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富艺,周 昶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交响音画《美丽乡村》是叶小纲教授2019 年应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邀约创作的作品,同年成功首演,广受好评,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典范之作。在该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五声性调式材料构成主题与展开,描绘了杭州地区美好的乡村生活,反映了当地乡村变革的新气象和绮丽景色,以及生活在该地区人们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正如叶小纲教授所说:“艺术家是什么品质,作品就是什么品质。 俗人装雅装不出来,雅人装俗也俗不下去。 这是根据本人的品质决定的。”[1]该作品浓郁的民族风味与新颖的音响效果离不开五声性音高材料与调式和声的运用,“在当代音乐作品中,我国传统音乐或五声调式素材在各种新音高组织思维中依然被采用,这显然是作曲家创作中音乐母语的自然流露与心声的真切坦诚”[2]。 将五声性的调式主题材料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形成了既具有现代性又可听性较强的音乐语言,这些主题性格不尽相同,发展方式也存在异同,因而本文从主题的呈示与发展方式入手,分析主题的构成及发展特点,探究作曲家民族音乐语言进行个性化组织的特色。
主题的五声性音高材料是指运用五声音阶的三音组、四音组、五音组为基础,偏音为辅助,其组织方式一是以单一宫调式材料构成主题;二是以一个宫调为主嵌入其他宫调材料构成主题;三是以不同宫调材料并列构成主题。 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五声调式体系音高材料是叶小纲音乐创作中挥之不去的重要细胞组织。[3]在该作品中,叶小纲教授运用了多个五声性调式的主题,并且对主题音高材料进行发展,既保留了民族风味又具有新鲜感,有力地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虽然该作品旋律调性与和声调性的组织方式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调性体系范围,但是依据音乐材料的呈现与发展仍可将其分为5 个部分,各主题显现其中,图示如下:
表1 曲式结构
如表所示,该作品主要由4 个主题交织而成,均采用五声性调式材料构成。 其中引子部分由长笛单独演奏,引出了该作品中前两个主题(A、B),笛声悠扬,仿佛朝阳穿透云雾,唤醒沉睡的乡村;呈示部分其余的两个主题(C、D),优美动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在展开部分主要发展了A 与D 主题,B 主题出现次数较少,D 主题性格活泼,个性鲜明,象征着乡村人民新时代下欢欣鼓舞、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再现部分主题C 与D 形成了倒装再现,并且没有进行原调再现,因而再现部分发展性也较强;尾声中多次出现主题A,与引子相呼应,在较为安静的音乐氛围中收束,仿佛夕阳西下,乡村归于宁静。
从4 个五声性调式主题的音高材料来看,分别有同宫调系统材料构成的主题与不同宫调系统材料构成的主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一宫调式;2.不同宫调材料嵌入式;3.不同宫调材料并列式。
1.单一宫调式
是指主题音高材料包含在同一五声宫调内。
谱例1 主题B(第5—6 小节)
上例为主题B 的第1 次呈示,其音高材料为完整的B 宫五声音列。 主题从宫音B 开始,先上行级进到徵音F 后又下行回到宫音B,后上大六度跳进至羽音G,形成同宫系统宫羽调式交替。 该主题纯五声结构级进与跳进结合的折型旋律线轻松愉快、民歌风味浓厚。
2.不同宫调材料嵌入式
是指在一个宫调五声材料中间插入其它宫调五声材料。
谱例2 主题A(第2—3 小节)
