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时代意涵与建设路径

2023-11-13 04:13徐俊六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徐俊六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形态各异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后,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了现阶段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更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突然迸发出来的,而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血脉联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属性和发展本质紧密相关,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规律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家建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时代意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设文明大国、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开展中华文化普及传播与中华文明国家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一个接续发展的文明体系,连续性是其突出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国近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承继了中华各民族文明。“文明是道路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是以其文化传统与精神基因为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植根于源远流长、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的沃土中。”[2]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光辉灿烂的文明传统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底蕴,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孕育、产生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中国以往文明而言,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明相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概况与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底蕴

中国是人类主要的起源地与栖息地,从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勘测,中国已有上百万年的人类史、上万年的文化史、超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多个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形态诸异与灿若星河的文明形态,诸如史前文明中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历山文化等,在这些文明形态中,出现了农业种植、家畜饲养、制陶、建筑、编织等早期人类赖与生存的行业类型,为人类进入更高层级的文明社会积蓄了力量,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夏朝时期国家雏形的建立,开启了王朝国家的历史;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象形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早期形式,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明程度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周朝首创礼乐制度,周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奠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诸多内容都直接来源于中华礼乐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基础上的新时代文明体系,中华传统文明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养分与巨大能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305-306古代中国创造了领先当时世界的诸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药、农业、天文、地理等方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要内容,也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在治国理念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生活与和谐思想就来源于《礼记》中的“小康”与“大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仁政为本、敬德保民、德行为先与廉政为重等治国理政思想仍然在当下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人文观念方面,《周礼》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修身齐家、格物致知等昭示着中华文化的积极进取精神;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知足常乐、有容乃大、大智若愚、“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等蕴含着珍贵的中华文化人文品格,对今天国民性的塑造与提升具有重要的实用性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4]326在科学技术方面,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为世界发展与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造纸术的出现,改变了文明的传承与传播方式,为文化保持与文明接续提供了重要载体;印刷术的出现,加速了文化传播速度,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指南针的出现,为人类远航提供了方向引导,是开辟世界新空间与发现新大陆的重要工具,为人类的积极探索保驾护航;火药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能力,为世界重大工程的建造提供了先决条件,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众多文明古迹,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生态文化方面,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取之有度与用之有节等生态智慧构筑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生态发展观,是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直接来源。在文史艺术方面,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音律书画与众多民间文艺是中华文化内容与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书法、绘画等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是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重要来源与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中国经典史籍是中国历史连续性发展最重要的文献证据,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的历史根据。在民族融合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尽管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分分合合的多个历史时期,但多次的民族融合逐渐融汇成中华民族,这是中华各民族的共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情感基础与历史依据。“中华民族文化是指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所有族群文化的统称,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多元一体’是其根本特质。”[5]在民族精神方面,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征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与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脉,是孕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石,并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繁荣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从世界历史的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着新的世界秩序。”[6]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文明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类型,既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和超越,也打破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既定模式,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世界其他文明而发展形成的新型文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既超越中国古代文明又超越西方近代文明的伟大创造。”[7]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与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亦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客观上导致和实现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8]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继承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的文明形态;是建设高度发展繁荣的物质文明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新型文明;是建设中华各民族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形态;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平、稳定、发展的世界大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别于西方文明图景,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表述,是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总的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全面建设与全面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与时代语境。“中国式现代化践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理论,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独特性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终目标。”[9]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坚持改革创新与开放包容的现代化,这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提供了先决条件。社会主义的国家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建设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大的力量来源。“促使广大民众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保持高度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10]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伟大创造力与强大引领力的科学真理,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确保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所有制度与政策都是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目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会出现,也是遵循了以人民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与传承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与情感审美出发,建设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形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是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主要政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到2035年将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强国,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纲领导引了全社会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与文明成果是国家宝贵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多渠道多方位多层级地开启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语境,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意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几个阶段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明发展之路,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看待与评价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用开放包容的眼光与实践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继续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所营造的社会语境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深邃的社会意蕴,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自立、自信、自觉与自强,助推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新高度,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世界上曾经的古老文明大多在社会的激变中与历史的演化中消失殆尽,只有中华文明不因外在的演变而中断,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确保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袭了中华传统文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底蕴,从历史分期看,从夏商周至元明清、从民国至新中国及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华历史如长江黄河奔腾入海,从未断续。从文化传承看,《周易》、“二十四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现当代文艺,也是一脉相承,中华人类史与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离开了中华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孕育,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中华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早已形成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睦相处与共建共享共荣一家亲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代中国,不排斥不拒阻西方及其他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原则,通过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方式吸收与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是当代中华文明的美丽图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体”与“多元”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格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主张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实施了民族平等团结与成立民族自治区等民族政策,通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脱贫攻坚、整族整乡推进、易地搬迁等措施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是中国共产党走共同富裕之路的豪迈誓言。“共同富裕是我国人民的美好夙愿,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一个基本目标。”[1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为根本发展目标,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和谐融合、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是社会主义政治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政治统一、国家统一与文化“一体”是当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持续连续性发展,根本的驱动力在于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了这一特性。在对待中华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上,当代中国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与积极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中国化、现代化与时代化,一切文化适应中国国情与时代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华文化内敛、含蓄、谦和与包容,与人相处和善友好、与国交往和睦通融,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通过谈判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 国与国之间要谋求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13]当代中国,一贯坚持和实行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主动与其他国家交往交流,从来没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更没有侵略、奴役、压迫其他国家与民族,而是从人类的宏阔视野去看待与处理国际关系,积极主动建立与推动“一带一路”“亚太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人类和平与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要特征。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自立、自信、自觉与自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中华文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高度,是中国再次屹立于世界文明的重要呈现,同时,也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新高度,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4]4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与血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与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国家蒙辱、民族蒙难与文明蒙尘”,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中华文化也被“打入深渊”,一蹶不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改变国家命运 、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文化的科学的正确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意义世界。”[15]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品格,中华文化与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相契合便能生生不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能激发中华文化蕴藏的强大生命力,就能创造出高度繁荣的文明成果,就能让中华文化再次自立于世界东方,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扭转“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内实施振兴中华文化的各种政策与措施,对外积极传播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经过艰辛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获得快速发展的现代性力量,达到了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同时,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也获得大多数国家与人民的认同与喜爱,外国人过中国节、穿中国衣、吃中国菜、说中国话,感受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人回归中华传统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在对外交流中,常常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传承保护中华文化的使命感达到了新高度,为建设文化强国与文明大国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文化全面复兴与中华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面貌一定会实现。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推中华文化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与发展了中华文明包容性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是对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重塑与建构,使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对外展示,是涵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文化共同体。“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彰显的是民族精神与民族风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16]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文明体系,是由不同形态、类别、层级、功能的多元文化构成的共同体,从文化的圈层与时空看,分为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类型。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体系与文化内容是对中华所有文化的文明成果的整合,那些基因中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能够塑造人的精神品格与激发人的潜力的、能够给予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力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这些文化具有共同的特征与功能,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赖与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空间与文化场域,是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集合体,包括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7]281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在经济发展与文化政策的推动下,中华历史中关于中华始祖与同源共祖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阐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的多民族大联欢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民间艺术中蕴藏的各民族共同的记忆与技艺得到了充分展示、自然生态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得到了各民族的广泛认同。中国近现代以来,涌现出无数先烈与时代英雄,如,孙中山、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淬炼出“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建设与宣扬中华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路径

