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是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其内涵包括: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发展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教师发展学生的量感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量”的感知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相关内容为例,借助“秒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准确定位发展学生量感的着力点。
一、重“情境”──经历“醒”的过程
(一)教学片段一:多情境模拟与激趣协同
情境一:模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
教师:“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胜利开幕,精彩的开幕式令人赞叹不已,别具风格的开幕式倒计时场景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味那精彩的一幕吧。”(课件播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视频)
师生一起跟着视频体验倒计时的场景:“24、23、22……3、2、1。”
情境二:模拟春节联欢晚会新年倒计时。
教师:“大家记得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新年倒计时环节吗?”(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
教师:“刚才倒计时中的数是以什么为时间单位的?”
学生:“秒。”
教师:“以上两个场景都用到了计量单位——
‘秒,它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下面,请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用‘秒来计时的情形?”
学生1:“红绿灯是用‘秒倒计时的。”
学生2:“短跑比赛用‘秒计时。”
教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咱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秒这个计量单位。”
(二)教学启示
情境模拟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场景,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情境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一,情境模拟是学生心理的需要。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等特点,他们对现实生活情境尤其感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秒”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且使用的时间单位,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模拟生活情境,导入“秒”的概念,用视频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如临其境,经历“醒”的过程,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情境模拟是发展量感的需要。“秒”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可以用形象的图画表示出来,它是一个抽象概念。在教学中,笔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模拟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秒”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唤醒学生对“秒”的生活经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量感奠定基础。
二、重“感”──经历“觉”的过程
(一)教学片段二:多感官参与和感悟协同
第一步,调动眼: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教师:“大家从视频中看见了什么?”(课件播放钟面指针走动的视频)
学生:“钟面上有三根针。”
教师:“哪根是秒针?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最细最长的是秒针,它是走得最快的一根针。”
教师:“秒针是怎样走动的?”(课件播放秒针走动的视频)
学生1:“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学生2:“秒针走一大格就是5秒。”
学生3:“秒针也是按顺时针方向走动的。”
第二步,调动耳:借助钟表,感受1秒。
教師:“咱们来听一听,钟表走1秒发出的声音。”(课件演示)
学生:“1秒的时间很短。”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钟表走5秒钟发出的声音。”
第三步,调动口:把你听到的声音学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嘀嗒一声的时间是多长呢?”
学生1:“钟表上‘嘀嗒一声的时间是1秒。”
学生2:“钟表上‘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五声是5秒。”
第四步,调动脑:生活中的钟表是怎么表现时间1秒的。
教师:“除了通过秒针的走动来表示时间1秒,生活中其他钟表是怎么表示时间1秒的?”
学生1:“座钟是‘铛一下表示1秒。”
学生2:“电子表是‘嘀一下表示1秒。”
第五步,调动身体:自主用一个动作表示1秒钟。
教师:“看了这么多表示1秒钟的形式,同学们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钟吗?”
学生1:“我拍一下掌是1秒。”
学生2:“我眨一下眼表示1秒。”
学生3:“我跺一下脚表示1秒。”
第六步,调动口:谈谈对1秒钟的感受。
教师:“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请大家谈谈对1秒钟的感受。”
学生:“我感觉1秒的时间很短。”
第七步,调动脑:感悟1秒钟的价值。
教师:“1秒的时间非常短,作用却不小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1秒能干什么》的视频:视频中,人造卫星每秒约飞行7900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每秒可完成3万亿次运算。)
教师:“看了这些,大家想说什么?”
学生1:“1秒虽然很短,但作用却很大。”
学生2:“人类真的很伟大,短短的1秒时间内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二)教学启示
眼、耳、口、手、脚、脑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感官,在教學片段中,笔者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手脚展示,用脑思考,知道“1秒”的时间有多长,了解短短的1秒也能产生巨大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
能力。
“感”是指在教学中借助有效信息对感官进行刺激,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体验感受,经历“觉”的过程,获得对量的直接感觉。“秒”是抽象的量,它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中,笔者先后让学生调动眼、耳、口、手、脚、脑,看秒针是怎么走动的,听1秒的声音,感悟1秒产生的价值等,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1秒,帮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建构“1秒”的表象。
三、重“思”──经历“悟”的过程
(一)教学片段三:多元化活动与思考协同
活动一:数数活动,认一认“几秒”。
教师:“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秒针走一大格是几秒?”(课件演示秒针走了5小格)
学生:“5秒。”
教师:“请同学们跟着大屏幕上秒针的节奏数一数,感受5秒的长短。1秒、2秒、3秒、4秒、5秒。”
教师:“再跟着秒针来感受一下10秒,1、2、3、4、5、6、7、8、9、10。”
教师:“现在跟着秒针走的速度用手拍出20秒,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活动二:游戏活动,估一估“是几秒?”。
教师:“如果我们不看钟表,该怎样估算时间呢?”
学生1:“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来估计。”
学生2:“可以用拍手的方法来估计。”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游戏,同时请大家估一估活动的时间,老师用秒表准确计时。”
游戏1:掰手腕游戏。
教师:“请你们推荐一个大力士,与老师掰手腕,估一估,从活动开始到结束用了多少秒钟的时间?”
游戏2:朗诵活动。
教师:“请大家朗诵《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并估一估朗诵时间大概要几秒。”
活动三:观察、猜测、验证活动,捋一捋“分”与“秒”的关系。
教师:“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请用你喜欢的方式估一估这段音乐的时间。”(用课件播放一段音乐)
学生:“60秒。”
教师:“刚才音乐播放的时间是1分钟,1分钟是60秒吗?”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课件动态演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动,秒针走了60小格,走了1圈,分针走了1小格。)
教师:“现在大家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1分钟等于60秒。”
活动四:体验活动,想一想“1分钟能干什么”。
教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
学生1:“我1分钟能跳绳100下。”
学生2:“我1分钟能写20个字。”
教师:“让我们来体验一下。”
随后,教师指导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参与以下活动:第一组,跳绳活动;第二组,拍皮球活动;第三组,汉字书写活动;第四组,计算活动。活动完成后,教师请学生总结并谈谈自己对1分钟的感受。
活动五:谈感想活动,体悟时间的宝贵。
教师:“请大家谈一谈,生活中你1分钟的时间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纷纷发言。
教师:“看来,大家做事的速度真快。生活中,我们应该和时间赛跑,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下面咱们看看不同职业的人对时间的感悟吧。”(课件演示视频)
医生:“我是医生,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军人:“我是军人,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就是胜利。”
教师:“我是教师,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就是人才。作为学生的你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因为时间就是知识。”
教师:“听完他们的感悟,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
(二)教学启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挥数学的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思”即思考与内化,教师要在多感官实践、多元化活动的基础上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历“醒”“觉”“悟”的过程,建构表象,发展量感,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
在教学环节中,笔者组织了数数活动,游戏活动,观察、猜测、验证活动,体验活动和谈感想活动,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思考。一是让学生思考掰手腕游戏要花费几秒,朗诵《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要花费几秒。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预估这两项活动所用的时间,培养学生量感。二是让学生思考1分钟是否等于60秒。“分”与“秒”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笔者让学生先预估音乐是60秒,再点明这段音乐的时长是1分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主感悟1分钟就是60秒。三是让学生思考1分钟能干什么事情,学生先猜想1分钟能做的事情,再组织体验活动进行验证,最终便助力学生准确理解了“分”与“秒”的概念。这三个层次的思考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结语
发展学生量感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借助情境模拟,调动多感官参与,开展多元化活动,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想象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从“醒”到“觉”再到“悟”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最终实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