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当代世界

2023-11-13 04:13:31彭兆荣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土著遗产文化遗产

彭兆荣

(1.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遗产时代(the Age of Heritage)。以联合国为主导的“遗产事业”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同质性”对人类文化遗产“多样性”形成了空前的威胁。今天的情形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物种”,与生物物种一样正在大量消亡。同时,文化的巨大变迁加快了文化遗产“质变”的速度。此外,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土著的文化遗产也在资本化、商业化中出现了大量知识产权被盗用的情形。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保护对象。

于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是“人类遗产”又是“我的遗产”既是共识,又是悖论。宛如“你的财产是你的也是大家的”——这一似是而非的问题被提到了国际政治的台面上,必须面对却又难以周圆、周全,成了我们需要直面的重大挑战。我国正在同步进行着“遗产运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方面表现为在操作趋向上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同时,我们更需要谨慎处理文化遗产“历史语境”所带来的诸多难题。

一 、遗产政治学:遗产的表述

“文化遗产”指从人类祖先那儿遗留和传承下来的资产。那些被传承的东西,无论被称作继承物、遗产、祖产(尤其是父系社会)或是长子特权,以及共同形成的继承关系和制度,共同组成了文化遗产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继承关系从祖先那里获得遗留下的财产和权利。这意味着,遗产具有主体性归属。也就是说,任何可以被称为“遗产”的事物都具有被特定的主体认知、认可和归属的价值,哪怕是自然遗产。比如同样的山,某一座山被认定为“自然遗产”,而另外一座不被认定,根本原因是“人的认定”。而文化遗产原本就是人类创造和传续的,更具有主体性归属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同质性”导致文化多样性出现“同化”的危机和危险,由联合国主导的“遗产事业”也因此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遗产事业仍然不失为一种历史语境中的“话语”性质。众所周知,联合国的遗产分为“文化-自然”两大类,所以,第一个世界遗产公约就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1972年)。然而,当我们将“文化-自然”并置时,困难出现了:以不同的文化、自然定义、认知价值去确认遗产是一个何等复杂的工程。比如“自然”这一概念,它是少数公认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却也是没有共识边界的、最混乱的概念之一。也就是说,大家都在用,过去与现在的边界不同,中国与西方的边界不同。这个词有多层含义,而且语义还在增加。难怪蒙德·威廉姆斯认为,nature“或许是英语中含义最复杂的一个词。”[1]且莫说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永远无止尽,永远都在过程中,我们原来的认识随时可能会被新的认识所推翻,更何况不同的文明赋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义和价值。比如中国的“自然”与“nature”几乎完全不是一回事。

逻辑性地,对“自然”的认知和表述也呈现出纷繁的多样,特别经过人类的“异化”,“自然”似乎成了人类“手中面团”,不断地变化其形态和形象。而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返回自然”也成了人类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家向我们展示了既宏大而普世,又被动而机械的‘自然’(nature)。‘自然’是人类(Man)道德意向性的背景和资源,同时,道德意向性亦可驯服与教化‘自然’。”[2]特别是环境与生物物种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作为环境史的核心价值,即任何形式的关系都是人类与自然协作的产物。[3]这也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的问题:人-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统一。”[4]其中“第二自然”成了“人化自然”的表征。[4]

以“自然-文化遗产”的角度观之,自然被赋予了文化的价值,形成了相应的特点:1.“自然”是一种“存在本性”,并且以生命为前提。我们可以这样认知:自然与生命是一种“存在式认知逻辑”。这里有两个因素的契合:存在与感知。如果没有生命的感知,即使自然的“存在”(Being),生命也无法感知。有一本书名叫《性本自然》(The Nature of Sex),[5]而笔者想补充的是“本性自然”(The Nature of Nature),理由是:世间所有的生命原都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过程。在这里,“自然”既指我们生命感受到的大自然,也指生命所遵循的自然规律而形成的“自然之道”。2.生命的本性正是自然的演绎。生命使得自然得以被感知、被体验、被认识,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感知、体验和认识的奇迹。[6]3.多样的文化与具体的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当文化多样性赋予自然多样性的时候,“文化-自然遗产的多样性”也就宣告形成,而且随着历史语境变化而变化。

对“自然”的认知和定义差异如此之大,对“文化”的认知和定义更令人望而兴叹。众所周知,文化人类学这一学科以“文化”作为学科标志,可是,迄今为止,在这一学科内对“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所以,从逻辑上说,自从有了人类,遗产便已存在,并成为人类文明“长时段”传续的纽带。然而,要以“自然-文化”定义遗产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事实上,当今的遗产事业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成为国际合作、国家政治、政府宣言、决策依据、组织原则、行动纲领、评估体系和分析手段的“共相”和“共谋”。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遗产的归属上,表现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体经常发生“挪位”“移位”现象。因此,就世界范围而言,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文化政治学。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国际政治格局和政治形势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为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南方/北方”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南方”国家积极支持、参与2003年《公约》,因为2003年《公约》在保护濒危的文化和传统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最为重要的是让“南方”国家的无形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法框架内得到了与世界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同等地位和保护策略。相反,“北方”国家则相对沉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次大会上,有120个成员国参与表决,没有反对票,只有少数一些国家弃权,其中包括“北方”的加拿大、英国、瑞士和美国。截止到2019年底,这些国家仍未加入《公约》。

