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2023-11-15 08:05张在永郭慧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28期
关键词:肺段胸腔镜肺癌

张在永 郭慧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研究多见,其中手术方面的研究是重点,而微创手术是近年来研究较热的方面,其相关的细节研究占比不断提升[1-2]。胸腔镜手术作为临床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式,其中的肺叶切除术及肺段切除术是研究与比较的重点,上述两类手术方式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关于两类治疗方式的效果比较研究差异仍较大[3-5]。同时,上述方面对于患者肺功能及创伤应激等术后恢复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本研究现探究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肺功能、创伤应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2 年2 月临沂市中心医院的80 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标准:于本院诊断及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TNM分期Ⅰ~Ⅱ期。排除标准:术前进行化疗等治疗;肺结核、胸腔粘连等疾病史;既往胸部手术史;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40 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有效配合。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前常规检查及麻醉后,健侧卧位进行手术治疗,将患侧上肢上举,采用三孔法置入胸腔镜及对病灶进行探查,其中上叶与下叶切除者分别于3~4 肋间及5~6 肋间切口,进行肺叶切除,将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进行清扫。观察组则采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前常规检查及麻醉后,健侧卧位进行手术治疗,将患侧上肢上举,采用三孔法置入胸腔镜及对病灶进行探查,根据病灶部位进行动静脉及支气管的处理,进行病灶切除过程中,保证切缘距离病灶在2.0 cm 以上,必要者可将临近肺段组织进行切除,以保证切除的范围,进行淋巴结清扫。两组的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VV)及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创伤应激指标[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及C 反应蛋白(CRP)]。(1)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统计项目包括切口感染、肺不张及心律失常等,统计其总发生率。(2)肺功能指标:于术前及术后3、6 个月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肺功能指标的检测,包括FVC、PEF、MVV 及FEV1。(3)创伤应激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3、5 d 分别采集两组的空腹静脉血,每次采集5.0 mL,将血标本离心(离心半径15 cm、3 000 r/min 离心5 min)后取血清进行创伤应激指标(Cor、IL-6 及CRP)的定量检测,检测方式为酶联免疫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3.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43~77 岁,平均(63.30±9.10)岁;病灶直径1.2~1.9 cm,平均(1.39±0.11)cm;TNM 分期:ⅠA 期13 例,ⅠB 期27 例;病理分型:鳞状细胞癌15 例,腺癌25 例。观 察 组 男27 例,女13 例;年 龄43~76 岁,平均(63.39±9.16)岁;病灶直径1.1~1.9 cm,平均(1.40±0.13)cm;TNM 分期:ⅠA 期12 例,ⅠB 期28 例;病理分型:鳞状细胞癌13 例,腺癌27 例。两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引流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引流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引流时间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淋巴结清扫数(个) 引流时间(d)对照组(n=40) 136.36±16.56 133.96±19.21 12.03±1.69 3.96±0.53观察组(n=40) 113.03±13.69 121.01±16.96 11.81±1.75 3.15±0.35 t 值 6.867 3.196 0.571 8.065 P 值 <0.001 0.002 0.569 <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个月,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FVC(L)PEF(L/s)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对照组(n=40) 2.93±0.31 1.66±0.19 2.33±0.32 5.10±0.69 3.71±0.39 4.10±0.51观察组(n=40) 2.95±0.33 2.10±0.26 2.61±0.35 5.06±0.72 4.56±0.51 4.73±0.56 t 值 0.279 8.641 3.734 0.53 8.373 5.307 P 值 0.780 <0.001 <0.001 0.800 <0.001 <0.001组别 MVV(L/min)FEV1(L)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对照组(n=40) 79.36±6.61 53.03±5.75 59.10±5.91 2.13±0.32 1.21±0.22 1.53±0.25观察组(n=40) 79.66±6.56 56.96±6.03 63.69±6.10 2.15±0.33 1.50±0.25 1.80±0.26 t 值 0.203 2.983 3.417 0.275 5.507 4.734 P 值 0.839 0.003 0.001 0.783 <0.001 <0.001

2.5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观察组的创伤应激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s)

组别 Cor(ng/mL)IL-6(pg/mL)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对照组(n=40) 196.36±18.91 270.33±26.71 251.63±25.32 229.35±23.72 7.63±1.11 16.32±3.10 13.35±2.69 10.02±1.35观察组(n=40) 198.10±19.63 252.32±25.10 232.02±22.63 209.65±21.03 7.59±1.06 13.16±2.60 11.03±2.26 8.32±1.16 t 值 0.403 3.107 3.652 3.930 0.164 4.939 4.176 6.040 P 值 0.687 0.002 <0.001 <0.001 0.869 <0.001 <0.001 <0.001组别 CRP(mg/L)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5 d对照组(n=40) 11.31±1.69 22.65±2.63 19.35±2.53 13.63±1.79观察组(n=40) 11.29±1.75 18.75±2.36 15.33±2.06 10.01±1.69 t 值 0.051 6.980 7.792 9.300 P 值 0.958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而早期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是本病患者预后改善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是应用较多,且研究较多的治疗方式,而不同的手术方式,除治疗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外,其对患者术后各方面恢复的影响也可能存在明显不同,而随着临床对手术患者创伤控制及术后恢复方面重视程度的提升,其也成为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参考与评估方面[6-9]。肺功能作为本类患者术后评估的重点方面,其也是术后亟待改善的方面,同时有助于评估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因此是手术方式可取性的重要评估方面[10-12]。再者,创伤应激对于手术患者的手术性创伤程度具有较为直观的反应意义,同时其变化波动的幅度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术后创伤恢复程度及速度,因此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监测价值较高,可作为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参考方面。临床中近年来关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治疗研究不断增多,且不乏与其他手术方式的比较性研究,但是其对于本类患者上述肺功能及创伤应激的影响研究不足,因此对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上述方面的研究极为必要[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表现为对淋巴结清扫数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其手术时间及引流时间相对更短,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相对更低,且肺功能指标及创伤应激指标相对更好,术后恢复速度相对更快,因此认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了手术创伤,更有助于患者的术后肺功能恢复,同时患者的创伤控制较好,而这也是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认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更为突出,而这可能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更为有效地控制了手术创伤有关[16-17]。其有效控制了对肺部及相关方面的损伤,因此患者的不良应激控制较好,因此患者的术后肺功能恢复更快,且相关的创伤应激控制更快且更好[18-20]。

综上所述,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且对肺功能改善效果及创伤应激的控制效果均相对更好,因此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肺段胸腔镜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