党中央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对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文化策略。从历史逻辑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遵循,以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从建设理念与方式看,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行进路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现代文明发展之路;从社会现实语境看,开展中华文化普及传播与中华文明国家教育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路径,建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播体系和教育体系是当前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对伟大中国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和引领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8]“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成就、战胜困难、击败敌人、打破西方垄断、化解社会风险的法宝,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然以“两个结合”为发展之路和根本遵循,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逐步建立一个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的文化现代化建设体系,夯实了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助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开拓了独具中国特色、彰显制度优势的人类文明现代化新路。”[19]“两个结合”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道路正确与方向正确,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两个结合”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普遍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顺利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两个结合”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人民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文明成果的享受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中华历史与中华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成员在各个历史阶段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成员创造的文明智慧的结晶,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建设者与传播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必须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只有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才能顺利推进与发展。“两个结合”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连续性是中华文明首要的突出特性,只有了解中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面貌,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文化一体、文明共建是中华各民族的共识,文化文明的统一性追求的是领土完整、国家安定、民族和谐与文明持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个结合”之路是对中华传统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续,必须沿着中华文明历史的演进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二)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行进路线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就是中华文明具有守正创新的传承特性与开放包容的宏阔胸襟。中华文明的“守正”是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与基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人文品格;中华文明的“创新”是根据社会属性与时代发展,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新的文明形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制胜密码。”[20]先有守正后有创新,只有守正才能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开拓、扩延与提升守正内容,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共同实践于中华文明的保护传承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坚持守正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发展与民族生存的高度去关注中华传统文明,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从政策、措施、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文化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坚决保护好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家版本馆与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建立就是守正意识的充分体现。“独立自主是民族精神之魂,创新发展是时代精神之髓,自主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和本质特征。”[2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仅有守正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文化开拓与进取精神,需要坚持文化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意识,中华文明接续发展五千年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创新性,每个历史阶段均有各自的文化成就与文明成果,如,文学艺术方面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农业、建筑技艺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教育等方面以自主创新的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令世界钦佩与震撼,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开放就是不封闭,是一种姿态和发展理念;包容就是具有宽广的胸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待异文化与外来文化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开放包容是形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主要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是形成异彩纷呈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17]230中国古代明清两朝,长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隔绝了中国进入世界近代文明的机会,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因此,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与姿态,在坚持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原则下,不抗拒不排斥不拒绝其他文化体系,积极主动学习与借鉴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14]195尤其是在当下的文明交流交往中,要扩大学习西方国家在科技制造、基因科学、人工智能、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成熟经验,通过学以致用,不断汇聚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发展。

