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科学学思融通课堂的有效策略

2023-11-13 01:10陈秋雨
学苑教育 2023年28期
关键词:学思融通探究

陈秋雨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构建学思融通课堂,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渗透各种科学常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其背后的原理。科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采取学思融通的方式,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学科技能、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很有帮助。

一、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主题

在构建学思融通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良好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引出学习主题。教师在这个环节不仅要凸显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即将学到的知识,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让教学导入环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可以多融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元素,引发学生对一些典型生活现象、生活实例的探析。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授《水受热以后》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首先从趣味化的探究活动出发,逐渐引出学习主题。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一个挑战——空杯建高塔,即用四个空杯叠成一个高塔,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这虽然是一个较简单的挑战项目,但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地举手,都想要挑战这个项目。这个活动轻松有趣,易于开展,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透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会让整个课堂形成轻松有趣的氛围,为后续的知识要点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设想,激发学生探究

在以一个趣味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后,教师随之可以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设想,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分析探究兴趣,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引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预设,或者是给学生设计更深层次的探究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将探究任务和教学知识点相结合,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以此来体现学思融通课堂的特征。

在讲授《水受热以后》这一节内容时,继“空杯建高塔”挑战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将实践活动的难度升级,把四个空杯分别倒上冷水、热水、冷水、热水,并提出挑战要求——如何将四个装满水的杯子尽可地能叠成一个高塔?这个问题一经提出明显难住了学生。有学生提出直接将四个杯子杯口朝上叠在一起;还有学生提出在桌面上放三个杯子,再在上面放一个杯子等。教师可以随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各自的想法进行实验探索。这个活动中涉及到“覆杯实验”的相关原理。如果学生缺乏对这个原理的认识,那么实验中很可能会受阻。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自由尝试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中。

三、大胆猜测,突破思维定式

讲授《水受热以后》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在完成了上述环节的探索后,有的小组有所发现,但是也有的小组一直无法获得实验的成功。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设搭建两组杯塔,一组是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另一组反过来。两组杯塔之间都用塑料薄片分隔,如果分别抽出两组的塑料薄片,杯中的水会如何流动?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首先,让学生猜测水的流动方向,这一猜测可以为学生学习水加热后一系列变化的产生教学奠定基础。想要让学生理解水加热后发生变化的原理,可以从这个小的探索实验中让学生获得一些提示。

问题提出后学生大胆猜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组认为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杯塔上半部分的水会因重力往下流,因此两组杯塔中的水会形成对流,最终都变成温水;有的组认为将一杯冷水放入热水中,冷水会上浮。因此,他们认为热水在上、冷水在下的这组杯塔中,冷水也会上浮;还有一位学生科学素养较好,直接提出:热水的密度小,冷水的密度大,密度大的冷水会下沉。从学生给出的各种猜想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给出解读。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习探究过程,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拓展。这样的活动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凸显学思融通教学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基于活动过程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指向关键,训练思维潜力

训练思维潜力才是学思融通课堂的核心环节。完成了上述一系列教学活动后,教师随之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各类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讨论中。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与探究后,对于知识原理会有更深入的解读,对相关教学内容也能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潜力,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这才是学思融通教学要达到的综合训练效果。

经历了前面的各种实践与探究后,教师随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水受热以后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变化?这个问题想要进行充分解答,不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由于之前的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都和这个问题有一定关联,因此,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在讨论过后提出了各种观点和想法,还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并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想到了用温度计测量各部分的水温,由此来判断冷热水的流动情况;还有学生想到了用中性温度的液体来对照热水和冷水的位置,这样便能知道冷热水的流动情况,进而验证水在受热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自己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做出各种猜想。这是一种轻松有趣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素养和思维品质都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彰显了学思融通的教学特点,能够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五、仔细观察,发展思维品质

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要多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要不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科学原理是基于学生对各种典型现象的观察而分析得出的。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这门课程,使其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充分。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对各类生活现象进行仔细观察,从中积累生活经验,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典型的实验现象,从中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汇总,以这种方式建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个过程是开展学思融通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训练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对理论知识也能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在完成了上述各种猜想环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具体的实验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水加热的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全程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还要记录下加热时间以及水温的变化等。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一起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关注实验现象中的细节,在细节中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度。不少学生能够较为详细地描述水在加热后的整个过程,对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水温逐渐产生的变化有十分细致的记录。大家还阐释了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现象的产生原因,用理论知识对这些实验现象做了解读。整个实验过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对这部分理论知识达到充分地理解与吸收,这才是学思融通课堂要达到的综合效果。

