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嬿妮 舒盼 王凯
摘 要:在我国高校新工科的改革与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育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为提高“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文章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需求和人才要求,以“34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即三教育理念、四层次实践、五保障平台。这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体现了我国特殊文化背景下企业对“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需求,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工科专业特色相结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将专业教育的创新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本科生创新创业全过程教育格局。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133-04
创新创业教育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当前,面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以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新工科”建设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2-4]。
由于大专院校学生数量的逐步增加,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不少毕业生可能会遇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尽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也配套制订了各类优惠政策以帮助本科生求职,但由于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依然突出[5]。因此,怎样使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由“好就业”到“就好业”,已成为中国各大院校在就业方面的一个热点话题。提高大学生全方面素质能力成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素质能力是长期养成的”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整个国内教育界普遍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纵深化发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必须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技能的培养。根据国家“双创”相关要求,要探索“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教育培养路径,着力提升“新工科”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就业。
一、“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意义
(一)响应了时代要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七大至十九大,中央连续在三次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相关的术语,分别是“以创业促就业”“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7-9]。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也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协调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8]。缓解就业困难、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就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大学生甚至根本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创业成功率低。因此,全面提高“新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迫在眉睫,这也是“新工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顺应了高等教育“新工科”改革的潮流
“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能力培养与“双创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新工科”建设潮流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的趋势相适应。传统教育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中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大重要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進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主流趋势。因此,改革高等院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0-12]。大学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响应时代号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新工科”高等院校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顺应了高等教育“新工科”改革的潮流。
(三)“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再加上最新科技的推广应用以及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得一些传统职业逐步被淘汰,以致工作岗位变少。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政府相关部门推出了一些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就是将创新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有些学生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佳,缺乏创新的动力;有些学生保持固有观念,只是想着找到一个安稳的工作;有些学生虽然具有创新思维,但并不具有创新就业的素质能力,在创新路途上也频频受挫。高校若能培养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使大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即使无法让每个高校毕业生都去创业,但只要掌握了最优秀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因此必须全面培养“新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积极支持“新工科”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帮助“新工科”专业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非常有效的举措[13-14]。
二、“新工科” 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创新创业认知和动机
我国自2015年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以来,“新工科”院校就越来越注重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这也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受传统观念的教育影响,很多学生还存有保守思想,缺少创新创业的思维动力和自觉意识。通过分析网络大数据,有过创业计划和设想的大学生不到10%,而认为“当今就业压力大,创业是更好的选择”的中国大学生不到15%。上述网络调研数据也表明,当今大学生普遍还缺乏创新创业的相关动机和意识,对自身创新和创业能否取得成功一直处于迷茫期和持观望态度[15-16]。
(二)缺少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创业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进行实践活动。由于受固有思想认识和传统的就业思想束缚,许多毕业生没有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活动对自己的意义,仅仅将创新创业活动当作学校规定学习的一门课程。部分毕业生尽管有着创新创业活動的理念,但却没有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学校也没有适当的资金支持与引导,使得学生对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明显降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得,毕业生中有过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学生不到7%,这表明大部分毕业生没有创新创业活动能力,没有进行过创新实践活动的毕业生也较多;真正拥有创新创业素质技能的大学生还不到5%,这表明他们严重缺乏创新创业的素质技能,亟待培养提升[15-16]。
(三)缺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信心和勇气
创新,在哲学上讲是指一个人类再创新的实际活动,要求人们突破常规的认识方法,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并能取得某种有益作用。对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习惯按部就班,无法打破传统常规的思考方法,又相对缺乏时间、资金和创新所需资源,直接导致了他们缺乏进行创新创业实际行动的自信和勇气。经大数据统计分析,敢于探索和 进行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不到8%,真正拥有创新创业行动勇气的大学生则不到7%。从上述信息可知,当今大学生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行动的自信和勇气,制约了创新创业行动的发展[15-16]。
三、“新工科”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路径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创业达成[13-14]。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行业需求和人才需求,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其次,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是包含多因素和层次的综合体系,需要兼得创新创业知识、意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再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融合各学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目的是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并在各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创新创业教学面对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并非极少数个体。
因此,基于企业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需求,要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工科专业特色相结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将专业教育的创新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本科生创新创业全过程教育。基于以上理念,采用“34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理念,包括基础通识教育、交叉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三方面。根据“新工科”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可将基础通识教育分为思政教育、自然科学、工具课程、大学体育、人文素养五大基础教育模块;交叉创新教育分为物联网、无人机、机器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五大新型技术模块;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创新项目、科技竞赛、创业孵化四大真实案例模块。基础通识教育培养宏观的知识基础与独立思辨的能力;交叉创新教育培养多学科或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融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不同交叉学科融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层次实践。大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根据“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基础实践分为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三个方面;专业实践分为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三个方面;综合实践分为研究性学习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创新创业实践分为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三个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块与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分析不同教育理念的特点,对其匹配的实践活动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从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对学生进行梯度化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保障平台。保障平台是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孵化器”,与三大教育理念和四层次实践相辅相成。依据教育理念、不同层次的实践以及创新创业培养途径,可搭建校内、校外双平台。根据“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校内构建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实习训练、实践课程五大类平台;校外构建大学生实践基地、企业行业协会、高效协作、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四大类平台。
五大类平台应与教育理念以及不同层次的实践方式建立有机联系,明确校内校外平台具体支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从而界定校内校外平台功能、标准与建设内容以及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支持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致二一三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 人民日报,2017-08-16(01).
[2] 陈磊,辜方清,吴孟波.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 创新教育研究,2021,9(01):237-241.
[3] 高扬,邹丹,杨京帅. “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育的应用[J]. 科技风,2021(01):137-139.
[4] 孙玺菁,郝树艳,李沫. 新工科背景下数学建模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课例探讨[J]. 创新教育研究,2021,9(01):34-38.
[5] 刘帆.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 山西青年,2022(19):142-144.
[6] 郭金钱.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 质量与市场,2021(19):75-77.
[7] 刘秀娟,谢志昆.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8):11-14.
[8]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07-10-16(03).
[9]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18(03).
[1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03)
[1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4-27).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
7/moe_1778/201512/t20151208_223735.html
[12]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4-05-05(02).
[13] 张晓玲,刘晓军,吴作君.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培养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02):13-16+81.
[14] 王光硕,周飞,和梦冉,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1):129-130.
[15] 王章豹,郑筱,李杨,等.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 高等理科教育,2021(02):30-38.
[16] 赵青,唐琳玲. 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轻工科技,2022,38(03):154-156.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陕西省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协同,德能双育的新时代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1BY055);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形势下消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G21001);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张嬿妮(1978—),女,博士,西安科技大學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消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煤火灾害防治;舒盼(1996—),男,博士在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煤火灾害防治;王凯(1987—),男,博士,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煤火灾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