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金键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我国初中的教育领域贯彻及应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构教学框架时,教师应当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深刻解读素质教育理念中的核心要素,聚焦核心素养背景,在教学环节中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并将其贯彻始终;链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提升专注度,并树立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指明方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问题引导式教学;核心素养
虽然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课堂专注度相对薄弱,核心素养不足。而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融入,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發学生的思索动机。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可发散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及思辨能力,这体现了问题引导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的教学之重,同时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帮助学生塑造道德素养的关键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渗透核心素养,可以对传统教学形成强有力的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及社会适应性。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的建构与问题引导式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了解法律、认识法律,对规范及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及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纵观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立足多样化的教学视角,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式的教学内容,同时融合信息化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就问题的广度进行深度探究,这为实现教学的纵横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诸多问题,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道德价值观应用于实践。同时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式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积累德育知识及提升文化修养,对塑造学生的三观及人格魅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学生在面对学习困惑及生活烦恼时,就能立足科学的视角审视及解决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形式僵化
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并未发生明显转变,教学形式的固化,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退,久而久之,学生的深度思考意识也随之减弱。由此可见,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与僵化是制约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的诱因,更是降低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师生对学科的关注度不足
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仅要面临未来的备考压力,还要掌握日常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使得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精力都集中在文化课程上,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所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未对课程内容进行深究,因此难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渗透目标。
(三)教学评价单一
新课标的实施目的是引导教师将课堂教学转化成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活跃生动,进而实现有效教学。但目前的道德与法治体系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评价手段相对片面笼统,难以集中学生的反馈内容,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信息化教学渗透核心素养,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信息化教学是健全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核心途径。根据核心素养的维度,在融合问题引导式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学生熟知的虚拟场景,不断激活学生的多元思维;利用多种教育渠道,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这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互动,为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提供有力帮助。与此同时,问题引导式教学是在对话基础上展开的,有了“对话”,就有了“沟通”,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视角,整合教学资料,促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彰显出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时,在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网络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否有网络购物的习惯?”通过提问,教师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随后,在教学内容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内容,视频中所呈现的画面均为人们过度沉迷手机所产生的危害现象,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视频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网络的利与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及思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传播网络的正能量,从而完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二)通过合作教学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从侧面角度进行分析,合作教学是助力学科体系发展的有力基石,更是提高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可以结合合作教学的核心要素创设问题,如学生学习小组的划分形式、合作任务的布置与合作交流后的反馈等。以上形式不仅完善了学生的品格,还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明确的目标。除此之外,合作教学对课堂教学形成了有力补充,当学生无法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得习得与启示,在某一程度上完善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
例如,“少年的担当”一课的知识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深刻意识到个人的发展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关心世界,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判断能力。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邓稼先的光荣事迹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引申邓稼先为了建设祖国而放弃了美国优越生活的话题,询问学生的感想是什么,从邓稼先身上学到了什么,并让学生通过小学合作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及见解。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并让学生从中树立爱国及强国意识。
(三)以实践教学为基调,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从全方位角度进行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时刻约束及规范自己的行为,必要时采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并未在教学环节渗透核心素养,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的优势与价值,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深思,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夯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法不可违”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向学生播放教学案例“某中学生与社会人员因持刀抢劫,使得他人财物及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危害,而被判刑”。在观看视频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如:“某中学生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某中学生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如若同学们遇到上述情况时,我们应如何去应对?”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就教师引申出的问题链展开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践技能,更激励学生在生活中争当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四)引入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十分必要。为此,教师可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新闻热点,并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生活阅历,对实现有效的引导式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获取丰厚的教学效益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聚焦信息化的社会背景,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难以辨别出真实与有效的时事新闻,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筛选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时事热点,以辅助教学。
例如,在讲解“建设美丽祖国”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导入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闻资讯,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并提问:“从片段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观看后,有哪些感悟?”学生在视觉冲击及问题驱动的效应下,经过一番思考,进行深思,感知到祖国的强大,体悟万众一心的力量,以及一线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刻认识我国相关的国策、战略,树立政治认同感,以及国家荣誉感。
(五)开展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情境教学是最具教学效力的教学模式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学生的内部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度。教师通过不断抛出的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学习状态,步入教学情境,在主观上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进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实现引导式及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融合生活元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感知到集体的重要性及温暖。首先,教师可以导入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参加过哪些集体活动?你印象最深的集体活动有哪些?你认为什么样的集体是好集体?想要建构好集体,我们应该怎样做?”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够有效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充分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继而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此时,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及荣誉感会油然而生。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为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提供了先决条件。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评价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现学科育人的载体,其课程资源中蕴含了丰厚的育人资源。因此,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引导学生在探究及思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量以及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学生在研学及分析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立足旁观者的视角,直面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过程,并形成初步评价。健全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困惑时,教师应及时地予以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案例产生怀疑,形成学习反思及批判性的思维,以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及多元性。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不解或误解时,教师应持循循善诱的态度,注重积极指导,以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四、结语
目前,素质教育掀起了一股浪潮,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教师应深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为教学宗旨,并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建构问题引导式教学机制,不断更新及完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潘永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6):137-138.
[2]王有鹏. 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解读[J]. 山东教育,2022(36):43-45.
[3]刘凯旋. 让学生“看见”并“相信”——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创设探究[J]. 现代教学,2022(18):58-61.
[4]马良.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 学园,2022,15(17):36-38.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