在第2 小节与第3 小节主题结尾处清晰地展示了C 宫五声的音高材料,运用了C、E、G、A 的C 宫五声四音组,旋律突出了小三度与纯四度的五声音调进行,第2 小节出现的前五个音F、A、E、D、 F 则将调性转到了D 宫中,形成了宫音上大二度转移,调式色彩鲜明,音乐形象幽静深远,其五声音调含有小三度、纯四度、大二度与大三度。 在C 宫调中间插入的D 宫,一是具有了“离调”的意味,若综合整个主题来看, F 音亦可以作为偏音变徵,带来了雅乐的色彩;二是两个宫调的衔接处为小二度与增四度,使五声结构为基础的主题增添了不协和音程等现代音高材料元素,构成了五声调式体系与半音化音高体系材料融合的主题风格。
3.不同宫调材料并列式
是指主题由不同宫调材料并置构成,主题C、D采用了此手法,具有不稳定性的色彩对比,进一步展示了作品五声调式体系与半音化音高体系材料融合的主题风格。
谱例3 主题C(第26—28 小节)
上例为主题C,由双簧管演奏,先是由F 四分附点音符上行级进到G,之后迂回下行,在第27 小节又多次上行跳进,在第28 小节下行至E 音,形成波浪型的旋律线,附点节奏与三连音节奏起伏的旋律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第26—27 小节第1 拍音高材料均包含在E 宫五声之内,之后出现的清角A 为宫,短暂形成了A 宫,该音的出现突出了宫调转换的色彩,由于两个四五度关系的宫调共同音较多,使其转换较为自然。 第28 小节则直接转向了G 宫中,与A 宫形成了大二度宫调的转换,在衔接时变宫G 还与G—D 形成了小二度与减五度的进行,更增强了两个二度宫调并置的色彩对比。①注:方框交界处为共同音,之后不再标注。
谱例4 主题D(第42—45 小节)
上例为主题D,由两句构成,每句两小节,在第1 句第42—43 小节中,旋律开始为B 宫,先由商音C上行级进至角音D,后不断下行,在第43 小节后两拍出现的B( A)、F( E)、D( C)则显示出调性转向了C 宫,与B 宫形成了二度宫调的并置,两宫衔接处共有两个共同音,分别为D、 C, D 角变为D商,C 商变为C 宫,共同音的五声性特点过渡使两调衔接缺少半音等不协和音程,因而使两调五声性突出、过渡自然。 在第2 句(第44 小节)的开始形成了加偏音变宫的B 宫六声音组,之后(第45 小节)变清角E 为宫的五声音组,与B 宫为四五度近关系的并置,3 个共同音自然地将两宫衔接起来。该主题前句从高音区突出级进下行,第2 句处于中低音区,旋律级进与跳进结合呈迂回波浪上行后再下行,情绪饱满、诉说呼应,迸发出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主题发展的手法可追溯到浪漫时期标题音乐的写作,经过韦伯、柏辽兹等人的发展,在李斯特、瓦格纳手中达到巅峰,之后的理查·施特劳斯等作曲家依然在运用。 在该作品中,主题发展手法的运用也显示出叶小纲教授融汇东西的创作方式,就像作曲家本人所说:“我在中国接受教育,其实也是西方教育,这个我们不需要回避。 我们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课程,是根据俄罗斯教育系统设定的。 后来我到了美国,在那念了四五年研究生,又在那里多留了几年,所以我受到那边的影响也是比较深的。 我本身也是一位受德国音乐系统影响的作曲家,德国音乐对我的影响很深。 所以我的作曲风格是中国、美国、欧洲3 个系统结合起来的。”该作品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从4 个五声性调式主题的发展看,一是五声性单主题做移调、节奏减缩、逆行手法的单一性发展;二是五声性单主题做移调、逆行、裁截、延展手法的综合性发展;三是五声性多主题综合性发展,即将多个主题综合在一起进行移调、裁截、延展等手法的发展。
1.移调手法,即五声性主题中的音高材料通过移调进行发展。
谱例5 动机a 移调
上例为作品第85、96 小节展开部分,第173 小节尾声部分,采用A 主题的动机a(见谱例2)进行移调发展,将动机a 的C 宫旋律分别在A 宫、G 宫、E 宫呈现,强调了三度调性关系,两调相差3 至4 个调号,色彩性对比强。 根据展开的需要,在第96 小节展开部分走向了关系最远的G 增四(减五)度调性,处于该作品的黄金分割点(不包含尾声),并由乐队全奏而出,张力强。
谱例6 主题D 第2 句裁截、移调
