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芝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榆楚钓北小学,陕西 西安 710200)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核心素养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跨学科体验”“跨学科表达”“劳动育人”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新写作课程内容结构,引导学生在生活与劳动中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劳动创造美,我手写我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劳动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需要教材作为依托,写作教学是可以以单元主题作为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在经历实践活动、游戏玩耍后,或者是各种劳动后进行教学,丰富了学生对写作形式的认识。所以,语文写作教学的跨学科整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学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写作素材的积累不仅仅是课内教学,更多地源于现实生活,源于实践活动,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因此,跨学科写作教学更具实用价值,对学生写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语文跨学科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劳动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形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劳动教育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打开了写作的思路,丰富了内容,发挥了想象,将其真正的劳动所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作文的内容更加精彩,更具真实性,这样的作文才有质量。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教师应准确地找出融合点,将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互用资源,在跨学科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素养,并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与不断成熟,很多语文教师对跨学科写作充满了热情,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独特,将劳动、美术、音乐、科学等等都融入到了写作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并完善知识网络,打破了过去“一锅乱炖”的局面,尤其是在小学生写作教学中,劳动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实践劳动中,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将劳动所得转化为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德智体美劳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其中劳动可以为学生写作拓宽思路,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劳动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能强化学生的优良品质。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融合劳动教育,开展“我的劳动故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机会与平台,为跨学科写作提供丰富素材,让学生在劳动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
除了教师外,还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发挥家庭教育优势让学生投身到家庭劳动中,由家长抓拍学生劳动镜头,向大家反馈出最真实、最投入的劳动过程。在这一活动中,要秉持一个不落下的原则,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学习共同体。该项活动的开展意图是:由谈话导入,引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话题。通过视频可以看出,学生能够从中对课堂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前进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写作、成果分享以及评价做好铺垫。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劳动者最光荣”实践活动,设置签名环节增强活动仪式感,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劳动事迹,展示劳动成果,体会劳动带来的价值与快乐。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劳动故事分享活动,说一说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让学生的思维在分享中碰撞,从而摩擦出新的火花。学生还可以向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劳动心得,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自豪感与兴奋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为劳动表达找到了素材,写作的热情与动力一触而发。该项活动的主要意图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写作中的语言表达素材。学生通过完成劳动获取经验,从而完成表达积累的目的,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
在作文创作中,学生除了要有写作冲动外,还要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强化能力。在表达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字,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学生经过反复的推敲才可以确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理清写作脉络与思绪,才能更好地完成写作。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后写作,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劳动实践,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转化成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进而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作文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与写作跨学科结合的有效性,学校可以设立试验农田,为学生开辟出可以劳动实践的场地,让每个班级学生可以进行实地劳动。如第一阶段的劳动学生可以进行除草翻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工作,当劳动结束后,让学生将当天的劳动内容、过程、趣事、掌握的技巧、感受等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也让学生真正地通过下田劳动感受农作者的不易,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树立良好的劳动品质,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融入真实的情感与经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更精彩、丰富。写作素材源于生活,如果学生仅靠文本学习或者书籍阅读是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劳动,无法积累生活经验,所以说,跨学科写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去还原真实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写出优秀的文章。
当教师拿到学生的作文后,首要任务就是对创作初稿进行首次评价。首评的重点是看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对其进行初步的修改。再看到出彩的部分要先秘而不语。首评的目的是对学生原创作品的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修改,对一些存在写作困难的学生,可以先猜想其写作背后想要表达的想法,然后再给出合理意见。首评的顺利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获得信心,在正式写作时心情也是快乐的,那么完成的作品自然是有“味道”的,这正是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探索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鼓励与引导。