相对而言,“北方”发达国家的传统文化与民俗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中融合或演进,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南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保持着、活跃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俗,有些国家的这类遗产甚至是其整个遗产中的主要类型。因此“南/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学者认为通过指定一系列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持有者,并能让他们参与到保护的行动中来——即不以认识文化财产的重要性为目的,不能停留于认识,也不是停留于创建全球表彰性的代表作名录,而是倡议进一步的保护行动。然而,从现实的功能性来说,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名录却是振兴和保护行动的基础和动力的重要源泉。这显然与认知差异有关。

值得特别言说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亦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对于“非话语主控”的国家、族群和地区来说,他们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地位来证明自己是与西方平等的存在,证明自己并非是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而是拥有比西方更丰富、更独特的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时具有某种“东方学”意义: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遗产体系宣称其文化遗产是如何丰富——这样的宣称,在东方看来正是其活态无形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得以保存、传播和传承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的话语表达。

概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的遗产事业中,虽然保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是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存在着文化遗产政治学的深深烙印,我们因此需要增强文化遗产政治学的认知和表述水平。

二、 以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名义

从世界范围看,特别是在遗产事业的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申报程序还是具体实施,都是以国家为实体性表述单位。[7]联合国各类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也必须满足这一条件,即作为一个独立的、联合国认可的民族国家进行实体缔约。因此,在今天的语境下,要了解、认知和研究遗产,国家是一个绕不过的概念。而国家是一个具有强烈意味的政治概念。今天的国家又以“民族”作为基本的语义表述——即所谓的“民族国家”。

“国家”的历史背景与单位表述,也成了联合国确定与确认“世界遗产”的依据。然而,民族国家的政治原则与文化遗产的文化原则并不一致。联合国所采取的策略是:“同一法则”中的“多样法则”,即以民族国家的同一规则去判定文化的多样性。这里出现了明确的“两条边界”问题:一是政治认同上确立民族国家的“同一”边界。二是文化认同上确认的“多样”边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就是最为简洁的表述:“一体”与“多元”同构。

所以,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国家(强调政治)/族群(强调文化)”的边界既重叠又分离。在联合国的文化事业中,文化遗产也存在着两条边界,一是以现代民族国家为背景的政治边界;另一条是以文化为脉络的族群(ethnic group)边界。在当代民族国家的遗产关系体系中,联合国会谨慎地处理两条边界之间的关系:原因是,第一条边界是“硬边界”——有国家界碑区隔的领土范围;第二条边界是“软边界”,早在现代国家边界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互动性往来。也就是说,文化边界通常又比现代国家边界更久远。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遗产政治学的范畴和范围中,“中心-边缘”是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地理学所形成遗产多元化的价值表述。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政治,都建立在“中心-边地”的认知架构之上,没有例外。“中国”这一概念原本也就是“中心”的历史表述。在西方,“条条道路通罗马”已经是一种历史的代表性表述。这样,“中心”与“边缘”的道路学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遗产类型。这在世界遗产中也成了一种重要的遗产类型——“线路遗产”。虽然线路遗产未必全是“中心-边缘”的历史图像,但基本价值仍然遵循这一结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在他庞大的帝国边陲做了两件事:“北阻”“南疏”。具体地说,在边陲进行了两个大工程——在北方修筑长城、在南方修建灵渠,贯通湘江与漓江以及修筑岭南古道——在水陆两路打通中原与边疆、河流与海洋的通道。“阻”与“疏”,都在交通道路上做文章。修筑长城早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迹”,开通南岭通道的作用,作为帝国扩展的疆界同样重要,人们却所知甚少。有意思的是,这“堵路”与“通道”的两个古代遗址皆在“边地”,也都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8]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后,有鉴于在岭南地区完成帝国统一的边疆管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负山险阻”。这一地带的山脉虽不及蜀道,却也地广人稀,道路不畅。又远离帝国政治中心,造成了地理上的割据状态。秦汉之际赵佗就在此建立南越国,延续百余年之久。[9]118所以,要在边疆进行有效的统治,道路交通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秦汉两代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对岭南边疆实行统治,除了在水陆方面建立通道外,利用地理方面的特点进行行政区划和管理,逐渐形成了借自然“犬牙相入”形态作为管理的原则——即利用地理上的特点进行相互交错的行政区划。[9]120这一点在汉代初始时就得到明确的贯彻,形成了一整套通过修建道路(水、陆)打通因山脉阻绝所造成的交通困难,同时又通过行政管理上的“犬牙相入”进行隔绝分管。