(三)开展中华文化普及传播与中华文明国家教育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契合与进取的行进路线,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付诸于具体的实践中,用现实践行科学真理,从而获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成果。从当下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语境看,开展中华文化普及传播与中华文明国家教育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路径。从内容看,应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一是国家层面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搜集整理,特别是关于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类型、演化、功能、交融等重大内容,可以采取国家重大文化普及项目立项的方式开展此项工作,把搜集的资料按地域特征、民族类别、历史分期等方式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以资料汇编的形式纳入国家重点文献出版工程,随后把中华文化内容以电子资源和纸质文本的方式推向社会,提高社会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二是鼓励各级科研机构、高校及民间参与中华人类史、文明史、考古史等的研究,可以采取国家和地方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重点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挖掘与阐释,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科学研究路径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从传播方式看,除采用传统媒介宣传外,在新时代,必须借助新型的传播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国家掌控网络资源与信息数据的便利条件,以国家或地方职能部门不定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与文明大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333无论什么样的传播渠道与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承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普及传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的几档文化栏目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如《国宝档案》《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中国古镇》等,是传播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的经典性重大性具体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明国家教育是指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演进、历史分期、突出特性、社会功能等内容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融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形成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的中华文明教育体系。“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14]197在学校教育中努力建构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的中华文明教育,建构以中华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话语体系与育人体系,编撰中华文明系列教材,讲授中华文明发展史,培养中华文明传承保护的各级各类人才。以学校中华文明教育为主导,引领社会与家庭教育中注入中华文明内容,以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华民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基础,引导社会大众坚定“四个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贡献。

四、结语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屹立世界的文明体系,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近代以来,因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与中国人民遭受了西方与其他强国的侵略、压迫与奴役,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也被隐匿起来,失去了往日的繁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中华文明的传承保护,经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长期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正确的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成就、改革成效与发展经验的最大法宝,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点与根本路径。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中华民族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成就,中华文化恢复了历史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昔日光彩,中华文明又重新自立于世界东方。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成为中国现阶段及较长时间内的文化建设指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中华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中国式现代化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时代语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而深邃的时代意涵,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突显中华文明的自立、自信、自觉与自强,助推中华文化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路径有其特殊性,“两个结合”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遵循、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是其重要的行进路线、开展中华文化普及传播与中华文明国家教育是其具体实践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早日实现文化强国、文明大国的宏远目标,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与自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国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国式民主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