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妍 侯园园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研究*
吴梦妍 侯园园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体育应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探讨“立德树人”作用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研究认为: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是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建设,创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高校体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频出,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育人目标不够凸显,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在全国各高校、各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主培养能力[3]。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习[4]。华中师范大学践行“博雅”的教育理念,全面整合构建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5],以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结合点,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应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高晓峰认为,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同理性、同向性和同行性的关系,可以相辅相成,强化青少年在德育中的内化作用[6];常益等人从从价值本质上剖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并提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合理定位,是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7];胡德平提出,在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其中所包含的德育元素与思政价值,通过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授,以实现“以体育人”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8]。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思政事例、英雄事迹等与该课程有关的教育元素,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爱党爱国、崇善守正的思想,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高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育人”为最终目标。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育人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9,10]。从体育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其本质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赋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明的意义,丰富体育课程本身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特点与规律,对大学体育课程德育实践进行了优化和创新,最后尝试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其中容易存在的几点错误认知:一是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只是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简单叠加,事实上课程理念是“以体育人”,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二者不能割裂开来;二是将体育课程思政看作是“体育课程思政化”的具体表现[11],其主要形式是基础体育课程,并不要求所有体育课都上成思政课,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由此看来,“育人”先“育德”,运用新的教育模式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的精神,争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代。
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见表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在所有课程中全面探索“课程思政”,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德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质量课程思政。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办好思政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2]。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使体育课程回归育人的最初价值,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学习奥运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将顽强拼搏、刻苦训练、不断创新的精神带入日常学习生活,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定位。
表1 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3]。研究课程思政的价值,明确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对于增强课程思政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体育教学以室外课为主要形式,打破以往的固有格局,不单独讲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理论,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体育相关的专业性内容学习,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整体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要将各类体育项目的思政属性进行整合,在教学中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见表2),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人物,让学生感受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协调性和竞技性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功能,足球教学将比赛战术和规则应用于比赛对抗,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足球学习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加强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通常,所有帮助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元素,但在具体挖掘和选用时,需要将具体教学对象、专业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相结合,进行情景分析、挖掘和应用。
表2 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一览表
资料来源:教育部网站及4所高校官网。
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理念,对当代学生来说体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14]。例如,太极拳作为杰出的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以坚持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中华武术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学校武术课程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教学内容过于标准化的局限。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详细讲解短跑的技巧、姿势和训练方法,通过苏炳添9″83的“中国速度”,帮助学生了解短跑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永不言弃、超越自我的奥运精神。在体育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利用真实案例为学生创设思政教育场景,从而激发学生跨时空的积极思维和体验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别和特点,进一步深化在新形势下大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纲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15],在教学管理上,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都要落到实处;在课堂形式上,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6]。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既要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又要以政治素养提升的过程性评价为突破口,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总之,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学科相结合,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常态化内容,并与体育教学的特点相联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精神,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体育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层次与高度。我们需要明确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合理利用教材、器具等资源,重点加强体育技能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首先,加强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高校体育教师应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认真学习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其次,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研团队。邀请学校思政部门教师及专家进行指导,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通过团队沟通交流,组织教师们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全力推进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最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题学习活动。师德师风建设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成效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更深层次的规范,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做好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破当前思政教育的局限,持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这无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掘不同学科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注重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党和国家为我国时代新人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在体育课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体育精神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体育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3-01-05.
[2]赵心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1):98-103.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3-01-05.
[4]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2023-01-05.
[5]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7-13.
[6]高晓峰.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传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36-47.
[7]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24-32.
[8]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0]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1):1-6.
[11]胡德平.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23-01-13.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14]董翠香,樊三明,朱青山,等.从认识到实践: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问题聚焦与消解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5-1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3-01-05.
[16]邓晖.七类专业课程有机融入、鼓励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纳入教师考核评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光明日报,2020-06-05(6).
Research on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U Mengyan, etal.
(Suzhou City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2021年苏州市体育局体育科研局管课题:高职院学生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TY2021-321)。
吴梦妍(199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
侯园园(199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