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元成 刘静 敖小冬
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为常见重症之一,多由于新生儿肺脏难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造成血氧下降、二氧化碳潴留等一系列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威胁患儿生命[1-2]。新生儿重症急性呼吸衰竭病情更为严重,临床需在常规抗感染、呼吸道管理等基础上开展机械通气治疗,以迅速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改善肺气体交换能力,从而稳定病情。常频呼吸机为当前临床最常用的通气方式,可迅速提高患儿通气能力,纠正机体缺氧状态,减轻体内缺氧性损伤[3-4]。但长期应用发现,常频机械通气后仍有部分患儿效果欠佳,动脉血气恢复缓慢。高频呼吸机则是一种高通气频率的呼吸技术,能够以极低的潮气量通气,满足患儿氧气需求,同时减轻肺损伤,促进肺功能恢复[5-6]。但关于高频呼吸机在新生儿重症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具体疗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一定争议。鉴于此,本研究分析高频呼吸机在新生儿重症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新余市妇幼保健院2020 年8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儿临床资料,将采用常频呼吸机治疗的30 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呼吸机治疗的30 例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文献[7]《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重症急性呼吸衰竭诊断;伴有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先天性畸形;颅内出血;合并新生儿脓毒症;中途放弃治疗;心肝肾等衰竭。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两组均予以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及保暖措施,并做好呼吸道管理。对照组予以常频呼吸机治疗:选用CHRISTINA 型呼吸机,设置为A/C 通气模式,做好呼气末潮气量实时监测,设置呼吸频率(RR)20~60 次/min,呼吸时间0.3~0.6 s,维持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85%~95%,呼气末正压(PEEP)4~7 cmH2O,吸气峰压(PIP)20~30 cmH2O,之后依据患儿情况调整,控制呼气末潮气量5~6 mL/kg。观察组予以高频呼吸机治疗:选用Sophie 型呼吸机,设置平均气道压15~20 cmH2O,频率10~15 Hz,振幅25~40 cmH2O,维持经皮SpO285%~95%;之后依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参数,若患儿处于低血氧状态,则需提高吸入氧浓度,每次调节控制5%~10%。
(1)血气分析指标:治疗前及治疗24 h 后,比较两组pH 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SpO2、氧合指数(OI)水平。(2)呼吸机应用情况:比较两组通气总持续时间、撤机后总给氧时间。(3)生命体征指标:治疗前及治疗24 h 后,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水平。(4)存活率:随访至出院或死亡,比较两组存活率。(5)并发症:包括脑室出血、肺气漏、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
采用SPSS 22.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胎龄35~41 周,平均(37.62±1.32) 周; 出 生 体 重2 415~3 852 g,平 均(3 158.65±387.51)g; 日 龄3~20 d, 平 均(12.82±2.11)d;出生1 min Apgar 评分4~9 分,平均(6.87±2.46)分。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胎龄34~40 周,平均(37.52±1.18)周;出生体重2 408~3 861 g,平 均(3 149.85±385.51)g;日 龄2~19 d,平均(11.98±2.52)d;出生1 min Apgar 评分4~9 分,平均(7.28±2.13)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前,两组pH 值、PaO2、PaCO2、SpO2、OI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OI 均较对照组高,PaCO2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
组别 pH 值PaO2(mmHg)PaC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7.29±1.04 7.36±1.11 43.52±4.25 72.86±6.25 62.35±6.12 45.23±4.28对照组(n=30) 7.28±1.02 7.34±1.09 43.58±4.31 67.47±6.12 62.41±6.15 50.31±5.13 t 值 0.038 0.070 0.054 3.375 0.038 4.165 P 值 0.970 0.944 0.957 0.001 0.970 0.000组别 SpO2(%)OI(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80.32±5.63 94.35±2.42 87.42±6.58 217.63±21.25对照组(n=30) 80.45±5.71 93.89±2.35 88.09±6.65 198.76±19.32 t 值 0.089 0.747 0.392 3.599 P 值 0.930 0.458 0.696 0.001
观察组通气总持续时间、撤机后总给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机应用情况对比[h,(±s)]
表2 两组呼吸机应用情况对比[h,(±s)]
组别 通气总持续时间 撤机后总给氧时间观察组(n=30) 71.82±6.69 47.85±5.13对照组(n=30) 82.52±7.47 54.59±5.48 t 值 5.844 4.918 P 值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MAP、HR、RR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P 高于对照组,HR、RR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s)
组别 MAP(mmHg)HR(次/min)RR(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41.52±2.13 50.59±4.25 138.52±12.35 130.41±8.96 63.25±6.25 41.52±4.15对照组(n=30) 41.58±2.15 46.55±4.21 138.63±12.41 135.52±9.12 63.32±6.34 45.89±4.23 t 值 0.109 3.699 0.034 2.189 0.043 4.039 P 值 0.914 0.001 0.973 0.033 0.966 0.000
两组存活率、并发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存率及并发症对比[例(%)]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病因复杂,临床认为在气道梗阻、新生儿肺炎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可降低肺部气体交换能力,使得二氧化碳大量潴留,从而引起低氧血症,久之则可促使体内多器官组织出现缺氧性损伤,最终危及患儿生命[8-10]。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多以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为主,但对于患儿肺部氧合功能改善效果欠佳,尤其是重症呼吸衰竭患儿,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更为严重,且低氧血症普遍较为顽固,还需尽早开展辅助通气治疗,以有效提高血氧浓度,避免体内多器官组织发生缺氧性损伤,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11-13]。
常频呼吸机为当前救治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首选通气技术,通过予以患儿较高的吸气峰压及潮气量,可促进萎陷的肺泡迅速扩张,加快二氧化碳排出,以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动脉血气状况,减轻缺氧对机体发育的影响[14-16]。但常频通气可导致气道压力及容量不稳定,长时间使用会对肺泡造成一定损伤,降低通气效果,不利于患儿通气功能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O2、OI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通气总持续时间、撤机后总给氧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MAP高于对照组,HR、RR 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存活率、并发症相比无差异;提示高频呼吸机可更好改善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血气分析状况,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稳定生命体征变化,且安全性良好。王晓芳等[17]开展的无创高频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新生儿肺氧合能力、CO2潴留和酸中毒的影响显示,无创高频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新生儿效果更佳,能够提高患儿肺氧化功能,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且能避免气压伤发生,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为,高频呼吸机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通过较解剖无效腔量小的潮气和快速的频率通气,使气体在患儿气道内扩散更为彻底,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以提高动脉血氧浓度,改善患儿动脉血气状态[18-19]。相较于常频呼吸机,高频呼吸机潮气量小,可减轻对心血管系统的压迫,且在维持较高气体交换的同时能降低气压伤风险,更适用于肺顺应性差的患儿[20]。在高频呼吸机通气下,高速气体会增加对流与弥散,使肺泡可得到均匀膨胀及直接通气,有效阻止肺泡萎缩发生,且低压、低容量、低氧通气对于肺保护更佳。
综上所述,高频呼吸机治疗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效果更佳,可加快动脉血气恢复,减小生命体征波动,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