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2023-11-13 04:13黄蓉生刘东旭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原创性总书记理论

黄蓉生 刘东旭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党建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关于高校党建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何为高校党建、为何要加强高校党建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党建等重大时代问题,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有助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智慧,推动高校党的建设行稳致远。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原创性贡献的内涵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包含创造性贡献、拓展性贡献与独创性贡献三层蕴义,展现出在根植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问题指向中瞄定目标导向、在价值引领中充盈战略思维的鲜明特质。

(一)三大贡献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依据,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实践为基点,坚持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系统而全面阐发了高校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理光芒,蕴涵着三大原创性贡献。

一是创造性贡献。这种贡献,是指对中国化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思想观点、理论方法、内容要素、话语体系,在不同时空场域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运用。高校党建就其本质规定而言,是一种发展着的理论,植根于高校党的建设的实践,而非在书斋里杜撰并单纯依靠思辨逻辑分析而创设的抽象理论体系,高校党建的发展不是模式化、样板化、公式化的线性演进,而是需要依照特定历史实践确立战略目标、核心任务与发展路径等议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科学研判高校党建的新趋势、新特点的基础上,将党的建设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高校党的建设实践之中,使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取得卓越成效,开辟了高校党的建设新境界。二是拓展性贡献。高校党建的理论需要历史实践的反复确证。党的建设经典作家依照一定理论范式阐发的党的建设理论与原理无疑是科学的,但随着时空场域更替、具体环境变化,其中的个别观点需要后继者不断守正创新,这即是拓展性贡献,包含继承性拓展和集成性拓展,前者意指对原有议题、思路、视角的丰富,后者意指对原有命题、论断、观点在继承基础上的拓新、归纳、整合,实现理论体系的充实与拓展、革新与再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聚焦高校党建的主题与主线,瞄准高校党建的任务与目标,真正把握了高校党建所处的时代脉搏,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作出拓展性贡献。三是独创性贡献。高校党建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这是其保持生机活力的密钥与真谛。党的建设经典作家囿于客观历史条件制约不可能对所有时空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实践与理论作出翔实研判,需要后继者基于当下的客观实际进行全新改造与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即体现为独创性贡献。再者,经典作家揭示的党的建设原理与方法并非僵硬教条与固化范式,恰恰相反,是为后继者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提供了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经典作家揭示的党的建设一般原理视为不可变更的固定公式,不免造成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困境,而无法经受历史检验和时代拷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之所以体现出独创性贡献,就在于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高校党的建设实际,确证了高校党的建设的理论品格、实践气质。

(二)三层理论特质揭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透视着独特鲜明的三层理论特质,对此加以深入领会,对于引领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在植根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18创新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理论因创新不断实现条理化、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高校党建本身的视域回答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昭显了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革新性。这根本在于这一论述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观点。同时,这一论述紧贴高校现实,将高校党建长期积累的有益经验升华为理论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指引方向,不断实现新的跃升。二是,在问题指向中瞄准目标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2],也是时代发出的实际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从不规避问题矛盾,而是直面矛盾问题的缘起、形式、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方略、方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存在“重科研轻党建、重智育轻德育”的短板不足,要求靶向治疗、源头破解,不仅创造性的将高校党建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将其提升至关乎党的治国理政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极大体现了他对高校党建工作战略地位的重视,对问题矛盾的觉解。三是,在价值引领中充盈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总价值目标,且以这一总价值目标为参照,分出诸多分目标。比如,高校党建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保证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体制机制,增强高校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等。这些论述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建设原理解决党的建设问题的政治智慧、理论品格,饱含睿智价值导向、高超战略眼光,成为新时代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密钥。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原创性贡献的主要思想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原创性贡献聚焦于主要思想观点,具有不同内容形式、展现方式与理论谱系,构成本质上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一)深刻阐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思想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之问,提升至“根本问题”[3]376的高度进行系统回答,体现出总体性、立体性的原创性特质。

首先,提出“培养什么人”的新论题。“培养什么人”事关教育的性质与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唤醒知识分子觉悟,培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培养什么人”问题的回答,经历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话语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加以继承和发展,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集成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的原创性论题,独创性地揭示了时代新人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5]的素质特征,使“培养什么人”由“德、智、体、美”拓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10,从而实现了“培养什么人”从单一化向总体化、离散式向体系式的有机提升。

其次,道出“怎样培养人”的新方略。“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实施的方法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怎样培养人”以高素质人才为标尺,经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不同探索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使人才培养的渠道与阵地、教育与队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战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将“立德树人”置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位置,提出“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等原创性思想,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提炼了诸如“大思政课”“国之大者”等标识性范畴,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7]。这是对“怎样培养人”作出原创性贡献的集中写照。

第三,标出“为谁培养人”的新高度。“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相继提出了“为长期战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取向。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立场、性质方向、战略目标、指导方针等事关“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10的“四为”服务思想。从“两为”拓展到“四为”,不仅把“为人民服务”调至首位,突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立场宗旨,而且集成创新了两项新内容,为“为谁培养人”注入了新元素、新内涵。

