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霖 何真 王欣欣
临床上普遍认为,乳腺癌发病与遗传因素等有关。淋巴结转移是目前用于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且其也会影响临床治疗方法。影像学及血液学指标是临床上诊断乳腺癌的常用方法,其中乳腺超声因对肿瘤性质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但仅超声诊断的准确度欠佳。BI-RADS 是美国放射学会根据乳腺检查的影像学报告,制定的良恶性判断标准,为乳腺疾病的分级制定了科学标准。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对于BI-RADS 分类进行研究,认为其可提高超声的诊断效率[1-2]。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CA153 由MUC-1基因介导产生,在多数癌细胞呈过表达现象。CEA主要存在于由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成的癌细胞表面,也与癌细胞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已有研究证实,CEA 在多种恶性肿瘤疾病患者血清中存在过表达现象。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一种非特异性酶,在细胞核中的ALP 可能与细胞增殖有关。有研究证实,ALP 可预测乳腺癌肝转移及骨转移[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超声BI-RADS 分级联合血清CA153、CEA、ALP 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及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评估提供参考。
以2020 年5 月—2022 年5 月97 例乳腺癌患者(恶性组)及72 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1)恶性组符合文献[4]关于乳腺癌的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良性组经术中病理性检查证实为非恶性肿瘤病变;(2)已接受超声检查;(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入组前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治疗;(2)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疾病;(3)转移性乳腺癌;(4)合并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存在免疫系统相关疾病;(7)腋窝手术史。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超声检查方法:应用Philips iu-Elite 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实时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下,以乳头为中心对每侧乳房进行正中位、内侧位、外侧位扫查,发现病灶后,从各个切面观察病灶特征,扫查结束后。采用ABVS采集乳腺图像,获得容积数据,在ABVS 工作站自动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超声BI-RADS 分级标准对病灶进行分类,0~2 级:恶性风险0;3 级:恶性风险≤2%;4A 级:恶性风险>2%且<50%;4B 级:恶性风险50%;5 级:高度疑似恶性。以超声BIRADS 1~3 级、4A 级病灶划分为超声良性病灶[4]。
血清指标检测:于患者入院24 h 内采集其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CA153、CEA、ALP 水平。
(1)比较良性组及恶性组的超声征象、超声BI-RADS 分级及血清指标,分析超声BI-RADS 分级联合血清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2)根据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淋巴结存在最大径>0.2 mm 的肿瘤病灶)将恶性组患者分为转移组及未转移组,分析超声BI-RADS 分级联合血清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血清CA153、CEA、ALP 水平。
应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后用(±s)表示,用t 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采用ROC 曲线分析超声BI-RADS 分级联合血清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超声BI-RADS 分级及血清指标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P<0.05 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恶性组:年龄39~64 岁,平均(51.17±5.29)岁;肿瘤大小0.7~5.1 cm,平均(1.72±0.29)cm;产次0~3 次,平均(1.39±0.31)次;孕次0~4 次,平均(1.55±0.23)次;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8 例,浸润性小叶癌2 例,浸润性导管癌87 例;TNM 分期:Ⅰ、Ⅱ期50 例、Ⅲ~Ⅴ期47 例。良性组:年龄36~67 岁,平均(50.85±5.31)岁;产次0~4 次,平均(1.37±0.29)次;孕次0~4 次,平均(1.51±0.25)次;病理类型:积乳囊肿2 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 例,纤维腺瘤61 例。良性组及恶性组的年龄、产次、孕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恶性组的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 等超声征象比例均高于良性组(P<0.05),见表1。
表1 良性组及恶性组的超声征象比较[例(%)]
