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蚂蚁 感悟生命

2023-11-13 02:57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中心幼儿园扈建美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昆虫蚂蚁探究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中心幼儿园 扈建美

我们班教室门口有一片空旷草地深受幼儿喜爱,每次户外活动时幼儿都会在这里自由玩耍,有的玩翻滚游戏,有的躺下来晒太阳,有的在草丛里捡树叶……在一次户外散步活动中,蹲在草地上的子杰大声喊道:“你们快来看呀,这儿有好多小蚂蚁!”他的呼喊声瞬间引来了同伴的关注,大家蜂拥而至,一个个小脑袋挤成一团,接着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蚂蚁是在搬东西吗?”“它们要把东西搬到哪里去?”“蚂蚁队伍好整齐呀!”“蚂蚁的家在哪里呢?”……小蚂蚁的意外出现,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就这样,我们开启了有关蚂蚁的探究活动。

寻找蚂蚁下落

1.猜测——蚂蚁的藏身之处

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发现一只蚂蚁被踩死了,一只被放生到草丛里,而另一只却下落不明,这只蚂蚁去哪里了呢?幼儿由此产生了困惑,我们决定回到教室里开展一次有关“蚂蚁行踪”的讨论。

“蚂蚁可能去找妈妈了。”

“万一它迷路了怎么办?”

“怎样才能找到蚂蚁呢?”

“蚂蚁太小,应该住在小洞洞里,我们要特别小心地去寻找。”

“大树底下有蚂蚁爬来爬去。”

“石头缝缝里也藏着许多蚂蚁。”

……

实践是验证猜想的有效途径,幼儿开始了全方位、无死角、地毯式的搜寻模式——分别在大树底下、石头缝里、墙角边、泥土里寻找蚂蚁的踪迹。

2.捉虫记——趣捉蚂蚁有高招

萱萱和子哲想捉一只蚂蚁,可是小蚂蚁很是机灵,总能从萱萱的手指缝间逃走,于是,他们一起用树叶前后阻拦蚂蚁,就这样一来二去蚂蚁还是“溜”走了,看到萱萱和子哲脸上失落的表情,我决定帮他们一把,于是,我在孩子们中间发起了“捕捉蚂蚁”的谈话活动。

“蚂蚁真是太聪明了,真的好难捉哦!”

“有什么好办法能捕捉到蚂蚁呢?”

“蚂蚁喜欢吃甜甜的食物,它闻到香甜的气味或许就能停下不走了。”

“这个主意不错!我可以带点糖果给蚂蚁。”

“可以将早上没吃完的碎饼干留下来。”

“午餐的时候我捡点米饭粒儿。”

“我们可以带上吸管、放大镜。”

“对对对,还要准备一个塑料瓶。”

幼儿根据讨论的任务分工表组建了两支捉虫小分队——“食物组”和“工具组”,食物组的幼儿将白糖、饼干碎、米粒撒在户外的不同角落蹲守“阵地”等蚂蚁;工具组的幼儿举着放大镜四处巡视,不一会儿浩浩喊道:“快来,快来,蚂蚁出来了,它爬过来了。”一瞬间,许多幼儿被吸引过去围观,琪琪连忙将自己手中的塑料瓶递给浩浩,不慌不忙地说:“来,装进我的瓶子里。”“小心点儿,千万别让它跑了。”幼儿在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捕捉到了蚂蚁,满载而归地回到了教室,并分组交流和记录自己的发现。

案例分析

幼儿自发寻找蚂蚁下落,在分享寻找的过程中观察到蚂蚁想要藏身的目的性很强。从师幼对话中,幼儿倾听关键信息、寻找相关线索,逐渐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初步了解。接着幼儿再次发起“捉蚂蚁”的挑战,为了能成功捉到蚂蚁,教师通过关键提问“怎么样引诱蚂蚁出洞”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进一步促进其新经验的形成(见图1)。

图1.新经验生成流程图

蚂蚁新住处

1.搬家——蚂蚁成功入住

回到教室后,幼儿围绕“蚂蚁住在哪儿”展开了讨论。

“可以把蚂蚁放在盒子里。”

“不行,不行,蚂蚁会被闷死的。”

“我知道了,在纸盒上扎许多孔,就透气了。”

“可是纸盒子不方便观察蚂蚁。”

“可以放进透明塑料瓶里,还能随时投食。”

经过投票选举,蚂蚁成功落户在了“透明塑料瓶”里,而幼儿的探索并未止步,接下来他们又提出了许多关于蚂蚁新家的问题。

“每次拧开瓶盖给蚂蚁喂食时,蚂蚁都会从瓶口溜走。”

“我发现蚂蚁搬进新家后有点儿不爱动了,可能它不喜欢这个新房子。”

“塑料瓶太轻了,总是站不稳,时常会倒在桌子上。”

“不如试试给蚂蚁换一个更舒适的房子吧?”