上例均来自展开部分,截取了主题D 中的第2句进行发展,将该句依次放置于B 宫— g 羽、 D宫—b 羽、C 宫—a 羽、 G 宫—e 羽中,与主题原型形成了从B 宫— g 羽至二度调关系后又到属方向调关系的布局,既有较远调性关系的色彩对比,又有属主近关系的传统布局。 随着主题多次出现,给人以心情喜悦、情绪饱满的感受。
2.节奏减缩,是将主题节奏按比例整体缩短时值。
谱例7 主题B 节奏减缩
该例为展开部分片段,连续运用了两次主题B的节奏减缩发展,宫音未变,但结束时的落音由原型的上行大六度变为了下行四度与七度,从而改变了主题的落音,起到了对于其他主题的连接与过渡的作用。
3.逆行手法,是将主题音高材料颠倒顺序反向进行发展。
谱例8 主题D 第1 句的逆行
上例(第53、59、65 小节)前4 音均形成了大二+小三+大二的音程结构,是主题D 第1 句剔除第2 音的逆行,后4 音将该旋律逆行返回后在第53 与第59小节中出现原主题第2 音角音。 在第54 小节将第53小节后5 音进行了上二度模进,并转向B 宫中。 在第60—61 小节则进一步对主题进行迂回延展。 第65 小节最后3 音将宫系统转换到C(B)宫中。
五声性单主题综合运用移调、逆行、裁截、延展中的2 至3 个手法发展主题。 裁截手法是指截取主题中的部分音高材料通过调性变化等方式进行发展;延展手法是将主题音高材料进行扩展,在主题材料前或中或后加音,但主干音仍可看到主题形象。
1.裁截、延展
谱例9 动机a 裁截、延展
上例为展开部分的片断,截取动机a 中的羽音、宫音、徵音、角音,并围绕羽音a 上下行加音发展:一是围绕截取的羽音、宫音、徵音、角音加入五声商音与变宫、清角音展开旋律,两小节为单位的乐节起收于羽音,中心音明确;其二,第82—83 小节,由a 羽至结尾转入A 徵,形成了五声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谱例10 动机a 裁截、延展
该例为再现部分,音高材料截取了动机a 中的纯四度、小三度的跳进来延展发展,该部分由圆号奏出,具有号角般的形象特点。
2.裁截、逆行
谱例11 主题B 裁截、逆行
上例中,第105—106 小节截取了主题B 中上行与下行的五度骨干音以及上行大六度的跳进,但之后的G—F—E 为主题B 前3 音的逆行。 第107 小节第1 拍的旋律进行则是主题B 前4 音的逆行。 第108 小节是第105 小节的上二度自由模进。 第109—110 小节则依旧是主题B 前3 音的逆行,由此可见该部分是由主题B 裁截、逆行发展而来。 该部分由铜管组奏出,情绪激昂,描绘了建设美丽乡村振奋的心情。
3.移调、裁截
谱例12 主题A(动机a、b 的移调、裁截)
上例为尾声的片段,在低声部由弦乐组演奏出E大三和弦,具有E 宫的特点,高声部为动机a 在E宫的移调呈示。 从第174 小节开始,中声部运用竖琴又在A 宫中演奏了裁截的动机a,之后又在最高声部运用短笛演奏了D 宫裁截的动机b 五声三音组音调,与A 宫和E 宫形成了三全音与半音的宫音关系,调性的复合呼应了引子的部分调性。
4.移调、裁截、延展
谱例13 动机a 裁截、移调、延展
上例为再现部分的片段,在第120 小节,截取动机a 中的第2 至4 音的纯四度与小三度移调,第121小节裁截了动机a 第3、4、6 音的移调,第122—123小节则是原动机3、4、6 音的逆行移调,第124 小节则是动机a 的2、3 音中加入了五声性正音移调。 第125 小节为动机a 在A 宫上的原型呈现。 第126—129 小节方法同上,不再赘述。 第120—123 小节旋律整体呈现下行,始于A 宫调,落于B 宫角音D,二度宫调通过两个共同音过渡自然。 第124 小节G宫与前B 宫调形成了色彩鲜明的三度调转换。 第126—129 小节,宫调经过G 宫、A 宫、E 宫的发展落于C 羽音,其中A 宫与E 宫为三全音关系,无共同音,衔接时形成了E—F 的半音进行,转换较为直接,色彩对比鲜明。
谱例14 动机a 移调、裁截、延展
上例为展开部分片段,调性为B 宫,截取了动机a 中第2、3、4、6 音,即纯四度、小三度、大二度五声性三音组,在该框架下加音、重复发展,将G 与B两个音加入五声三音组中。 结尾裁截了动机a 的第4 与6 音进行移调,由原主题徵落音转化为商落音。该音调由小号奏出,明亮的音色给人温暖、向上的感觉。
谱例15 动机b 移调、裁截、延展
