆管。结石在胆管内向下移动,刺激胆管痉挛,阻塞胆汁流出,导致患者出现胆绞痛,更有甚者会并发梗阻性黄疸以及胆管感染等[1]。长期的胆管感染和胆汁滞留会增加胆管癌出现的风险,因此提高肝外胆管结石的早期诊断率对于防治病情进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技术与多层螺旋CT(multi spiral CT,MSCT)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该类疾患的诊断提供适宜的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接受检查的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0例。(1)纳入标准:①均接受MRCP、MSCT及ERCP检查;②有至少一种肝外胆管结石症状;③能够配合各检查的顺利完成;④均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出现神志改变;②检查期内行外科手术;③合并有胆管肿瘤;④有MRCP、MSCT及ERCP检查禁忌证。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25~65(43.22±6.13)岁,临床表现为腹痛75例,寒战高热60例,皮肤、巩膜黄染73例。
1.2.1 MSCT:仪器为GE 64排螺旋CT(美国通用电气),检查前8h禁食,30min前服用水600mL,用铅衣遮挡不必要部位。设置管电压120kV,依据患者体型调节管电流100~200mAs,重建层厚为0.625mm,对患者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由膈顶至胰腺钩突区。
1.2.2 MRCP:仪器为GE Signa HDX 1.5T(美国通用电气),检查前8h禁食,采集重聚角度140°,有效回波时间95ms、层厚3~4mm,视野380mm×380mm,矩阵357×384。将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室进行后处理和分析,经MIP旋转等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取最终MRCP图像。
1.2.3 ERCP:术前15min患者常规肌肉注射地西泮、杜冷丁及丁溴东莨菪碱,麻醉成功后采用Olympus TJF 260十二指肠进行检查,患者侧卧位,插入十二指肠镜并导入至降部,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注入对比剂,待显影后拍摄片子并存储图像,若发现胆管异常则予以相应的内镜下治疗。
分别由2名具有5年以上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并作出诊断。以ERCP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MSCT、MRCP的诊断效能。
经ERCP检查,80例疑似患者中确诊肝外胆管结石60例,确诊率为75.00%,见表1。
表1 ERCP检查情况[n(%)]
MSCT影像学表现为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等密度及低密度的结节或粟粒状灶,诊断出阳性54例,阴性26例;MRCP影像学表现为胆总管内可见圆形、类圆形、不规则或点状低信号和结节,诊断出阳性59例,阴性21例。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5.00%和93.75%,均较MSCT的83.33%和82.50%更高(P<0.05),且MRCP诊断与ERCP的Kappa值为0.836>0.700,且高于MSCT诊断与ERCP诊断的Kappa值0.576,见表2-3。
表2 MSCT、MRCP检查与ERCP检查结果的比较(例)
表3 MSCT、MRCP诊断效能比较
相较于诊断直径<0.5cm的结石,MSCT、MRCP诊断直径>1.0cm结石的诊断率明显更高(P<0.05),但MSCT、MRCP二者诊断相同直径的结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MSCT、MRCP检出不同结石大小的情况比较[n(%)]
肝外胆管结石属于胆道系统疾患,分为原发性、继发性胆管结石[2],在30~50岁人群中高发,且随着老龄化的推进、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类型的调整,该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的态势[3]。在所有胆石症中,肝外胆管结石感染的发病率占20.1%[4]。结石的出现会造成胆管梗阻进而引发胆汁淤积,形成胆管炎;但如果梗阻持续加剧则会引发脓毒血症,威胁患者生命[5]。因此对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来说,尽早诊治至关重要。作为肝外胆管结石的金标准,ERCP诊断效能突出,但其本质为侵入性检查,在患者群体中的接受度不高,临床应用受限。寻求一种安全无创的诊疗手段,对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后续的诊疗意义重大。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的扫描被不断提速,同时其还能够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薄层容积扫描数据,极大地减少了呼吸伪影[6],提高了上腹部CT对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同时MSCT获得的薄层图像可提供高质量的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后处理,前者在不损失数据的同时还可获取任意平面图像,还能够调整图像的倾斜角度,使之更加符合胆管的走行方向,而后者则可使胆管的各段显示在一幅图像上[7]。但MSCT检查结果会受到结石密度的干扰,在等密度结石中的灵敏度不足,对于特定密度范围内的结石检查难度也更大,无法避免漏诊,另外MSCT检查患者或多或少会接触到辐射,进而使得其对此项检查的人身安全性存疑[8]。MRCP则为一种非介入性胰胆管成像技术,其能够对胆道系统实行三维重建,对于胆胰管的扩张、结石位置、形态等情况予以清楚地显示,该技术与超声造影类似,但无需造影剂,且在检查中无创伤、无辐射,有助于临床医师的判断,受到诸多医师以及患者的推崇与青睐[9,10]。本研究探究MRCP技术与MSCT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发现与金标准ERCP检查相比,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5.00%和93.75%,均较MSCT的83.33%和82.50%更高(P<0.05),且MRCP诊断与ERCP的Kappa值为0.836>0.700,且高于MSCT诊断与ERCP诊断的Kappa值0.576,说明与MSCT相比,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但良好的MRCP图像获得除了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外,还需要患者配合度较高以及正确选择扫描参数、重建参数,需要临床在检查前严格执行禁食禁饮,防治胃肠道内水成像太多,影响胆道的显示及观察。另外,本研究还发现,相较于诊断直径<0.5cm的结石,MSCT、MRCP诊断直径>1.0cm结石的诊断率明显更高(P<0.05),说明MSCT、MRCP均在直径>1.0cm的结石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能。
综上所述,MSCT、MRCP均在直径>1.0cm的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具有良好的效能,但相较而言,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较MSCT更高,临床可将其作为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