(二)系统阐发“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这一科学论断既标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定位,又凸显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9]的鲜明特征。

首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根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主要通过设置读书班和翻译经典著作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形成了“生命线”“两手抓”“中心环节”等思想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3]338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题,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声论”;提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0]21的重要论断,驳斥了意识形态的“虚化论”“泛化论”,并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凝练出“历史自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标识性观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1],谱写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篇章。

其次,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实堡垒。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都把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高地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意识形态遭受到西方国家输入的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有所滋长,加剧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和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巩固”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总结升华为“精神之钙”,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丰富拓展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124,又以独创的理论智慧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10]413。在这些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教育等深入展开,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创新局面。

第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舆论氛围。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域。毛泽东说:“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2]邓小平指出:“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367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展现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课堂主阵地建设,提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4]329的重要论断;强调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的“战略性”和“紧迫性”,坚持弘扬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旋律“时、度、效”的内在统一;倡导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载体,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明特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富含时代意蕴的“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6]6的重要论断,主张思想理论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围绕方法路径、队伍建设、主题任务、立场方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作出全方位、立体式的筹划与布局,拓宽了党管高校意识形态方向、大局和队伍的深度、高度、厚度[15]。

(三)科学提出“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的论断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的重要论断,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提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横向到面,纵向到边,包含着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毛泽东曾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16]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加强党的领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思想观点运用于高校,提出了“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17]的科学论断,从理论层面回答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时代问题[18]。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意味着党对高校的领导更加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意味着党对高校党委在政治维护、思想认同和组织服从方面要求的提升和强化,是对高校党的领导体制的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政策法规,对高校党委的职责义务、地位作用作出了系统和全面的安排,有力推动了高校党建的新发展。

第二,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夯实党领导高校工作的政治根基。注重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毛泽东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3]104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对其进行定位,突出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对高校党委的政治能力、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意识作出系统论述,使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成为党牢牢把握高校工作领导权的“坚实利器”。在此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14]48,这不仅使政治建设作为伟大工程要素的位次实现擢升,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集成性拓展,压实了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为高校巩固党的领导提供了政治引领。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原创性贡献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体现出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提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人才科技教育的坚强支撑,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论域的时代价值。

(一)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确保高校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总结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就明确指出“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的领导”[2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主张“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系统阐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之问,指明了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基密码;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回答了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倡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道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强国的基本规律;要求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揭示了新时代办好高等教育的主体依靠。概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回答了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核心任务、目标方向、战略规划和动力使命等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与高校党的建设同向同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在办学理念、育人方略、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21];二是高等教育实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水平位居世界第一方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发展范式,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不断健全;三是高等教育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牵引、以示范引领和有效激励为动力的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建设、新医科建设、新农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协同功能稳步提升,推动教育理念、技术方法、保障机制、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变革;四是高等教育结构逐步优化,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融入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布局向纵深延展;五是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更加坚实,高校成为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高等教育取得的重大成效证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并以重要论述为指引,奋力开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

(二)提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人才科技教育的坚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人类文明变革展开的创造性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由“被动卷入”到主动融入的历史过程。实现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也需要科技、人才和教育的要素支撑,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没有任何可以照搬和效仿的现实对象,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化本身“存在着根植于体制性的、自我生成的危险”[22],因而就需要科技、人才和教育为其提供驱动效能和化解风险的动力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的作用。1977年邓小平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3]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意义的广泛变革,既遵循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有着属于自身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特质,内在决定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敢于斗争的人才队伍;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指引和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稳步前行。

确保人才、科技和教育共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高校,高校是育才育人的策源地、科技创新的动力器、教育发展的导航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党对高校人才、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科技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立足党全面管理高校工作的政治站位,明确了人才、科技和教育的重大作用,指明了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力引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列成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而言之,强调了科技、人才和教育三要素的密不可分,彰显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系统性、整体性,使三者能够在同频共振中齐向发力、相互促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在人才、教育和科技维度上的鲜明体现,切实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价值要义,有助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构建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拔尖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力、引领力,保证教育、人才、科技共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形成联动集成效应,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凝聚和效能转化。

(三)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4]这一思想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是在回应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凝练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实现了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地总结和概括。以此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概括,明确指出了这一思想包含“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将这一思想提升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植根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是这一思想始终都能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密钥所在。因此,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树立发展的眼光和视野,秉持创新的态度和理念,挖掘这一思想的新内容、新观点,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通过归纳和分析高校党的建设多组理论命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理论要素。具体而言,这一理论体系指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党建根本任务;指明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校党建战略地位;阐释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高校党建主题主线;论述了“四为服务”的高校党建发展方向;阐明了“抓好基层工作”的高校党建基础工程;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党建“重要抓手”;明确了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高校党建“根本保障”。根本任务、战略地位、主题主线、发展方向、基础工程、重要抓手、根本保障,既有着各自的要义内涵,又共同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毋庸置疑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高校的运用和实践;它浸润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严谨的理论底色,遵循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实与升华,并随实践发展不断增添新元素、新内容,从而充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宝库,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论域。

猜你喜欢
原创性总书记理论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坚持理论创新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