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子舞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杨 杰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运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揭示节子舞众口不一的由来,并深入分析了节子舞鲜明的特点:独特的表演道具、特有的角色及服饰、精彩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探析了节子舞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民间祭祖功能、艺术审美功能、传承文化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娱乐身心功能、强身健体功能和民族凝聚功能。充分挖掘了节子舞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较好的教育感化价值等体育文化价值,并对节子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传承、保护、开发和发展节子舞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节子舞;节子;体育;文化价值
节子舞是流传在甘肃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的古老民间舞蹈,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节子舞以宏大气势、欢快节奏以及灵活多变动作深受当地人喜爱,是当地传统节日“四月八”庙会上和春节社火中重要表演项目之一,现今已发展成为了永昌人民在节庆闲暇之余娱乐健身的一种团体舞蹈活动,展现出深厚的地方民俗文化风情,代表着西部地区人民乐观、豁达的个性。节子舞有着丰富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已名扬西北,是甘肃省第二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体育文化价值。
节子舞的起源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民间众口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古代骊靬人“鱼鳞阵”演化而来;第二种节子舞又俗称“打节子”[1],即源于西汉末年时期人们为了表示对英勇善战、善使枪剑、武艺高强楚霸王项羽的怀念和崇敬,依据楚霸王挥鞭打马疾驰作战的场景,创编出了想象丰富的霸王鞭,经过长期不断的嬗变成为现在广为流传的节子舞;第三种是北宋时期因受奸臣诬陷而被贬到赵定庄生活的将军,为了感谢赵定庄人的帮助,创编了一套精湛的武术和诡秘的阵法并亲自传授给赵定庄人,让赵定庄人强身健体抵御外来侵袭,后来经过赵定庄人长期的传承与演变而成节子舞。如今的节子舞已经发展成了集武术、阵法、曲艺为一体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即亦舞亦武,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如今节子舞在继承原有的武术精髓和恢弘气势的同时以广场舞的形式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地民俗节日中的一种表演舞蹈和人们在闲暇之余娱乐健身的一种团体舞蹈活动。
2.1.1 节子
节子是一根二尺四寸(0.8米)长的红色(有时五颜六色)圆木棒,一端系红色绸子,另一端系绿色绸子(见图1),象征着一年人们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图1 节子
2.1.2 拨浪鼓
拨浪鼓又称拨浪子,木制框架上两面蒙羊皮直径近18厘米和厚8厘米的扁圆形红色小鼓,并有红色的圆木棒作为鼓柄(见图2),鼓框外面包扎红绸子,鼓框两侧各系一条直径1厘米的皮条。表演的时候膏药匠右手拿着拨浪鼓,指挥节子手进行表演节奏和阵形的变换。
图2 拨浪鼓
2.1.3 剑
剑柄黑色,剑套为红色,近似于击剑运动员用的剑(见图3),表演时膏药匠左手执剑柄将剑立在左肩一寸多处。
图3 剑
2.1.4 鼓
木制框架上放置的一面或两面蒙上羊皮的直径近1米红色鼓,展演时鼓手一般是赵定庄郭氏人,鼓手击鼓时一般是先慢打七锤而后快打七锤。
2.1.5 镲子
一般为黄铜镲和铁镲两种,镲后柄把手处系有红绸带,表演时郭姓村民负责打击伴奏。
2.2.1 膏药匠
膏药匠就是展演时右手拿拨浪鼓左手持剑,通过拨浪鼓给节子手和乐器伴奏手发出变换节奏和阵形的指挥者。
2.2.2 节子手
头上戴与膏药匠一样但小一点的帽子,上身穿着大红底色而镶着金黄色和银色的武士盔甲,腰间系着的腰带正中是银色半圆形黑腰带,下身穿着墨绿色灯笼裤,双脚穿黑长靴。节子手表演者一般有4人至几十人,甚至数百人(见图4)。
图4 节子手
2.2.3 鼓手
穿节子手一样的服饰(见图5)。
2.2.4 镲手
穿节子手一样的服饰(见图5)。
图5 鼓手和镲手
在鼓手和镲手击乐下,膏药匠右手执拨浪鼓及左手执剑,站在由几十个节子手(每四人组成一个阵,每人负责一个方位点)组成队伍的中心或是最前方,指挥着整个表演的进行。在膏药匠手中拨浪鼓的指挥下,节子手迈着刚劲有力的步伐跟随鼓点,上下翻飞舞动手中的节子做猛虎抱头、弓步舞节子、鹞子翻身、绕节子、魁星提斗等刚劲有力动作,并不停地随着动作的变换而变换阵形,主要有“二龙戏珠”“韩信点兵”“巧打四门”“群雄聚会”“犀牛望月”[2]“十排”“五兵”“八兵”等阵形。节子舞以武术人击剑舞棍之势,气势振天,不论是单个动作还是阵形,都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骁勇善战,热闹非凡,激荡人心,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惬意。
文化是通过一定的动作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节子舞节子手的表情、姿态、动作以及表演时变换的队形和阵形,都是节子舞蕴含文化的外化,能够让人切身感受到隐藏在外化外形下的深厚文化内涵。节子舞是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它表演的形式、内容等都和当地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体现祈天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逸生活和来年庄稼好收成等农耕生活的欲求,彰显着农耕文化的内容。节子舞表演蕴含着“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节子舞表演时一般主要有圆形和方形的阵形,如围成一个圆的韩信点兵阵形体现“天圆”文化,整齐排列为十列的十排阵形体现“地方”文化,这些都是“天圆地方”文化实实在在的体现。节子舞表演时人数和阵形为偶数要对称,如二龙戏珠、群雄聚会阵形等,都体现出节子舞“对称和谐”的传统审美文化。节子舞动作整齐统一和干净利索,响声清脆悦耳,鼓、舞、乐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人们祈福庆丰和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和喜笑颜开,一派欢乐祥和的热闹非凡的美景,是杰出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节子舞属于舞蹈类,节子舞主要道具节子长二尺四,绸子长,一头系红绸一头系绿绸,舞动时发出圆润、明亮而令人振奋场景。节子舞的服饰是它最为直接和显著的外在标志,它标志参演者身份,这都充分的流露出节子舞原始舞文化。