上谱例截取了主题A 中动机b 的材料进行移调、裁截、延展,展开部分第92 小节与第94 小节的动机均只保持了动机b 的前3 个音,之后保持节奏框架,在音程结构音调上进行了些许变化,通过加音将原动机徵调式(见谱例2)分别变为了E 羽调式和E 商调式,形成了大调类与小调类调式色彩的对比。
谱例16 主题C 移调、裁截、延展
上例在保持原C 主题(见谱例3)开始二度基础上延展改变了之后三、二、四度出现的顺序,但整体旋律走向与节奏基本与原型相同。 该主题在再现部分中由弦乐组、木管组连续演奏了3 次,前两次基本相同,第1 次在结尾加音延展,第2 次是对原主题的裁截,第3 次音区移高八度,并且在主题材料内部与结尾加音延展,旋律悠长婉转,情绪愈加饱满。
谱例17 主题D 移调、裁截、延展
该主题前3 音与主题D 第1 句基本相同,由主题原型的大二+大三变换为大二+小三,从而改变了主题调式。 之后第143 小节基本保持了原型的旋律进行方向,第144 小节的前3 音的四度与小三度跳进源自原型第1 句最后3 音,之后又进行加音延展,落于商音,整体上在保持原主题形态上做了调式上的发展改变。
多主题的综合性发展主要运用于展开部分与再现部分,其中主要运用了主题A、C、D 之间的结合,并运用延展(加音)、裁截、移调等方式进行发展。
谱例18 主题D 第2 句与主题A 的结合
上例为展开部分的片段,将主题D 第2 句与主题A 结合在一起,第95 小节为主题D 第2 句前5音的裁截,之后加音重复延展。 第96 小节为主题A中动机a 的移调发展,与前1 小节均处于G 宫调中。第97 小节则又是主题D 第2 句的裁截,仅保留了原型的前3 个音形成的小三度与小二度,但这3 个音的调式音级已由羽、宫、变宫转化为角、徵、变徵,之后则保留了附点节奏型,并加音延展,将A 宫系统转到B 宫中。 由乐队全奏的两个主题材料的交替发展将原主题形象情绪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谱例19 动机a 与主题C 裁截、延展
上例为展开部分的片段,该部分先是连续3 次运用动机a 的裁截、延展发展,第2 次与第3 次为第1 次的自由模进,在每一次的结尾又运用了主题C的材料(见谱例11),从而形成了两个主题的结合发展。 与之前不同之处是在动机a 材料前加入了前置八分休止节奏型徵商音的下四度跳进。 第1 次加音与裁截发展为第130—131 小节,形成了G 宫至D宫的四五度近关系转换;第2 次为第132—134 小节,始于G 宫,与第1 次形成了上小二度对比,并上大二度转向A 宫,向升号方向的模进进一步推进了情绪的发展;在第3 次中,运用“鱼咬尾”的方式从B音开始,只是宫系统上五度转换到升号方向的E 宫中,通过降号的D 宫、 G 宫、C 羽结束此处模进发展,情绪趋于平静。 与前手法相同的是在这3 次模进发展中,不同宫调的转换均运用了共同音进行自然过渡。
谱例20 主题D 第1 句材料的逆行与主题C裁截的综合
上例第67 小节为主题D 第1 句的逆行发展,第68 小节则采用了主题C 的结尾材料(见谱例11),从而形成了两个主题的综合发展,在展开部分中达到进入下一个主题展开的连接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4 个主题在各部分中运用的主要发展手法,一是主题A 作为该作品的主要材料,运用于作品的各个部分中,其中主要的发展手法为移调、裁截、延展,并经常将几种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二是主题B 主要运用于展开部分中,其主要发展方式为节奏减缩、裁截与逆行发展;三是主题C主要运用于再现部分中,其主要发展方式为移调延展的综合发展;四是主题D 主要运用于呈示、展开与再现部分,其主要发展方式为移调、裁截、逆行、延展等。 通过这些五声性主题在技术上的逻辑有序发展,使得该作品情绪饱满、音乐形象鲜明,美丽乡村的人文风光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五声性音高材料主题A 中,动机a 与b 的衔接中形成了小二度音程,该音程在之后也渗透于各个五声性主题的呈示与发展中,从而具有了贯穿性,弥补了纯五声音高材料中不协和音程的空缺。
小二度音程的运用共有两种情况,其一为在两宫的衔接处形成半音的衔接,例如谱例3 第27—28小节中,主题C 的调性由A 宫转向了G 宫,其中G与之后的G—D 纯五度音程分别形成了小二度与减五度的进行,音响较为不协和;在谱例13 中A 宫与E的衔接处依旧是形成了E—F 的半音进行,转换较为直接。 其二为运用偏音与五声骨干音形成小二度,例如在谱例4、谱例9、谱例11 中,偏音变宫的加入与宫音形成了小二度,从而突破了纯五声的音响效果;谱例18 中第97 小节运用了变徵音与徵音形成了小二度,增强了音响的不协和度。
