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究

2023-03-30 10:49:04王淑君
齐鲁艺苑 2023年5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艺术

王淑君

(山东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正确认知,借助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校艺术教师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相互融合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必然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文化根基。 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于展现和创造美的典型实践,美是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创作艺术作品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能称得上美,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理解整体中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的和谐关系,从而体验到身心愉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创造美的艺术技艺,拥有大量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当代艺术教育的开展必须紧紧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艺术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而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教育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 借助艺术教育活动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艺术教育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艺术教育的过程不单是艺术技巧的训练,还是通过审美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 这个过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习总书记曾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新时期艺术教师应以此为己任,在艺术教学中积极探索继承和发扬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和方法,将中国当代艺术教学的现代化特性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彰显现代性的风貌;同时将中国当代艺术教学现代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中国当代艺术因文化底蕴而独具特色。 艺术教育是延续中国精神的载体,是积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唤醒民族意识的锋利武器。 艺术教育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艺术传承者的重要途径。 因此,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艺术教育,通过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和传播中国精神,必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现阶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内涵,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广泛性以及精神内涵的深刻性,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民族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限制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教师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效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受到了影响。 同时,在目前艺术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素养的传统现象。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和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其能够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发展紧密结合的意义;如何敏锐的捕捉传统文化与艺术教学的切入点,这对艺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的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性和程式化等因素不利于教师教学思维的创新,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课程相结合带来困难。

缺乏对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和审美特征的深入挖掘。 当前,在艺术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 艺术教师也十分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但艺术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艺术形式的层面,对其内在的文化精神研究不够深入。 一方面是受限于艺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艺术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没有将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出现了单方面研究艺术专业内容或是只研究传统文化的知识,缺少艺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科研成果。 这就导致了关于中国传统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运用于艺术教育中。

思政教育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未能完全发挥。 艺术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应该与艺术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但有时候艺术教师对内容选择不当,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政元素,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生硬,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效果不佳。 在艺术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需要艺术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但是有些艺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他们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中民族艺术的相关专业内容无论是工艺美术、民族音乐还是民间舞蹈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现阶段,传统文化已经贯穿了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本身在艺术教学中出现的概率非常大。 艺术专业的课堂内容和学生的作品很多会围绕传统文化的资源展开。 但是在西方艺术教育,特别是当代艺术的冲击下,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艺术教育依然值得深思,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导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趋于淡化。

受教育者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多的关注新奇的事物和现象。 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对疏离,不容易理解,使得学生们往往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更加忽略了对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学生们往往普遍缺乏对文化和历史的一些研究,很多专业的历史典故都不清楚。 他们在听讲解的过程中,难以理解这些问题。 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是艺术教学面对的挑战。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师要把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放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 教师的道德引领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条件。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兴趣,艺术教师首先自身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体悟,唯有热爱才有动力,才能坚定文化自信。 艺术是有温度的,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感受文化的温度,传递文化的热度是每一位艺术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更是民族精神的再发扬。

面对时代的挑战,高校艺术教师要坚定信念。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是保障。 培养艺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必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教育回归传统文化,从源头问起,探究源头,认真梳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 找到其发展的优势,保持基本的文化特色是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教师要有与时代同步的学习态度;要不断增强提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洞察力,增加知识储备,积极开展跨学科知识学习,扩大知识面。 心中有信仰才不会轻易被西方世界及其教育体系的影响所说服。

提升科研水平,挖掘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艺术理论,和完整的逻辑体系。 这就要求艺术教师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将其形式或者技能复制到教学中,而是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历史发展进程。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文化的价值,才能让文化在教学中传承。 这就要求艺术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积极探究其与当代艺术的联系,将这种研究过程上升到个人兴趣或提高自身素质的层面。 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提高科研意识,投入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强化逻辑思维,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形成理论体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内容的研究,寻找艺术教育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跳出以往的教学局限,拓宽视野,促进专业教学走向更高,更深,从容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重视课程思政,合力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艺术课程因为其生动的表现性更能发挥其价值引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教育主体要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素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有机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艺术教学的始终。 艺术来自生活,更要回归生活。 回顾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艺术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努力肯干,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以及无论困境与逆境都满怀希望,向往美,追求美的乐观精神。从制作精良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和制作程序中,能够看到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恪守准则,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民间舞蹈载歌载舞,幼子稚童、耄耋老者皆乐在其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的记忆。 民间音乐十里不同音,却心意相通,地域的不同,语言的差异,从未影响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以包容的心态理解生活,看待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给当代艺术教学提供了多样的教育资源,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具有思想性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教学,一方面发挥艺术教学的价值,一方面发挥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艺创作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3]。 在艺术教育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意识形态干扰下坚定理想信念,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有利于实现为国家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的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转变教育角色。 传统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基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需要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因而了解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在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艺术教师打破传统的备课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教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善于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联系,将其与艺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对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有充分的认识。 “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艺术元素的融合,选择合适的教材,引入传统文化”[4],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实现艺术教育的创新。同时教师也要布置学生预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任务,以便于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交流。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艺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了解学生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从学生兴趣点入手,使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思想、文化等内容,利用艺术实践促进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艺术的形式来解释和表达,培养其审美情感。 结合网络教学的方式,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网络课程,按照专业学科特点形成课程资源体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课堂只有一位教师讲,学生只听的局面。 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课堂混合教学,多教师制的改革。 任课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转而成为课堂的组织者。 老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邀请研究传统文化的专业人士或艺术行业专家学者一起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具体的人员安排,课时分配都由任课教师统筹规划。 通过艺术教学课堂模式的创新,带给学生新鲜感。

搭建发展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温度,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意境凝聚着文明的精华,艺术是有温度和魅力的。 因此,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思想、文化等内容,用艺术实践来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回归生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艺术的形式来解释和表达,培养审美情感,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展示表演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表现自我。 在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内化为民族自豪感。

学校应通过多方合力搭建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平台。 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艺术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课堂的辅助作用。 以传统节日、节气、纪念日、民族人物、民族技艺为主题组建学生社团,开发相关社团活动。 扩大外部环境的支持,特别是依据国家政策的引导,组织教师与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与赛事,制定奖励机制,激发艺术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营造良好氛围。 深化校企合作,综合考察,努力达成与专业优势相契合的校企合作意向,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文化发展、产出及营销过程,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教学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同时,高校艺术教育应积极创建线上、线下课堂平台,拓宽学生接受的渠道,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践与交流搭建平台,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传统艺术的创新创造,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现阶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教学中,艺术教师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尝试。 虽然也有问题和困惑,但艺术教师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探索了有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青年学者与时代同行,他们是历史的塑造者,是未来的开拓者,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发扬民族文化的希望。 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其心灵,引领其艺术专业的提升,艺术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传统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纸的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