节子舞在角色、道具、服饰、伴奏、动作和阵形等方面进行了紧密的有机结合,鼓、舞、乐三者高度融合为一体,动作活泼大方,阵形变化多样,展演时所表现出的热烈粗犷、刚柔相济、快缓有序和宏大气势,给观者一定的艺术和美的享受,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对节子舞的演练、表演和传承,不断传承当地民俗文化。
节子舞在演练和表演时,在膏药匠的指挥下,舞者伴随着铿锵欢快的鼓点,热烈粗狂舞动着节子做着整齐划一动作和变换着各种各样阵形,气势宏大夺人。节子舞的这种热烈粗狂气势夺人和整齐划一变幻莫测的表演风格,里面蕴含着人们的乐观豁达个性、丰富情感、高尚情操、积极向上人生观以及和谐统一处世观等,净化了人们心灵,培养了人们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等的优良品质。同时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时刻对人们进行着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节子舞的表演表达着人们来年喜庆丰收和安逸生活的美好期望和追求,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体能的释放而获得了身体和精神的充分满足与享受,尽情自娱自乐宣泄着自己的感情,实现了个性的张扬和觉醒,体验到了表演的快感,心情惬意愉悦。舞者欢快舞动的动作和惬意愉悦感深深感染前来观赏观众,观众对舞者精彩表演不断大声喝彩和欢呼雀跃,尽情享受着节子舞的喜悦和欢乐,放松了自己身心。
节子舞演练和展演时,节子手随着鼓点踏着刚劲有力步伐,有规律的跟随节拍以摆、撩、穿、架、踢、击等打击动作为主,在膏药匠的指挥下不停地变换阵形,节子手们在欢快的节奏下持续不断的跳跃和跑动,有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提高了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起到了很好强身健体效果。
节子舞是在特定的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民族文化和集体性项目,具有良好群众基础,有较高娱乐性、欣赏性和感染性及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特点,男女老少都愿意自愿参加,容易形成气势磅礴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的场面,节子舞自身所具有的团结协作和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感染和熏陶着表演者和观赏者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明天美好生活而勤劳奋斗。
节子舞传承遵循节子舞只传赵定庄男而不传女和外村人的规定,膏药匠及鼓、镲用具单家单传,即赵定庄王姓独家单传膏药匠、郭姓独家单传打鼓、柴姓独家单传打镲方式。这种传承方式限制了节子舞的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不容乐观。目前节子舞的唯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赵定庄村八十多岁的赵振铎,他是通过他祖父赵尔星和父亲赵培泽传承下来的。除此之外,有表演传承人赵守福、打鼓传承人郭承龙及指挥传承人2人共4个市级传承人。
如今,由于节子舞受特有的传承方式、举行表演地域限制以及一定程度的现代商业文化冲击,表演者大多是当地六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参与,人数下降比较明显。如果不及时对其发展很有可能失传。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和文人对节子舞进行了一定程度开发,如节庆时舞蹈专家根据不同规模的舞台对节子舞进行科学创新改编等,使节子舞有了一定的拓展和发展。节子舞发展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为了更有效的发展节子舞,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认定节子舞传承人并开展传承活动;二要设立节子舞保护基金用于节子舞传承人员保护和演出服装、道具更新及外出演出经费;三要专人整理节子舞资料并建立节子舞智慧数据库;四要节子舞进中小学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五要与全面健身紧密结合;六要保护和大力支持专业节子舞演出团队;七要加大节子舞的宣传力度;八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创新发展节子舞。
河西走廊东段金昌市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这一古老的民间节子舞体育文化价值丰富,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瑰宝。随着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方式改变和强身健体需求增加,节子舞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契机,要不断探索科学而行之有效传承发展策略,使节子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能够保持本真和持续的传承发展,充分发挥其丰富体育文化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县节子舞的传承与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86.
[2]徐婧文.甘肃省永昌县赵定庄“节子”舞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从维吾尔族原始宗教遗留看泰勒“文化遗留物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9):190.
[4]井娜.安塞腰鼓的人类学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
Research on Sports Cultural Value of Festival D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ansu Province
YANG Jie
(Wuwei Vocational College, Wuwei 733000, Gansu, China)
基金项目:2022年度甘肃省教育规划办教育科研成果培育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S[2022]GHBPYY22)。
杨杰(1986—),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