良性组中超声BI-RADS 分级1 级2 例,2 级17 例,3 级22 例,4A 级18 例,4B 级8 例,4C 级5 例,5 级0 例;恶性组中1 级0 例,2 级0 例,3 级5 例,4A 级9 例,4B 级31 例,4C 级25 例,5 级27 例。超声BI-RADS 分级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4.02%(142/169)。恶性组血清CA153、CEA、ALP 水平均高于良性组(P<0.05),见表2。
表2 良性组及恶性组的血清CA153、CEA、ALP水平比较(±s)
表2 良性组及恶性组的血清CA153、CEA、ALP水平比较(±s)
组别 CA153(U/mL) CEA(ng/mL) ALP(U/L)恶性组(n=97) 11.39±2.24 5.13±1.17 88.46±17.13良性组(n=72) 7.61±1.69 2.11±0.42 54.05±10.98 t 值 12.003 20.911 14.916 P 值 <0.001 <0.001 <0.001
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AUC 大于超声BIRADS 分级与血清指标单独检测(P<0.05),见表3、图1。
图1 超声BI-RADS分级联合血清指标诊断乳腺癌的ROC曲线分析
表3 超声BI-RADS分级联合血清指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转移组中超声BI-RADS 分级1 级0 例,2 级0 例,3 级1 例,4A 级2 例,4B 级7 例,4C 级13 例,5 级16 例;未转移组超声BI-RADS 分级1 级0 例,2 级0 例,3 级4 例,4A 级7 例,4B级24 例,4C 级12 例,5 级11 例。转 移 组 的 超声BI-RADS 分级显著高于未转移组(Z=10.292,P<0.05)。转移组血清CA153、CEA、ALP 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见表4。
表4 转移组及未转移组的血清CA153、CEA、ALP水平比较(±s)
表4 转移组及未转移组的血清CA153、CEA、ALP水平比较(±s)
组别 CA153(U/mL) CEA(ng/mL) ALP(U/L)转移组(n=39) 13.51±2.39 5.93±1.16 94.16±12.54未转移组(n=58) 9.96±1.82 4.59±0.89 84.63±10.07 t 值 8.294 6.428 4.171 P 值 <0.001 <0.001 <0.001
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大于超声BI-RADS 分级与血清指标单独检测(P<0.05),见表5、图2。
图2 超声BI-RADS分级联合血清指标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
表5 超声BI-RADS分级联合血清指标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以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应变量(有=1,无=0),以超声BI-RADS 分级及血清指标为自变量( 超 声BI-RADS 分 级:4B~5 级=1,1~4A 级=0;CA153≥11.98 U/mL=1,<11.98 U/mL=0;CEA≥5.13 ng/mL=1,<5.13 ng/mL=0);ALP≥89.57 U/L=1,<89.57 U/L=0)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超声BI-RADS分级升高、CA153≥11.98 U/mL、CEA≥5.13 ng/mL 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6。
表6 超声BI-RADS分级及血清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肿瘤直径>2 cm 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EA 水平均高于肿瘤直径≤2 cm 患者,TNM 分期Ⅲ、Ⅳ期患者的血清CA153、CEA 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低分化患者的血清CA153、CEA 水平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见表7。
表7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血清CA153、CEA、ALP水平比较(±s)
表7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血清CA153、CEA、ALP水平比较(±s)
类别 CA153(U/mL) CEA(ng/mL) ALP(U/L)肿瘤直径 ≤2 cm(n=56) 10.34±2.07 4.85±0.71 87.31±11.04>2 cm(n=41) 12.82±2.13 5.51±0.58 90.03±10.36 t 值 5.758 4.877 1.230 P 值 <0.001 <0.001 0.222病理类型 导管原位癌(n=31) 11.49±1.74 5.14±0.73 86.13±12.27浸润性导管癌(n=45) 11.13±1.85 5.09±0.81 90.37±10.95浸润性小叶癌(n=8) 11.82±2.76 5.27±0.79 87.05±11.46其他(n=13) 11.79±2.19 5.16±0.86 88.27±11.39 F 值 0.739 0.158 1.071 P 值 0.531 0.924 0.364 TNM 分期 Ⅰ、Ⅱ期(n=50) 9.67±2.05 4.68±1.12 87.24±10.13Ⅲ、Ⅳ期(n=47) 13.22±2.31 5.61±1.09 89.76±10.52 t 值 8.016 4.140 1.202 P 值 <0.001 <0.001 0.093分化程度 低分化(n=37) 13.04±2.82 5.53±0.87 89.27±9.24中、高分化(n=60) 10.37±2.79 4.88±1.08 87.96±9.30 t 值 4.560 3.092 0.676 P 值 <0.001 0.003 0.501
