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悦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稳步开展,劳动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小学阶段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新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完善小学劳动教育的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技术加持下,小学劳动教育将更全面、更专业、更有趣。本文探讨了信息化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以供参考。
一、信息化视角和劳动教育概述
(一)信息化视角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可简单理解成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总称。就教育领域而言,信息技术直观表现为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网络资源的丰富、以远程教育和虚拟平台交流为代表的线上教学模式等内容。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工具,如智慧课堂、“云”平台建设、大数据应用等新兴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多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二)劳动教育
劳动作为人类一项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有着磨炼品质、增强体魄、学习技能、改善生活等诸多价值。在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指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领略劳动精神的专业化课程。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是构成劳动教育的三大要素。劳动知识是指用于指导学生实践的劳动技巧与劳动理论,安全保护意识、劳动观念塑造均属于劳动知识的范畴。劳动技能与劳动知识存在一定相同之处,但劳动知识偏向从宏观角度告知学生“何为劳动”;劳动技能则偏向专业化技巧培养,如烹饪、清扫、分类、种植等。劳动实践直观展现劳动教育的本质,与语文、数学等理论色彩较重的课程相比,劳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体会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劳动教育,既能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强化学生的劳动认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应用信息技术助推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拓宽劳动教育范畴
就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而言,劳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劳动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但是笔者发现,传统的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单一化、机械化的问题,许多学校的劳动实践大多是班级清扫或校园清扫工作。信息化视角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劳动课堂,可以拓宽劳动教育的范畴。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开发烹饪、整理、分类、缝纫等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擇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以烹饪活动为例,其要求学生在六年级毕业时能独立制作两三道家常菜。尽管教师会当堂示范,但学生在实践操作时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信息化课堂引入了视频教学手段,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掌握烹饪技巧。因此,在信息化视角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拓宽教学活动的范畴,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而且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劳动意愿
小学生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劳动,如穿衣叠被、帮父母做家务等。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既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又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劳动意愿相对低下。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他们的劳动意愿。此外,信息技术打破了劳动教育的场地限制,教学课堂由线下转为线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劳动知识,并及时获得教师的点评。这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意愿。
(三)有助于家校沟通
劳动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这意味着走出学校后,学生仍要继续参与劳动实践。有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家务劳动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远胜过在学校的劳动实践。因此,家长应该承担起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丰富了家校沟通的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向家长发送文字、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现学生在校园的劳动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拍摄视频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参与情况,并及时与教师分享,以保障学生劳动实践的持续性、完整性,以此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家校合作体系。
三、信息化视角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精力充沛、好奇心重,对周围世界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但他们的兴趣通常“来得快,去得更快”。因此,为了持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劳动教育要坚持趣味性原则。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多样,使劳动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生动直观,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有着多重含义。其一,它强调教学内容应做到因地制宜,即教师要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素材融入劳动课堂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材施教。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强调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即教师要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活动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当考虑班级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践水平的多样化教学活动。
(四)启发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在复杂的、专业的劳动知识面前,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或设置挑战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劳动学习中,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劳动技巧、理解劳动精神。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体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即单纯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四、信息化视角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活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劳动认识
劳动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加深学生的劳动认识,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才能产生充足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自觉。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对此,教师可以在信息化视角下,根据教材内容和目标要求,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打造高效的小学劳动课堂。
比如,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电影《小猫钓鱼》,并带领班级学生学唱该影片的插曲《劳动最光荣》,从而借助影片中小动物的行为告知学生热爱劳动的重要性。在观看电影和学唱歌曲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劳动?”“为什么要劳动?”“怎样劳动?”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自身的劳动意识,为后续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此外,教师可定期评选班级“劳动之星”,肯定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成长。教师还可以将结果公布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或家校联系平台上,方便家长了解学生的劳动学习近况,从而为后续家庭劳动活动设计指明方向。
(二)活用信息技术,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在小学劳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要紧贴生活,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素材,调整劳动教学形式,从而在信息化视角下,将线上、线下课堂逐渐融为一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选择。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就线下劳动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如帮助志愿者发放反诈宣传单,前往养老院与老人聊天,在小区内种植花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海报、挑选老人喜欢的经典歌曲、设计模拟种花方案等,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极大便利。就线上劳动教学而言,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厨艺展示、手工展示或收纳展示。家长要录下学生劳动的场景,在班级群内打卡、上传视频,以拉近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家校合作劳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此外,教师可以筛选出班级群中表现亮眼的学生的劳动视频,重新编辑后上传至学校官网进行展示,将其作为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定期更新报道内容,从而体现对班级学生的一视同仁,消解家长不必要的“攀比”情绪。总之,信息技术丰富了线上线下劳动活动形式,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的同时,能够带给学生多样化、趣味化的劳动体验。
(三)活用信息技术,完善劳动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同样可以借鉴上述评价方式。由于劳动评价的主体、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凸显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公正性。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自行设计、构建专属于本班学生的评价平台,创设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畅所欲言的交流空间,以此收集关于劳动教育的有效建议,助力小学劳动课程更好的发展。教師应及时回复班级群内的家长消息,从中总结家长最常询问的问题,并在特定时间进行统一解答。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群中定期推送以劳动为主题的童话、寓言、儿歌等艺术作品,或是手工编织、厨艺料理、家务清洁等科普教程,以此点燃学生的家务实践热情。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劳动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认识、操作、实践,掌握技能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劳动教育的结合,一方面拓展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为家班共育、家校合作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网络平台,真正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