显然,秦始皇真正开启了岭南走廊。秦始皇派兵进入岭南,在那里驻军,设置帝国的管理机构,又为了百越之地的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而“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意此为五岭之戍。考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郁林;九嶷在零陵;番禺在南海;南野、馀干在豫章。”[10]为了向南进发,需要进行“疏通”道路的工作(包括水路和陆路)。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开凿灵渠,以及连接潇水和富江(今贺州富川县,属于西江水系)“新道”。(2)关于始皇开凿的“新道”也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通道。可能是因为其兴盛于秦、汉、唐初时期,在唐朝开通了梅关新道,修复改善了灵渠后,渐渐被后二者取代,并寂落至今。由此形成了我国重要的“中心-边地”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不同的地缘文化、族群文化相互关联,形成了独特的“线性关联”。在世界“遗产体系”中可归入“线路遗产”的范畴。所谓“线路遗产”(Heritage Rout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分类中的一个种类。中国是世界上线路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迟至2014年,我国的“丝绸之路”才获得线路遗产名录,(3)2014 年6 月22 日,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于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此次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作为“线路遗产”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同时拥有现存世界上最长人工运河与世界最长遗产线路的国家,可谓实至名归。“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贸线路,分为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将这条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当今,“一带一路”已然成为国家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在出访东南亚期间又提出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参见《习近平首提“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央广网,2021-02-01.将历史遗产资源配合当代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而进行布局,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历史地看,文化遗产的历史归属权是清楚的,然而,当民族国家政治性介入之后,一切变得更为复杂。按理说,在联合国(United Nations)的框架内,每一个国家(nation)作为独立的单位都适用一个公认的国际法定条款,比如公约。然而“公约”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和解决“我的财产”如何成了大家的“共有财产”——即“大家的遗产”变更和转换的历史理由。这也给世界各国“文物归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困惑。所以,即使在今天,以现代国家为单位的文化遗产,与历史上发生的掠夺、偷盗、殖民等历史原因和方式获取所导致的“非主权性遗产”现象依然遍布于世界。人们也可以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看到原本不“属于”展示国的遗产。然而,即使是联合国在解决类似问题上也显得力不从心。而“侵占者”“掠夺者”的理由和借口经常是遗产的“文化属性”。

概而言之,现代遗产事业建立在“自然-文化”的“法理”之上,然而,操纵法理的却是政治“强权”规则。从遗产的历史看,民族国家的出现在文化遗产的特定语境中催生了一个困境:“遗产为人类共有”和“遗产是我的”之间的关系。

三 、保护土著文化遗产

2007年9月13日联合国第107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强调“土著人民与所有其他民族平等”的原则。当天的投票结果是143票赞成、4票反对和11票弃权。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投了反对票。2009年,澳大利亚转变了立场,支持《土著人民权利宣言》,而且在国家文化遗产体系中主打“土著遗产牌”。对于联合国的相关事务和宣言,我国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持支持态度,只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而没有采用“土著”这一概念。

毋庸置疑,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直接反映,在世界遗产事业的形成过程中,土著遗产事务一直历史性地存在着。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土著遗产事务才在联合国“被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著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不断被西方国家盗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原来相对封闭的形态被打开,土著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外界特别是西方殖民者“猎取”的对象,于是土著组织起来到联合国陈情。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强调自己的文化遗产早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或殖民时代之前就已存在。

他们的文化遗产和产业事务主要包括:祖先最先占据和拥有的土地,祖辈继承下来的土地所有权,文化的世代传承性,独立和独特的语言,世代居住的地方和产业,以及其他文化事务。也正是在同一时期,土著的文化觉醒与“土著”(Indigenous Peoples)这一概念的清晰化历史性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世界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在语用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表述和混杂。“Indigenous”源自拉丁语“indigena”,意思是“土生土长的”。(5)"indigene, adj. and n." OED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16. Web. 22 November 2016。拉丁语indigena是古拉丁语indu“在(in)+ 创始(gignere)”的合成(6)"indigenous (adj.)".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资料来源: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indigenous 。。土著民族Indigenous peoples也被称为First peoples,First nations,Aboriginal peoples,Native peoples,Indigenous natives或 Autochthonous peoples,皆指文化上独特的群体,强调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已知最早的居民和他们的后裔。他们是保持原始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主人。“土著”一词是由欧洲人在现代语境中使用的,用来区分美洲的土著人与欧洲殖民者以及被带到美洲作为奴隶的非洲人,最早是由托马斯·布朗爵士在1646年所使用。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词被用来将跨国界的殖民地人民的经历、问题和斗争联系在一起。

