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李卫红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液透析室,山东淄博 255095
血液透析指的是通过半透膜原理,将体内的毒素、代谢产物、多余电解质等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对血液进行净化的目的,它也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用的一种肾脏替代疗法,但其操作流程繁琐,极易出现危险事件,引起医疗纠纷[1]。风险管理指筛查和评估可能对医护人员、患者及其他人士造成的危害,然后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2]。完善的血液透析是实施血透护理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能有效地规范血透操作规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因人为因素而引发的危险事件[3]。护理人员是血透透析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其专业素质将会对血透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藉由定期的技术训练,提升护士的操作技巧,以降低技术所造成的危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4]。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关键,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提高血液透析过程的安全性[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血透工作质量的建议。风险管理是一种基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处理的管理方法,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是非常有意义的[6]。基于此,本文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期间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血液透析室的16 名护理人员展开回顾性分析,主要是为了探究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血液透析科的16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21 年1—12 月期间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作为对照组,2022 年1—12 月期间实施风险管理作为观察组。16 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其年龄24~33 岁,平均(28.5 ±3.7)岁;两组为同一批护理人员。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选取具有同等资格的临床护士,在人数和资历上都相等,并采取分组包干制,每人负责一组透析患者,护士遵循完善的护理工作体系,掌握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制订和执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及各项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实现护理工作有章可循,考核有据。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进行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并由资深护士长为组长;加强对风险管理团队中护理人员的职业训练,以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素养;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预先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危险因子对策;与此同时,对血液透析中的每一项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并督促护理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②转变服务观念,完善制度。护理人员要对优质护理的服务相关流程进行学习,了解其服务的含义,并进行以夯实基础护理技能、提高满意度为主题的示范性活动。进一步完善血透室岗位职责和各项制度,让护士树立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服务理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③风险管理教育。使护理人员理解和认识血液透析的潜在危险,对透析危险因素采取积极预防的态度,取代以往的被动应对,完善透析流程、健全透析制度。并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对责任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以提高其对透析风险的认识。并针对高风险事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提高了责任护士对高风险情况的防范能力。养成提前发现并分析透析安全隐患的习惯,通过对安全隐患的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大程度防止了护理失误引发的纠纷。④人员培训、操作规范。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评估,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突发事件进行经常性的模拟训练,以提升有关的能力和精神状态。⑤设备管理。对渗析室内所有的渗析器进行定期检查,并实行专人看护制度,使渗析室内的所有渗析器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并确保渗析器的使用。⑥实施风险监控、评估。对血液透析的具体步骤进行风险监控、风险评估,并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小组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及时的纠正,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奖罚机制,让小组成员在岗位上的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得到强化。
1.3.1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主要是医嘱处理不当、透析护理不当、护理投诉事件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3.2 两组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比较运用自制的问卷调查法,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3 种。总分为100 分:①非常满意:问卷调查总分≥95 分;②满意:问卷调查总分60~<95 分;③不满意问卷调查总分数<60 分。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两组之间比较使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血液透析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应加强对血液透析病房护理人员的管理[7-8]。在血透治疗中,患者所面对的风险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风险意识,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评价与之相关的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来降低风险。为增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血透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该院对血透室进行了风险管理。就血透室护理人员自身而言,除了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有灵活的沟通方式,稳定的心理素质,较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接受了培训之后,护理人员可以更加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知识,更能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症状等及时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种侵入性强,且其操作程序比较复杂,因此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9]。临床护理人员在使用医疗设备时,需要严格遵守关于风险管理的相关规范,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以便可以提高血液透析过程的安全性。所以,在血透工作中,风险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传统的管理只有在危险出现后才能发挥其作用,难以对危险进行有效的防范。而风险管理则是完善了血液透析管理的管理流程与规章制度,对医疗和护理有关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医护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护理人员所引起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同时,做好技术培训,可以减少没有到位的技术时发生危险的概率,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要做好风险管理,就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对应急预案的完善,也有助于减少护理人员风险事件的发生[10]。在血液透析中,要做好护理配合,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识别出潜在的危险,把危险降到最低。有关的医疗调查显示,将风险管理运用于血透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1-12]。
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的素质、操作技巧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透析的效果。而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原因,增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对血液透析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可提高其工作质量,降低护理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血液透析室护理人员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业务技能,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有研究显示,在血液透析室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使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体系得到完善,从而可以防止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并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得到规范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血液透析室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13]。与本研究的结果相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P<0.05)。可以看出,在进行常规的护理管理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的效果更好,可以显著降低护理人员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满意度,从而建立起较为和谐、健康的护患关系[14]。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室应用风险管理,强化护理质量控制,可以减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的几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程度,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