就这样,我制作了一份有关“蚂蚁新住所”的调查问卷,邀请家长带领幼儿共同寻找和收集适合蚂蚁居住的地方:蚂蚁工坊、昆虫观察饲养瓶、蚂蚁泥沙屋等,让幼儿了解了蚂蚁的生活环境:有细砂、土粒、树叶等组成的生活环境及地下筑巢的特点。

2.破案——解锁蚂蚁的卵

一天下午起床后,萱萱着急地喊道:“不好啦!蚂蚁不动了,它‘死了’!”“蚂蚁到底出了什么事?”我们将蚂蚁工坊搬到桌子中间,展开了一场有关“蚂蚁生死”的讨论。

“确实有几只大蚂蚁一动也不动了。”

“你们快看,我发现蚂蚁工坊的角落里有一团米黄色的神秘物。”

“会不会是这个神秘物害死了蚂蚁?”

经过讨论,幼儿猜测蚂蚁死亡的原因与这团“米黄色的神秘物”有关,这个神秘物到底是什么呢?我拍照取证并将其发布在班级群里进行图文形式的分享,发挥家长资源帮助幼儿共同“破案”,很快便解开了幼儿心中的谜团。

“原来死去的大蚂蚁是雄蚁呀!”

“雄蚁为什么会死亡呢?”

“是不是雄蚁太累了?”

“还是因为天气冷,被冻死了呢?”

“我们请老师帮助我们解答疑惑吧!”

“雄蚁一般比雌蚁小,只有短暂的寿命,在交配后就会死亡。”

“原来神秘物不是害死蚂蚁的凶手呀!”

“这一团米黄色的神秘物到底是什么呢?”

“肯定是雌性蚂蚁生出来的卵宝宝。”

案例分析

从幼儿给蚂蚁安排新住处的表现来看,他们投入了真感情,并能为蚂蚁寻找到合适的房子而产生成就感,从而引发幼儿对蚂蚁生活环境和居住特点的再思考。“蚂蚁死掉了”是幼儿意料之外的情况,面对蚂蚁死去、发现不明神秘物等问题,幼儿有不同的猜想和意见,教师则及时捕捉幼儿的学习契机,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共同协助幼儿一起“破案”,促使幼儿萌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蚂蚁和它的朋友们

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再次来到草地上,他们发现了蜗牛、西瓜虫、蚯蚓……大家小心翼翼地用树叶、树枝、纸巾包裹着小昆虫们回到班级……

“我想让这些小昆虫留下来给小蚂蚁做个伴。”

“这个主意好!蚂蚁再也不无聊了。”

“不如我们在班级的空闲区域开设一个‘昆虫旅馆’怎么样?”

“太好了,这样每只昆虫都可以住在不同的房间里。”

“你们希望哪些昆虫朋友入住呢?”

“我想邀请瓢虫,因为它长得漂亮。”

“我推荐蜗牛,它很容易饲养。”

“我邀请蚕宝宝,它能结茧!”

……

基于幼儿的想法,我们一同开展了“昆虫旅馆”系列活动:打造昆虫饲养坊、昆虫身份证、绘制饲养公约、昆虫观察记录本、搜集昆虫爱吃的食物:桑叶、树叶、菜叶……

案例分析

喜欢照顾小生命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饲养昆虫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真感情,因为爱所以不舍得,进而想把昆虫们留在身边并学习照顾它们……关注幼儿在饲养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对其社会性发展有着推进效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了幼儿对爱的追求的最本质意义。通过讨论邀请昆虫入住、设计昆虫旅馆等方式支持幼儿将零碎的饲养经验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系统、完整的饲养知识。

教师的感悟与体会

陶行知提出:“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了生活才有教育,为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课程实施就应该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而幼儿与蚂蚁相遇相识的故事便源于实际生活,这一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

1.捕捉幼儿生活中的偶发性探索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值得挖掘的教育素材,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而生成适宜的课程内容。从草丛里偶遇蚂蚁的那一刻起,教师便跟随幼儿的行动和探究,参与“发现蚂蚁行踪”热点话题并展开讨论,从而引发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而为幼儿深入探究搭建教育支架,积累有关蚂蚁生活习性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幼儿多次尝试将蚂蚁请到班级来做客。为了激发幼儿可持续的科学探究兴趣,教师利用家长资源一起共筑适合蚂蚁生活的房子,将点状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幼儿学会了照料蚂蚁的生活起居,对生命有了初步感知和体验,萌发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2.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究兴趣

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创造宽松、自主的探究氛围,时刻关注和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教师将幼儿置身于“户外草丛”的自然情境中,幼儿由此“发现蚂蚁—寻找蚂蚁—捕捉蚂蚁—饲养蚂蚁—打造昆虫旅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唤起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去感知和探索蚂蚁世界的奥秘,进而运用符号表征方式记录和描绘自己发现。随后教师创设“米黄色神秘物”问题情境,给予幼儿积极参与、思考、分析、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饲养活动进一步发展,从而激发幼儿自发性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有关蚂蚁卵的科学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3.促使幼儿学习品质的个性化发展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性、发展性、开放性和主体性,促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幼儿才会在遇到不同问题和困难时持续探究。例如:“有什么好办法能捉到蚂蚁?”“捉蚂蚁需要哪些工具?”“捉来的蚂蚁放在哪里饲养最合适?”……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过程中适时介入,恰到好处地调整材料、示范方法、提供支持,使活动内容更加贴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看来只有做到对幼儿活动深层次的解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持续学习和探究,满足幼儿不断生成的探究需要,促进其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发展,最终实现生命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昆虫蚂蚁探究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借昆虫上课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昆虫的冬天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