综上所述,各个主题的音高材料通过原型呈示、移调、裁截、逆行、延展等主题展开技法,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处理,现将其总结于下表及谱例21 中:
表2 主题音高材料在各部分的呈示与发展
谱例21 主题宫音调性布局
通过上表与谱例分析可见以下特点:一是引子与呈示部分呈现了五声化的4 个主题的原型,其中多个主题中已将不同宫系统的五声音高材料进行横向结合,产生了半音或增四度等不协和音程,从而形成了五声调式音高关系体系与现代音乐中各类半音化音高体系相融合的主题风格;[5]其二在主题的发展手法上,不同宫调域衔接时,除了以上提到的小二度对比并置过渡衔接以外,主要运用了将两个不同宫调域系统中的一个至多个共同音过渡的方法,两个宫调衔接自然平顺,五声性突出,使旋律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特点;其三,在宫调转换中经常运用二度、三度、增四度等较远关系的转换,亦有关系较近的四五度宫调变化,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注重了调式调性色彩的变化;其四,在整体调性安排上仍能按照结构的逻辑进行布局,引子与呈示部分多往升号方向发展宫调域,展开部分主要运用降号下属方向的宫调域,再现时运用属方向调与下属方向调综合的调性安排,属方向调占优,有部分下属方向宫调域,取得调性布局上的平衡,尾声突出下属方向调性并呼应开始主题A 的D 宫调,此种调性布局也体现出作曲家中西融合的创作技法特点,即在作品中将西方调性布局逻辑与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思维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兼具的调性布局特色;其五,这些相连调的宫音大部分均可形成五声音列(见谱例21),结尾处小二度与增四度调性关系是对主题A 材料不协和音程的呼应,因此主题组织与调性布局不但在微观主题音高材料的呈示与发展上体现出五声性的组织特点,而且在宏观上连续不同调宫音的连接关系也体现出五声性调性布局的组织特点,以及对主题小二度、增四度材料转化为调性关系的逻辑呼应,都充分展现了作曲家从微观到宏观结构发展乐曲的技术性、逻辑性、驾驭力和主题音高材料的民族化创作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主题音高材料的呈示与发展分析了交响音画《美丽乡村》的主题组织手法及展开技法特点,在音高材料的运用上,将五声性音高材料与半音、增四度等不协和音程相融合,构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五声与七声相结合的调式体系;在调性布局上,宏观上呈现出五声性调性布局,与微观的主题音高材料的运用相呼应,具有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构思严谨性,以及中西结合的民族性与逻辑性;在音乐表达内容上,描绘了一副令人向往的乡村新画卷,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写意性;在音乐风格上,兼顾了学术性且具有较高的可听性双重特色,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说:“写委约作品是委约部门对自己的信任,我尽量能使大家都满意,这也是对能力的考验。 我在所有委约作品中从未违背一个音乐家的良知……”[5]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随着时代的潮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用音乐这一特殊载体反映这种巨变? 叶小纲教授用其个性化、国际化的音乐语言和独具视听美感的艺术表达形式,为生动形象地展示祖国新时代的发展风貌提供了优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