六、生活拓展,促进学思融通

多引入生活中各种有代表性的实例,这也是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且有助于学生学思融通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或常识。通过提炼各种有代表性的生活化实例,以例证作为依托解读相应的知识点,这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过程十分轻松,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展开问题分析解读。教师在引入实例后,要多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思考,让学生积极分析解读问题,提出各种观点和看法。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拨开问题的表象,探究问题的实质。这个过程既能够训练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学思融通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良好渗透,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进步。

例如,在围绕“植物生长”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对植物种子进行观察、了解,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对常见的植物种子,指导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进行全方位观察。为了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一次完整的植物种植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带入操场,选择一块空地,然后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植物种子。待学生都观察了植物种子的形态和特点后,教师给学生演示种下种子的过程。随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定期对种下的植物进行浇水,并且要观察记录下植物生长的状态。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也启发了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解读能力。在学生完成植物的种植任务,并且植物逐渐生长起来后,教师还可以将每个小组记录的情况或者拍下的照片等展示到课堂,并鼓励学生讲述植物生长的过程,以及生长中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这样的活动轻松有趣,易于开展,同时又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学思融通背景下一种有效的课堂构建方式。

七、引入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在讲到一些特定知识时,教师可以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这既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也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知识点的解读。由于有些科学知识并不太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尤其是一些相应的现象,教师在解读其背后的知识原理时,如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这类教学工具,就会让问题的剖析更加直接、知识点的讲解也更为有效。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多种学科兴趣,让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落实学思融通的理念,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与塑造。

比如,在围绕小学科学学科“影子”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准备与影子相关联的图片,了解基本的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鼓励学生探索影子的内涵,为学生创建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学中,学生展开了各种交互讨论,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还有学生利用光线尝试创造影子,大家学习的热情都很高。紧接着,教师可为班内学习小组发放手电筒,鼓励学生运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对直立铅笔进行照射,再对影子的变化进行观察。学生立刻就展开了一系列操作,看到铅笔的影子不停变化,大家不仅都非常好奇,还提出了各种猜想。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探究的热情也很高。由于有了之前一系列的活动经验,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了初步的学习认知。因此,当教师讲解影子形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时,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轻松,很快就能理解知识原理。这是一次很好的教学尝试,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才是学思融通背景下有效构建小学科学课堂的方式。经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会获得更丰富的课堂学习收获。

八、丰富设问,发展思维能力

想要更好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体现出学思融通的特点,教师可以多设计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丰富设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思融通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上得到渗透。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比如一些手工制作活动,或者是生活现象的观察活动,还有相关的社会调研活动等。在开展这些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活动的展开中教师要善于设问,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探究主题的思考,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独立完成整个实践过程。教师如果能够优化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循着这些问题一步步以合适的方式展开对问题的分析解读。学生的思维在过程中会得到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锻炼。这才是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落实学思融通理念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活动会带给学生更丰富的课程学习收获。

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充分的教学设计,在深入分析活动主题、活动特点,明确活动的重难点内容后,有针对性地形成一系列思考问题。例如:在“酸奶的制作”的实践活动中,在酸奶制作好了以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两瓶奶,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结合这个活动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如下问题展开探究,如:牛奶是怎样发酵的呢?为什么加了发酵粉的牛奶会更稠呢?为什么发酵后的牛奶气味有一些酸呢?牛奶的这些变化是发酵粉引起的吗?牛奶会因为酵母粉发霉吗?霉菌和酵母是同类吗?霉菌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在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可对问题做分类整理,形成一份完整的问题合集,然后将其投放到各个学习小组中,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小组成员需要深入了解酸奶的发酵过程,明确其中的原理,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随后,大家再来根据自己对发酵的基本理解,逐一找到上述一连串问题的答案。学生如果能够在小组交互讨论中将上述问题都弄清楚,那么他们就能够基本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弄清楚整个发酵经历了哪些具体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学生初步掌握了酸奶制作的方法。以这种方式展开科学实践探究活动,通过合理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大家会就各种意见展开交互讨论,学习氛围也十分浓厚。这才是学思融通课堂应当具备的特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收获和成长,学生也能感受到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欲望会更为浓厚。

九、结语

基于学思融通的教学理念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法。在学思融通课堂的构建下,教师会利用各种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探究,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生会在不断深入的探索实践中获得知识原理,理解实验现象,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良好掌握。

猜你喜欢
学思融通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的学思历程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学思结合敲响语文学习之门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