土著的原生知识、交流知识的传统方法与西方社会的知识体系有着极大的差异。而在殖民时代,西式的知识体系又与殖民主义、文化压迫、掠夺遗产联系在一起。在18和19世纪,殖民主义给土著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到了19世纪末,北美洲和澳洲的土著人口骤减,以至于西方评论家认为土著民族濒临灭绝。人类学家以及博物馆实行了大型的收集计划,以在土著社区彻底消失之前,得到关于他们艺术风格、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诸多方面的知识和实物证据。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土著运动”(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兴起以后,土著在保护他们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情形独特,其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性表现的是土著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澳大利亚社会现在属于典型的多元社会,各种民族、族群、人群、族裔,各种文化传统、文化样式之间互相交流和交融,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公民,他们平等分享着在那块土地上的权利。所以,今天的澳大利亚土著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可以完全进行自我说明的人群了。每一个民族、族群的文化同样都应得到合理的保护。由于澳大利亚的群体构成的独特性,也导致了遗产类型和样态的独特性,特别表现在于她是一个由众多土著和来自近200个国家移民组成的复杂且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同时,原住民已在这里生活了近6万年。(7)Aboriginal Australians descend from the first humans to leave Africa,DNA sequence reveals. 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BBSRC),2011.09.23.资料来源:https://www.imperial.ac.uk/news/102170/aboriginal-australians-descend-from-first-humans/ 。

为了把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群和理念糅合成为一个整体,需要根据大量遗产类型和保护原则建构一个既有别于西方、又有别于东方的国家文化遗产体系。正是基于此,澳大利亚的遗产一方面分为国家遗产、联邦遗产、国家财产、历史重要性的海外遗产等,以强调国家遗产、国家认同、国家建构,[11]另一方面对“土著遗产”的强调成了这个国家的特色。其与欧洲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区别:在欧洲,城堡、教堂以及史前艺术遗址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在澳大利亚,文化遗产被突出表现为土著遗产。与此同时,为适应澳大利亚移民的“主流民意”,“移民遗产”也成为该国重要的遗产资源类型。土著和移民其实就是澳大利亚国民的两大组成部分。所以,突显土著遗产具有持续发展、生成和保持了与那里的人和土地的持续联系的特殊关系。

在具体的细节上,澳大利亚土著文化遗产被格外突出,主要包括土著或土著中一部分特别群体的传统、惯例、风俗和信仰的主体部分。其重要性的指标是特定地点以及相关的要素和要件,包括:第一,造物主和神灵:在土地上由造物主制造的或由神灵居住的物质场所(physical places);第二,人物(people):与人的宗教和典礼相结合的场所;第三,土地(land):与培育土地有关的“增产”、贸易或礼仪遗址。另外,为了充分利用艺术品以及其他来自田野研究的原住民材料,如通过照片展示让人们就能够观看他们的工作并了解他们所学习的土著文化。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展示,了解这些文化的概貌。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同时,要给予土著的原始技术和现代技术一样的价值认定,学习现代新知识与古老的知识并行并置,以便使这个大陆上的文化遗产被新生代所了解和认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对原住民来说,在他们的文化遗产中,自然环境就像一本书,与文化融为一体。

顺带一说,文化人类学素以研究原始部族、族群、部落、地方、乡土、村落文化为己任,特别是传统的人类学,从泰勒的《原始文化》、博厄斯的《原始艺术》、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埃文思-普里查德的《努尔人》等,几无例外。表明人类学与土著的文化遗产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某种意义上说,从遗产角度,即以新的视野、新的知识、新的分析方式进入这一传统的“旧”领域进行研究,人类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未及的优势和便利。

概而言之,独特、独立的文化遗产是特殊、特定族群创造的。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事实上表明了族群的“多元性”。如何将中华民族“多元的族群文化”铸牢于中华民族“一体的政治共同体”之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当今世界表现出一种特殊和特定的历史语境,“当代”是一个值得特别反思的概念。正如人类学家保罗·拉比诺所说:“使较旧的和较新的元素被赋予形式(或和谐或不和谐地)共同起作用的问题,才是‘当代’的本质。”[12]

文化遗产伴随着人类生存,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族群,同时也为区域和地方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生成土壤。面对全球“一体化”“同质性”“数字化”等,人类文化遗产面临着“多样性”“异质性”“真实性”等多维考验。中华民族从生成到发展,一直伴随着“多元一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独特性,在当今世界如何既能伴随着全球化的步履,又能保持“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了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特别是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全力保护,让全国各族人民和他们的文化遗产形成一个牢固的共同体,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3]

猜你喜欢
土著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千万遗产
土著节
环球时报(2017-10-10)2017-10-10 04:49:55
误闯土著部落
走近土著
遗产之谜
遗产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