小学是启蒙学生思想的重要阶段,语文写作教学应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接受正确思想意识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讲,接触劳动的机会并不多,尤其如今的孩子普遍受到家长的宠爱,很少做家务劳动,大部分的劳动都是班级集体劳动,因此更无法掌握劳动技能,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不利的。为了更好地推动跨学科的整合,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将劳动教育引入其中,为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将劳动内容、劳动过程、劳动所得作为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将作业的关注点转移到劳动实践中,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后,很多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做针线劳动。这时,就需要发挥家校共育作用,将跨学科教育转移到家庭中,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去进行劳动,通过实践劳动创造美,用语言去书写生活美,进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与家长还要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有事可做,才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劳动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只有真正的将劳动与写作结合,将实践与表达结合,才能落实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不仅能劳动,还能书写出有趣的劳动故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跨学科写作能力培养中,与劳动教育的整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美,通过写作表达心境。除了设置多种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应拓宽教学路径,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类型的课程定位是写作赏评,即如何赏?怎么评?学生将作文从草稿本抄写到写作本的过程,就是评价中的第二部分——学生自评。完成写作后,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就是第三轮评价——互评。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一边抄写,一边去回味,并调整作文中的文字内容。这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深入挖掘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对表达这些想法的字句都要予以肯定,并将其放大。
在学生进行互评之前,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去复习修改符号的作用与使用方法,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常用的修改符号有删改、增补、对调、移动、删除,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作文评价。另外,在正式对同学的作文进行互评前,还要让学生去回顾一下赏析作品的“三部曲”,即通读全文,修改理顺;细读段落,批注;品味文章,总评激励。与此同时,将教师的范文发给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赏评,并将学生作品放到同一个情景中进行赏评,让创作更具公平性,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所有师生在欣赏与评价作文的时间里,是他们探寻宝藏的旅途,是文字与生命的对话。对于这一次的赏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掌握修改步骤,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赏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写作、修改,学生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将所理解、所经历的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写作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写作水平,还能增强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对学生写作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得当使用,让“奇思妙评”成为写作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以前对作文的赏评都是书面的切磋,但在这一环节中是将书面的赏评形式转化成对文学的讨论,对于那些不敢公开发言的胆怯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对需要在课堂中做出即时评价的教师更是挑战。当学生在登台演讲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为全班学生能够在台上发言提供心理层面的支持。具体可以设计四个实践步骤:我赏评了___ 同学的作文“我学会了___”,在这篇作文上我修改了___处;我特别喜欢作文中的___ 这个片段;我的批注是____;我给出的总体评价是____。这几个简约的步骤,大大降低了学生在语言上的表达难度,需要补白的地方正是作文赏评的核心部分,是作文最精彩、学生最想表达的部分。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所发挥出的作用很重要,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关注,听到鼓励。赏评环节中,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关注学生在赏评作文过程的感受,赏评作文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作文的想法。教师在作文赏评中使用的言语要注意保护写作者和赏评者的用心。另外,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作文本身的明锐感知。教师、学生、作文在这个环节中是相互促进,相互生成的,所产生的效果是妙不可言的。关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相互的分享,公开展示作文赏评的成果,是他们建立写作自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当学生在经过教师的评价、肯定、表扬后,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更能提高赏评他人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听评语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认真专注,促进思维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赏评其他同学作品时也会全身心的投入。另外,设计该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在创造、理解、回应、批评文本的过程中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每一次的登台都能做到落落大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增强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分享语文教师的范文,展示观摩课上的各位教师对语文教师范文的评价,特别是创作教师在分享劳动经验与获得的幸福感时,很容易引起学生去思考什么是真情实感。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去分享学生劳动的视频,如制作蛋糕的视频,将其作为学生将要写作的原型,让学生感受到心声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奇妙感觉。另外,语文教师范文涉及到的教育资源和写作体验,向学生展示了教师真实的心灵,学生从字里行间中读懂了蕴含的深意,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健康成长是有利的。该部分所设计的意义在于,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典范,是学生想要模仿的榜样。在朗读范文时,配上符合意境的音乐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教师、父母小时候学习补补丁的场景,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道路。在此期间邀请其他任课教师对教师的范文进行赏评,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欢快,充满趣味性,也让学生更有写作与点评的动力。从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成为了该堂课的学习共同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跨学科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劳动创造美,我手写我心”是跨学科教学中劳动与写作整合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出发点,将学生带入劳动实践中,让学生从劳动中积累经验,获得丰富素材,培养写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