近年来,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已上升至首位。超声检查是目前进行乳腺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可通过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及血流状况来评估病变性质[5]。本研究发现,恶性组中存在肿瘤边缘不光整、内部微钙化、内部血流RI≥0.7、周围组织改变等特征的比例均高于良性组,提示肿瘤形态、纵横比等可用于鉴别肿瘤良恶性,与既往文献[6]研究结果相符。超声作为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相比于CT 等,具有无辐射、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BI-RADS是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为乳腺疾病的良恶性诊断制定了科学的分级判断标准。既往研究指出,超声BI-RADS 分级的应用可增加乳腺超声诊断的客观性,使得诊断方法规范性增高[7]。超声BI-RADS分级主要依据超声二维图像(肿瘤大小、周边组织回声等特征)及血流信号特征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进行判断。肿瘤标志物是常用的肿瘤早期诊断方法,主要指肿瘤细胞或相关其他细胞释放入血的一类分子,在多种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8]。CEA 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抗原。ALP 是一种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酶,主要利用水解磷酸单酯除去核酸及生物碱等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从而形成磷酸根离子及自由羟基。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糖类抗原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血清CA153 水平升高。本研究发现,恶性组血清CA153、CEA、ALP 水平均高于良性组,表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53、CEA、ALP 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其或可用于鉴别肿瘤性质。经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AUC 大于超声BIRADS 分级与血清指标单独检测,表明联合检测对乳腺癌具有诊断价值,故或可降低应用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临床鉴别中。
腋窝淋巴结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属于体内次类免疫器官之一,正常淋巴结常规超声中呈长条形,形似小肾,中央高回声区域为淋巴结髓质部,周边低回声区域为皮质部。当乳腺癌侵袭腋窝淋巴结时,腋窝淋巴结可发生形态学改变。既往研究显示,术前对腋窝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9-10]。但进行腋窝淋巴结触诊敏感性不高,仅存在淋巴结转移时才能触及。而超声可显示腋窝淋巴结基本情况。但不同超声检查医生对腋窝淋巴结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11-12],故本研究采用BI-RADS 分级对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评估。本研究发现,转移组的超声BI-RADS 分级显著高于未转移组,表明超声BI-RADS 分级较高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BI-RADS 分级越高患者,肿瘤侵犯范围越广,癌细胞沿乳腺内淋巴管道向外周转移的风险也增高。
血清中的ALP 主要来自骨骼和肝脏组织,当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ALP 水平明显上升时,则应高度怀疑是否出现骨转移或肝脏转移现象[13],但目前尚无报道指出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故本研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研究发现,转移组血清ALP 水平高于未转移组,提示患者血清ALP 水平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水平异常升高不是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故其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时需联合其他指标。CA153 最早发现于乳腺癌上皮细胞,细胞癌变时糖基化转移酶激活,导致细胞表面糖类改变,使得CA153 释放入血[14-16]。既往研究指出,血清CA153 水平变化与转移性乳腺癌发生有关[17-18]。本研究发现,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 大于超声BI-RADS 分级与血清指标单独检测,表明联合检测对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评估价值,提示联合检测或可用于监测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已有学者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患者预后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19-20]。本研究发现,超声BI-RADS 分级升高、CA153≥11.98 U/mL、CEA≥5.13 ng/mL 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提示各指标与患者预后有关。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清CA153、CEA 水平与肿瘤直径、TNM 分期等肿瘤病理特征有关,进一步说明了各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综上所述,超声BI-RADS 分级联合血清CA153、CEA、ALP 检测对乳腺癌具有诊断价值,对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且患者血清CA153、CEA 水平或与肿瘤直径、TNM 分期等肿瘤病理特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